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7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总体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2008~2009年深圳市各单位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筛选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 768例,涉及368个生产厂家的468个中药制剂品种。6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 854例次,占总例数的48.30%。注射剂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剂型且绝大多数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其次是357种不同剂型的口服制剂,占45.59%。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不良反应/事件1 144例次,占64.71%,绝大多数转归良好。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具有普遍性;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临床应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的的使用,特别是在儿童人群中的使用;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药制剂说明书的审核、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104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5.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6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4例;绝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61分钟至24小时内(112例);对症治疗5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偏少,报告表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95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上报的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药物热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76例占80.0%;涉及27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冠心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5种注射剂共诱发63例不良反应/事件占66.3%。结论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总体发生情况、规律及特点,加深对中药ADR的认识,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江门市药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筛选2012年江门市各单位上报的中药制剂ADR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中药制剂ADR报告461例,涉及108个中药制剂品种.老年(≥60岁)ADR发生率较高(36.23%);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 372例次,占总例数的80.69%.注射剂是导致中药ADR的主要剂型且绝大多数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其次是不同剂型的口服制剂,占17.57%.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轻度ADR 284例次,占61.60%,绝大多数转归治愈.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监测,临床应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应加强中药制剂用药安全的监管.  相似文献   

5.
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楠 《中国药物警戒》2008,5(6):365-36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上报的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药物热为主,共36例次,占52.9%涉及13个注射剂品种,其中痰热清、双黄连、喜炎平3种注射剂共诱发27例不良反应/事件,占52.9%。结论应提倡中药口吸取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回顾性分析,加深对中药制剂ADR的认识,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对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收集的273例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中药制剂ADR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1~10岁儿童段发生ADR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涉及ADR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药注射剂双黄连(冻干)引发的ADR最多;严重的ADR有11例。结论:中药制剂ADR不容忽视,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降低临床使用风险,从而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山东省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0~9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3例,比例最高;患者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315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培良  陈芃  陈贤伟 《今日药学》2009,19(8):49-50,5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和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监测报告水平.方法 对本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15例,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患者基本情况、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与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的使用和静脉给药有关,新的一般不良反应/事件55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3例.结论 在用药过程特别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的用药监护,加强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年12月1日至2007年11月30日深圳市药品医疗器械评价中心收到的311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1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均为静脉滴注给药,其中259例发生在给药过程中,39例发生在给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7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7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不良反应/事件中,中药注射剂59例(占49.6%);祛瘀剂31例(占24.8%),涉及15个药品品种。结论辩证看待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正确、合理使用中药,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归纳整理,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行监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上报的178例中药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78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居多(66.29%),涉及药品105种。178例中,141例(79.21%)发生在开始用药1小时以后;12例(6.74%)发生在开始用药后10分钟内。100例(56.18%)首次用药出现过敏。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发生频率排序,前3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的新的ADR共99例(55.62%)。 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689份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地区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总体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2007年深圳市各单位上报的ADR报告表,筛选出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ADR报告689份,涉及226个品种。3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357例次(51.81%),绝大多数采用静脉滴注给药;161个口服制剂导致ADR276例次(40.06%)。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反应等。新的ADR390例次(56.60%),严重的ADR较少。绝大多数ADR的转归良好。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制剂ADR的监测,加强对中药制剂说明书ADR项的监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的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特点,为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ADR/ADE监测中心收到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 19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2 198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0∶1.04(5 982/6 21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5~65岁;共涉及218个基本药物品种,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33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排序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和肺部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9月收集到的304例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所产生的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304例ADR/ADE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1,其中〈10岁患者分布最多(81例,占26.64%);共涉及54种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224例,占73.68%),其次为中药制剂(32例,占10.53%);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为295例,占97.04%;ADR/ADE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8例次,占总计378例次的46.34%)。严重的ADR/ADE为3例,新的ADR/ADE为77例。结论:ADR/ADE的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监控和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对国家基本药物致ADR/ADE进行监测,可以评价国家基本药物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相似文献   

15.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研究组)和非干预组(对照组),通过制订用药标准、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进行干预,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疗效.结果 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冯陆冰  马青松 《中国药业》2011,20(10):59-61
目的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08年至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8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50.78%;其次是儿童患者,占28.13%。药物共涉及6类24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44.53%),尤其是血塞通注射液(占13.2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多,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以及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