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编码鼠 IL- 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 HBV DNA疫苗诱导 BAL B/ 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肌肉注射 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 HBs,4h5 1 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 CTL杀伤活性 .结果 免疫 8wk后 ,注射 p CR3.1组、注射 p CR3.1- S组及共注射 IL- 12真核表达载体的血清 A(OD值 )分别为 (0 .0 4± 0 .0 1) ,(0 .87± 0 .1)及 (1.6 7± 0 .15 ) .CTL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10 .1± 6 .4) % ,(5 0 .5± 6 .4) %及 (73.3± 8.8) % ,后两组与 p CR3.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 ,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 HBV DNA疫苗 (p CR3.1- S)诱导 BAL B/ c小鼠 (H- 2 d)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 HBs 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 P815细胞 (P815 - HBV- S) (H- 2 d)成瘤性的影响 .方法 肌肉注射 DNA疫苗 ,背部皮下接种 P815 - HBV- S细胞 ,观察成瘤情况 ,4h5 1 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 CTL 活性 .结果 接种 DNA疫苗后小鼠成瘤率为 12 .5 % ,对照组为 10 0 % .小鼠平均存活期大于 38.2 d,对照组为 2 8.4d,40 d后小鼠存活率为 87.5 % ,对照组为 0 % . CTL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加 ,p CR3.1- S组5 1% ,对照组为 2 1% (P<0 .…  相似文献   

3.
IL-12对乙型肝炎DNA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编码鼠 IL - 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 HBVDNA疫苗诱导 BAL B/ 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肌肉注射 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 HBs,4h5 1 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 CTL杀伤活性 .结果 免疫 8wk后 ,单纯注射 p CR3.1- S及共注射 IL - 12真核表达载体的小鼠血清 45 0 nm A值分别为 0 .87± 0 .1及 1.6 7± 0 .15 .CTL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0 .5± 6 .4) %及 (73.3± 8.8) % ,两组均有明显差异 (P<0 .0 1) ,脾细胞悬液经抗 CD4+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 CTL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48.3± 5 .9) % ,(75 . 6±9.1) % ,抗 CD8+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 (10 .6± 1.4) % ,(16 .9± 2 .3) % .结论  IL - 12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提高小鼠对 DNA疫苗的免疫应答 ,CTL细胞杀伤活性主要由 CD8+执行 .基因疫苗可能用于预防及治疗 HBV感染  相似文献   

4.
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佐剂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观察编码鼠IL - 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HBV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肌肉注射DNA疫苗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 :免疫8周后 ,注射 pCR3.1组、注射 pCR3.1-S组及共注射IL - 12真核表达载体的血清OD值分别为 0 .0 4± 0 .0 1、0 .87± 0 .1及 1.6 7± 0 .15。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10 .1± 6 .4) %、(5 0 .5± 6 .4) %及 (73.3± 8.8) % ,后两组与pCR3.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后两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脾细胞悬液经抗CD4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 (48.3± 5 .9) %、(75 .6± 9.1) % ,抗CD8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 (10 .6±1.4) %、(16 .9± 2 .3) %。结论 :IL - 12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 ,CTL细胞杀伤活性主要由CD8 执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HBV核酸免疫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 PCR技术 ,扩增得到编码 HBV HBs Ag的 S基因片段 ,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酶切鉴定并测序确证 ,得到质粒 pc DNA3- S,转染至 COS- 7细胞表达。将所构建的核酸疫苗免疫小鼠 ,观察其诱导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HBV S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 ,转染真核细胞后能表达目的蛋白。免疫小鼠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抗 - HBs阳性率分别为 70 % (7/ 10 )和 80 %(8/ 10 ) ,抗体水平分别为 (32 .14± 13.79) m IU/ ml和 (2 8.5 0± 11.87) m IU/ ml,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对照组和空白组抗 - HBs均为阴性 ,小于 10 m IU/ m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特异性 CTL杀伤率在效∶靶比为 2 0∶ 1时分别为 (35 .4 0± 4 .85 ) %和 (38.2 0± 7.6 9) % ,效∶靶比为 10∶ 1时则分别为 (2 3.95± 3.98) %和 (2 4 .5 5±3.5 9) %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对照组和空白组的 CTL杀伤率在效∶靶比为 2 0∶ 1和 10∶ 1时均小于 5 %。结论 :pc DNA3- S直接经肌肉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方芦荟对小鼠S180 荷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学改变。方法 :2 5只小鼠随机分为 3组 ,将S180 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左前肢腋窝皮下 ,3d后各组小鼠分别灌胃服用复方芦荟液、环磷酰胺和生理盐水 ,8d后计算抑瘤率 ,测定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变。结果 :复方芦荟抑瘤率为 6 9% ;免疫功能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NK细胞活性分别为 ( 0 .87± 0 .0 5)A和 ( 73.1 8± 5.58) % ;环磷酰胺组分别为 ( 0 .58± 0 .0 6 )A和 ( 44 .87± 5.2 9) % ;生理盐水组分别为 ( 0 .72± 0 .0 5)A和 ( 50 .0 3±6 .1 2 ) % ;两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复方芦荟具有抑制小鼠S180 荷瘤的作用 ,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 SCF、TPO、IL- 3、IL- 6、IL- 1细胞因子 ,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巨核细胞的形成。比较了 SCF+ TPO+ IL- 1、SCF+ TPO+ IL- 3、SCF+ TPO+ IL- 63种细胞因子组合对刺激巨核细胞生成的作用 ,经体外培养 8d后 ,CD41 + 细胞占培养物的比例分别达到 ( 5 .64± 0 .77) %、( 5 .73± 1 .2 4 ) %和 ( 2 0 .1± 2 .5 3) % ;每 1 0 4个细胞可形成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 CFU- MK)为( 1 3.7± 5 .7)个、( 1 5 .0± 3.6)个和 ( 93.7± 1 6.0 )个。在 SCF+ TPO+ IL- 6体系中增加 IL- 6的浓度 ,可提高培养液中 CD41 + 细胞的纯度。当 IL- 6的浓度从 1 0μg/L增加到 5 0μg/L时 ,CD41 + 细胞的比例可从 ( 2 0 .1± 2 .5 3) %提高到 ( 2 6.81± 3.2 0 ) % ,但每 1 0 4个细胞形成 CFU- MK数目却从( 93.7± 1 6.0 )个减少到 ( 4 5± 8.6)个 ;这说明 IL- 6对巨核细胞的刺激主要作用在其发育的后期。采用 SCF+ TPO+ IL- 3+ IL - 6细胞因子组合 ,由 1× 1 0 6个单个核细胞培养一周后可诱导出 ( 1 .61±0 .5 8)× 1 0 5个 CD41 + 细胞 ,占培养物的比例可达到 ( 1 8.8± 1 .64) % ,每 1 0 4个细胞形成 CFU- MK数目可达到 ( 1 2 1 .8± 1 0 .3)个。这一结果为进一步体外大量扩增巨核细胞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BALB/c小鼠腹腔接种HBV表面S抗原疫苗引起的CTL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免疫接种HBV表面S抗原疫苗(HBV small surface vaccine, S-HBsAg)能否引起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方法分别给BALB/c小鼠腹腔内接种0~6 μg S-HBsAg,两周后加强一次,4周后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用S-HBsAg特异性CTL表位多肽刺激;用特异性多肽、51Cr标记的P815细胞作为靶细胞;4 h51Cr释放实验检测CTL反应。结果分别接种0、0.65、1.25、2.5、5μg S-HBsAg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31.21%±9.23%、42.36%±19.32%、91.21%±22.97%、69.25%±24.13%、51.49%±21.661%;只接受一次免疫接种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27.34%±14.25%、32.27%±15.35%、56.28%±24.35%、44.34%±18.65%、40.76%±56%。结论BALB/c(H-2d)小鼠腹腔内接种S-HBsAg引起剂量依赖性特异性CTL反应,加强免疫能够提高CTL反应。  相似文献   

9.
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F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 - F(CTX- F)对小鼠肉瘤 180 (S180 )、宫颈癌 U14、艾氏腹水癌(EAC)和 P388白血病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方法  CTX- F不同剂量腹腔注射 (ip)对 EAC和 P388白血病荷瘤小鼠存活时间、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CTX- F不同剂量静脉注射对 U 14和 S180荷瘤小鼠瘤块重量的影响 ,并计算抑瘤率。 结果  CTX- F 0 .6和 0 .8m g/ kg实验第 1、3和 5天给药 (ip) ,使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存活时间由 10 .0± 2 .0d分别提高到 2 2 .2± 6 .3和 31.3± 9.2 d,生命延长率分别为 12 5 .5 %和 2 13.2 % ;P388小鼠存活时间从 10 .8± 1.9d分别延长到 15 .9± 1.9和 17.6± 2 .3d,生命延长率分别为 4 7.0 3%和 6 3.2 4 %。CTX- F 0 .8和 1.0 m g/ kg静脉注射 ,连续给药 7d,对宫颈癌 U 14抑瘤率分别为 2 6 .6 4 %和 38.87% ;对肉瘤 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 31.8%和39.7%。 结论 舟山眼镜蛇毒 CXT- F对小鼠移植性肿瘤荷瘤小鼠具有实验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 HBs Ag冲击的慢性乙肝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对 HBV特异性 CTL的诱导作用 ,初步探讨诱导特异性抗 HBV细胞免疫的途径。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 GM-CSF + IL -4 + TNF -α培养诱导DCs,加入 HBs Ag冲击以诱导 HBV特异性 DCs。采用 LDH法检测 DC诱导的患者外周血 T细胞对 Hep G2 2 .2 .15 (转染 HBVDNA)、Hep G2肝癌细胞株及 K5 62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HBs Ag冲击的 DC可有效地诱导自体 CTL 对转 HBV基因的Hep G2 2 .2 .15细胞高效特异性杀伤作用 (P<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 DCs经 HBs Ag抗原冲击后 ,可有效地诱导对 HBV特异性反应的 CTL  相似文献   

11.
杜德伟  周永兴 《广东医学》2000,21(4):283-285
目的 观察IL-2真核表达载体(pWRG3169)对HBV-SDNA疫苗(pCR3.1-S)诱导Balb/c小鼠(H-2^d)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P815-HBV-S)成瘤性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DNA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结果 对照组、pCR3.1-S及共同免疫  相似文献   

12.
HBV S基因与IL-12基因联合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小鼠对IL-12基因表达质粒与HBVS基因疫苗联合免疫的免疫应答。方法 用已构建的HBVS基因疫苗(pCR3.1-S)和表达IL-12p35和p40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WRG3169分别给BALB/c小鼠多点肌肉注射,2wk后追加免疫1次,用ELISA法及MTT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及脾细胞对HBs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免疫接种2wk后小鼠血甭抗-HBs滴度及脾细胞对HBsAg的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WRG3169 pCR3.1-S组明显高于单纯pCR3.1-S注射组。结论 IL-12表达质粒可以增强pCR3.1-S基因疫苗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强度,尤以细胞免疫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ER2/neu原癌基因DNA疫苗免疫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在体内的抑瘤效应。方法:将重组HER2/neu原癌基因真核表达载全转染P815细胞,用细胞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鉴定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在DBA/2小鼠体内构建表达HER2抗原的肿瘤动物模型,通过重组质粒免疫小鼠,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观察免疫动物体内的抗瘤效应。结果:在体外获得了稳定表达HER2/neu基因的P815细胞;免疫小鼠脾细胞中诱导出特异性CTL,并杀伤HER2/neu阳性的P815细胞;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受抑,存活期延长。结论:HER2/neu原癌基因DNA疫苗免疫可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具有一定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转染的Sp2/0细胞作为检测HBV基因疫苗细胞免疫效应的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含G418的培养基筛选,获得HBV基因S转染的Sp2/0细胞;构建编码HBV抗原蛋白S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采用51Cr 4 h释放法体外检测HBV基因疫苗免疫接种小鼠的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结果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较,HBV基因疫苗诱发Balb/c小鼠产生较好的HBV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P<0.05).结论以Sp2/0基因转染细胞作为靶细胞检测免疫BALB/c小鼠的淋巴细胞杀伤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多表位HBV重组DNA疫苗的构建与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表位乙型肝炎DNA疫苗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潜能。方法筛选一组HBV的表位,并进行优化组合,辅以一定的旁侧序列,并合成目的基因片段HS。将它插入可人用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VAX-HS。通过重组质粒免疫小鼠,观察免疫动物体内CTL。结果酶切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VAX-HSDNA疫苗,ELISPOT测定证实其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特异性T细胞,51Cr释放实验证实,所诱导的T细胞中具有很强的CTL活性。结论PVAX-HSDNA疫苗免疫可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佐剂CpG ODN对HBV基因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的CpG ODN作为佐剂对乙肝病毒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构建编码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蛋白S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人工合成含CpG motif的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作为佐剂,以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的抗HBs应答。结果 与生理盐水作为佐剂组相比较,应用CpG DON组小鼠产生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编码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对HBcAg 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H-2^d)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接种IL-12质粒、IL-18质粒和HBcAg 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亚类(IgGl,IgG2a)水平。结果:免疫6周后,联合注射IL-12、IL-18和IL-12+IL-18组小鼠血清的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 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 IgG亚类以IgG2a占优。结论:IL-12、IL-18以及IL-12+IL-18联合HBcAg DNA疫苗注射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抗HB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疫苗pCMV-S2.S(PS),观察其诱导小鼠所产生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PS注射于C57BL/6小鼠胫骨前肌内,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抗HBs抗体以及采用^51Cr释放实验检测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结果:注射基因疫苗1周后,血清中抗HBs抗体转阳,4周后抗体达到高峰,并以高水平维持至少8周;第12周时PS诱导小鼠产生了良好的HBV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P<0.05)。结论;所构建的HBV adr亚型基因疫苗PS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表达人HER2/neu原癌基因的动物肿瘤模型并用免疫学方法加以鉴定。方法 将重组HER2/neu原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P815细胞,有限稀释法筛选出稳定表达HER2/neu基因的P815肿瘤细胞株: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HER2/neu基因在P815细胞中的表达。在DBA/2小鼠体内建立表达HER2抗原的肿瘤动物模型,再通过表达HER2/neu基因的重组质粒免疫小鼠,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HER2/neu基因特异的CTL应答,从免疫学方面鉴定HER2/neu动物肿瘤模型建立成功。结果 在体外获得了稳定表达HER2/neu基因的P815细胞株;免疫小鼠脾细胞中诱导出特异性CTL。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ER2/neu动物肿瘤模型,HER2/neu原癌基因DNA疫苗免疫可在体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以经肌肉和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TSG)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将2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重组质粒pCIA-P经肌肉、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及pCI质粒和生理盐水肌肉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pCIA-P经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结果颌下腺区皮下注射法免疫后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和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均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周。肌肉注射法后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但未有效诱导产生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在小鼠颌下腺中检测到PAc蛋白的表达。结论重组质粒pCIA-P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原,该DNA防龋疫苗经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免疫是可诱导长期粘膜免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