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底断裂决定了基底构造格架和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盆地断裂分级控制作用明显,一级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二级断裂是划分构造单元和控制烃源岩区的重要界线;三级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各类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分布;四级断裂控制了局部构造圈闭的发育和演化;五级断裂对构造圈闭起破坏作用或将构造圈闭复杂化。共发育4类6种成因类型的断裂,它们控制了8种成因特征的构造圈闭类型,其中断展背斜、冲起构造和断滑背斜是最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柴达木盆地腹地断裂构造带发育,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潜力大,位于烃源岩中心或附近的裂缝发育圈闭带)是取得勘探重大突破的最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油气圈闭类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坳陷这个致密砂岩领域,圈闭和气藏的形成机理相当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盆地有着相当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史。即使在同一构造形变带内,在不同的构造部位或层位,含油气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制约圈闭条件和气藏富集的地质因素也不相同,既有依赖于构造活动促成油气富集的各种构造圈闭类型,同时也发现了需由构造配合岩性、岩相、沉积环境等条件而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即古构造-岩性型、古构造-成岩型、构造-岩性型等多种多样的非构造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断背斜圈闭居多。  相似文献   

4.
提出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即通过对与构造圈闭形成密切相关的几次构造抬升所形成的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可以了解不同地史时期构造圈闭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川西坳陷中段为例,通过应用不同技术分别对研究区3个关键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恢复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孝泉构造-新场构造-合兴场构造、大邑构造形成于安县运动;晚印支运动期鸭子河构造、马井构造形成,洛带构造开始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使研究区先存构造再次强烈隆升,并催生了石泉场构造和丰谷构造。依据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将它们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渐新世—第四纪区域热沉降坳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陷阶段具有完整的断陷旋回,根据断陷活动的强弱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初始期、断陷高峰期、断陷萎缩期,断陷初始期和断陷萎缩期储层较为发育,断陷高峰期烃源岩较为发育。(2)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陆丰13东洼新生代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披覆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断鼻圈闭、构造-地层圈闭(削截、超覆)、构造-岩性圈闭。众多的圈闭类型表明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特别是断陷阶段与断坳转换阶段沉积的文昌组和恩平组均发育大量各类型圈闭,且邻近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是陆丰13东洼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平面上,南部缓坡带发育圈闭类型及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央隆起带与低凸起,均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6.
在裂谷盆地油气构造圈闭研究中,盐岩的沉积使得构造圈闭类型复杂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尤其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难度。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含盐裂谷盆地盐相关构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其对油气构造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同裂谷沉积及基底断裂作用是影响苏丹红海盆地内盐构造演化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原始盐岩沉积厚度对盐构造演化及样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上构造圈闭主要类型有盐构造相关的遮挡圈闭、滚动背斜圈闭和披覆构造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为断背斜等基底断块相关的构造圈闭。此外,受地层岩性特征和盐岩沉积及构造分布等影响,盆地形成盐上自生自储、盐下下生上储2套油气成藏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盐上、盐下储集层性能相当,但盐下油源条件较盐上好,且存在致密的盐岩层盖层和丰富的基底断裂油气运移通道。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下断块油气成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受南部边界断裂控制,形成了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其构造演化划分为裂陷和坳陷两个时期,裂陷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凹陷主要的构造面貌,自南而北可分为南部断超带、中部凹陷带和北部斜坡带。根据圈闭形态特征和成因,可分为4大类12小类。继承性构造运动形成了中部凹陷带鼻状构造群;断裂对圈闭和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北部坡折带控制了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差异沉降和后期不均衡抬升是南部断超带形成大套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藏)的主要因素。指出南部断超带、北部斜坡带隐蔽圈闭以及中部凹陷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拉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区雁列展布的中、新生代菱形盆地是特殊的拉张构造——拉分盆地。其演化经历了断块破裂、拉分断陷和压扭坳陷三个阶段,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不同演化阶段的沉积相带类型、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类型及其展布方向各异,但均受断裂控制。因此,顺断裂找圈闭是勘探这类盆地含油气构造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油层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尹伟  刘震  潘高峰 《中国石油勘探》2011,16(4):23-28,3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位于天环向斜南端,为中国石化探区主要含油气区块。镇泾区块的岩性圈闭形成时间、生烃时间以及成藏时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镇泾区块的动态成藏过程主要由构造演化特征及圈闭演化特征控制:长8地层由成藏前的北东倾向向成藏后的南西方向翻转。油气藏遭受了调整,由局部砂体凸起部位沿砂体方向向构造高部位持续运移;长8地层由成藏前未形成圈闭至成藏后形成了有利的圈闭窗口,长8地层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与产出。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分析该含油气区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划分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压缩型、伸展型、剪切型3种构造类圈闭和重力、地层-岩性两种非构造型的圈闭,并选用南、北两条典型地震剖面模拟了典型圈闭形成过程及其与构造运动之间的演化关系,可为在该区中寻找同类型含油气圈闭和进行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各级断层发育复杂、构造特征演化研究难度大,至今尚未有商业油气发现。在北凹新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了构造特征及圈闭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形成时期可分成早、中、晚期和持续性发育四个演化时期,北凹中下构造层形态变化大,上构造层形态变化平缓;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地堑、地垒、断阶、花状与似花状构造。从圈闭类型来看,北凹受区域性伸展和走滑作用控制,主要发育断鼻、断块构造,其次为受断层遮挡的构造–岩性圈闭,圈闭类型在平面上整体具有分区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3.
������Һ�������ɰ�ҳɲ���������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圈闭与烃源的时空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鄯勒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封堵油气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期次分析,总结了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成果,总结了断裂及圈闭构造特征,开展了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可归结为5个阶段。根据烃源岩条件、构造演化与烃源岩演化的关系、油气藏的圈闭及保存状况,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3个有利勘探区带,依次为龙口背斜构造带、维马-开屏背斜构造带和库鲁克塔格山前构造带。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5个阶段,即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和挤压、初裂、强裂、萎缩、余动阶段。兰聊断裂带油气圈闭类型多,根据油气地质特征、圈闭所处位置、遮挡条件和产状等,可分为鼻状构造和半背斜构造、上翘物性遮挡岩性圈闭、潜山圈闭、礁体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古河道岩性圈闭及推覆构造圈闭 8种类型,而油源丰富、油气运移条件好、通道多及水下扇砂体和构造控制则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南部含油气区圈闭类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分析该含油气区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划分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压缩型、伸展型、剪切型3种构造类圈闭和重力、地层-岩性两种非构造型的圈闭,并选用南、北两条典型地震剖面模拟了典型圈闭形成过程及其与构造运动之间的演化关系,可为在该区中寻找同类型含油气圈闭和进行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白垩系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内,确定构造及演化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地震资料,通过研究印度河盆地A区块白垩系的断裂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圈闭成藏后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A区块经历了冈瓦纳大陆解体裂谷期、印度板块漂移期和板块碰撞期等3个主要演化时期,其中板块漂移期的拉张—走滑阶段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圈闭成藏后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和沉降,上升盘同向断阶油气藏部分受到破坏,而上升盘反向断阶圈闭油气藏受构造活动影响不大,因此呈现出前者闭合度大、油气藏高度小,而后者油气充注度高的特点。新的地质认识为评价有利勘探目标指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恢复和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裂分布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断裂体系,深部断裂体系和浅部断裂体系分别发育3种断裂样式。车排子凸起共经历5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挤压-逆冲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初始形成,晚侏罗世逆冲-走滑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最终定型,新近纪叠加掀斜、局部伸展控制了浅部断裂体系的形成。不同断裂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深部断裂体系的红车断裂是重要的油源断裂,低序级断层控制形成了石炭系火山岩优质储集体;浅部断裂体系使得油气向浅部层系运移调整,同时形成了断块圈闭、断鼻圈闭和断层-岩性圈闭等丰富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20.
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陵凹陷构造演化经历2个构造旋回和1个构造定型期;第一构造旋回奠定了江陵凹陷的雏形.并清晰了构造格局,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期;第二构造旋回是构造活动的鼎盛期,不仅形成了大量的圈闭,而且使烃源岩被深埋并大量生排烃。研究表明,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烃源岩、储集岩和圈闭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构造活动的合理序次使圈闭能有效捕获油气。继承性古隆起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北东向断层决定了本区具有多层位同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