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本文提出了综合应用三维地震数据和生产数据进行详细油气藏描述的系统方法。此方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对地震数据进行反演,以便根据岩心和测井数据绘制阻抗分布图。第二步,模拟与阻抗数据一致的孔隙度值。最后一步,估算与有关孔隙度和动态数据相一致的渗透率值。本文详细讨论了所有三个步骤。通过将这种系统方法应用于合成数据和现场数据进一步得到验证。所得结果令人满意地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油气圈闭类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坳陷这个致密砂岩领域,圈闭和气藏的形成机理相当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盆地有着相当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史。即使在同一构造形变带内,在不同的构造部位或层位,含油气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制约圈闭条件和气藏富集的地质因素也不相同,既有依赖于构造活动促成油气富集的各种构造圈闭类型,同时也发现了需由构造配合岩性、岩相、沉积环境等条件而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即古构造-岩性型、古构造-成岩型、构造-岩性型等多种多样的非构造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4.
5.
������Һ�������ɰ�ҳɲ���������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最近获提的Nash Draw Brushy Canyon油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技术资料揭示,最初的油藏描述过于简单,以致无法捕捉这种复杂的Delarare)特拉华)地层的重要特征。一种新的油藏描述提供了足够详细的情况,以揭示Braushy Canyon层段中存在的区划。这种新的油藏描述方法正被用来识别开发钻井计划中的“甜点”以及优化油藏管理策略。本文展示了一项综合油藏描述的最新成果,其目前在N  相似文献   
7.
致密储层物性下限因储层致密、裂缝发育、试油气资料少而较难研究确定.通过对新场、大邑须二段致密储层及其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致密储层主要有孔隙型与裂缝-孔隙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储层.以试气法研究确定新场须二段致密储层下限为基础,在对全直径产能模拟法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新场、大邑地区样品实验分析,利用全直径产能模拟法对孔隙型储层与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别进行了储层物性下限研究与确定,明确了两种类型的储层物性下限是不同的.分析认为全直径产能模拟法可以研究确定致密储层物性下限,而且在缺乏试油气资料时极大地代替研究储层物性下限,为储层评价与钻采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Ĵ��������������ԴDZ��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四川盆地西部致密碎屑岩领域积累了大量新资料,需要根据新的资料滚动式的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通过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烃潜力等进行系统砚究的基础上,采用有机碳法、有机显微组分法等计算了该区生烃量,并根据排聚系数计算出该区天然气资源量为(1.8~2.5)×1012m3,资源量同过去相比增加了2~3倍,现有探明天然气储量2200×108m3仅占其资源量的10%左右,探明程度明显偏低。因此,该区油气探明储量仍将有一个持续增长期,勘探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9.
应用神经网络技术求取碎屑岩储层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由测井资料确定储层参数均采用简化模型所建立的测井响应方程,因而难以反映储集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客观特征。鉴于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处理能力及其它一些优点,故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定量求取储层的孔隙率和渗透率参数。  相似文献   
10.
四川西部新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与低孔渗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致密砂岩比较,其储集条件明显变好,孔隙度一般为15%~18%,平均渗透率363×10-3μm2,属致密型向常规型过渡的储层类型。储层砂体厚度自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储集性也逐渐变好,但总体差异不大;有四种基本孔隙类型,孔隙宽度服从正态分布;从Ⅰ类储集岩到Ⅳ类储集岩,孔隙结构由好变坏、毛细管压力由粗歪度变为细歪度、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由小变大、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储渗性依次下降,直至变为非储集岩。储渗性主要受方解石含量和粘土矿物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