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2010年指南将胃癌病理组织学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BLI-ME下的病变特点。 结果 255例早期胃癌中,男164例(63.31%),>40岁者242例(94.90%),分化型182例(71.37%),病变位于胃窦93例(36.47%),内镜下0-Ⅱc型92例(36.08%);发生淋巴结转移37例(14.51%),对比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黏膜内癌明显低于黏膜下癌[5.04%(7/139)比25.86%(30/116),χ2=22.109,P=0.000],分化型癌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癌[9.89%(18/182)比26.03%(19/73),χ2=10.938,P=0.002],病灶最大径≤2.0 cm明显低于>2.0 cm[9.88%(16/162)比22.58%(21/93),χ2=7.687,P=0.009]。33例行BLI-ME精查者中,分化型早期胃癌以FNP(13.64%,3/22)、ILL-1(59.09%,13/22)、ILL-2(22.73%,5/22)为主,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可见ILL-2(45.45%,5/11)、CSP(54.55%,6/11)。 结论 早期胃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居多。癌灶>2.0 cm或侵及黏膜下层,以及未分化型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行BLI-ME精查,对黏膜异常微血管形态及异常微腺管结构进行观察,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总结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的筛检策略。方法 对2013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高清晰度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或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469处病灶的胃镜图像进行重新判读,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病灶是否位于萎缩区域内、是否位于贲门部、形态学类型、有无清晰边界、边界是否规则、病灶颜色等信息,总结早期胃癌和胃HGIN在高清胃镜下的形态学规律。 结果 469处早期胃癌或HGIN中,无HP感染史的病灶占2.1%(10/469),溃疡型病灶占7.7%(36/469)。可疑HP感染的非溃疡型病灶(423处)中,萎缩区域外病灶57处,其中贲门部病灶共28处,白光内镜下呈红色调者占82.1%(23/28);非贲门部病灶共29处,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内镜下呈白色调者占82.8%(24/29);萎缩区域内病灶366处,其中隆起型病灶共73处,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占95.9%(70/73);平坦/凹陷型病灶共293处,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成像下呈茶褐色调者占90.8%(266/293)。结论 根据胃内有无HP感染、病灶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类别的不同,以上内镜下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高清胃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和HGIN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内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白光内镜在早期原发性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胃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内镜检查并确诊为胃癌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共确诊有早期原发性胃癌病灶67处,其中2例患者有2处病灶,1例患者有3处病灶,1例患者有4处病灶,病变位置主要分布在患者胃窦、胃体、胃角、胃底/贲门处,0-Ⅱ型占85.05%(57/67),其中0-Ⅱc型患者最多,占55.22%(37/67),0-Ⅰ型占13.43%(9/67),0-Ⅲ型占1.49%,分化型癌61处,未分化型癌6处,镜下早期原发性胃癌最常见且最明显的病理特征为边界清晰、不规则表面或发红、周围黏膜萎缩、肠化现象,少数病灶镜下观察病变部位边缘可见明显的"毛刺征"或表面有白色不透明物、明显溃疡、出血症状。结论临床早期原发性胃癌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白光内镜下观察病灶病变部位边界清晰、不规则表面或发红、周围黏膜萎缩、肠化现象是早期原发性胃癌最常见且最明显的病理特征,少见边缘"毛刺征"或表面有白色不透明物、溃疡、自发性出血,加强上述病灶特征的观察对早期胃癌的诊断、鉴别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内镜下伴有显著病灶周边或中央充血、发红的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内镜形态学特征及手术病理结果开展比较研究,以了解两者关联并提高常规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瑞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9月共107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特征,其中病灶周边或病灶中央具有显著充血、发红改变者共2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范畴,着重观察其病灶充血发生的部位、表面形态以及病灶边缘形态;核实其手术病理所示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形态学治疗对比。结果伴充血的早期胃癌按其充血的形态和相对位置可分为三类:1型为凹陷型病变周围不规则栅状充血;2型为浅表凹陷型病变中央出现红色充血颗粒及小结节;3型表现为浅表隆起型病变伴充血腺瘤样增生。28例患者中1型17例(60.7%),2型7例(25.0%);3型4例(14.3%)。不同充血形态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存在明显关联,其中1型充血改变以分化型癌为多(10/17,58.8%);3型均为分化型(4/4,100%);而2型几乎均为未分化型(6/7,85.7%)。结论胃浅表型病变伴黏膜充血发红样改变,常为早期胃癌的特殊改变。充血发红灶的发生部位及背景病变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存在明显关联,结合病变边缘轮廓、发生部位等信息,可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局灶性病变且年龄大于35岁的143例患者150处病灶纳入研究,局灶性病变包括黏膜形态异常(隆起、凹陷及粗糙不平整)和黏膜色泽异常(较周围黏膜发红或发白),将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有胃手术史者排除出研究。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ME—NBI检查,参照国外最新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一个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国内标准,以此标准对病变作出诊断。所有病变进行组织活检后送检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结果150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非癌性病变为131处,癌性病变19处(8处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1处病变行手术治疗)。WL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7%、53.4%、22.8%、98.6%和58.7%,ME-NBI对应值分别为73.7%、99.2%、93.3%、96.3%和96.0%,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WLE(P〈0.05)。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是早期胃癌在ME—NBI下最为特征性的改变。结论WLE仍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对疑似病变进一步行ME—NB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如条件不允许则要尽可能地进行组织学活检;提出的ME-NBI诊断标准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令人满意,但最终还需要进行多中心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4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患者466例,其中病灶最长径≥5 cm的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下形态、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理结果,并与普通型早期胃癌进行比较。结果 46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26例患者为浅表扩散型,占早期胃癌患者的5.58%。其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疼痛居多(80.77%,21/26),内镜下检查病灶累及一个以上胃区者15例(57.69%),镜下形态主要为溃疡增殖型(46.15%,12/26)。手术切除胃癌标本中浅表凹陷型占38.46%,而病理上低分化型及未分化型占61.54%;胃癌灶黏膜下层浸润率及淋巴结转移率都较普通型EGC高(65.38%vs 39.77%,P<0.01;38.46%vs 12.27%,P<0.01)。结论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病灶范围广,边界不易判断;黏膜下层浸润率及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因此应强调术前癌灶范围的正确界定、手术中病灶的完整切除及区域淋巴结的扩大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849例年龄≥35岁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从未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者对任何可疑病灶活检;溃疡型病灶于溃疡边缘活检;萎缩区域外,贲门部对白光下呈红色的病灶活检,非贲门部对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下呈白色的病灶活检;萎缩区域内,隆起型病灶中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活检,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下呈赭色者活检。此外,可对不符合上述策略但认为有必要活检的任何病灶进行活检。其后根据活检或手术病理,对胃癌高危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分析该策略对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漏诊情况,明确该策略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共对548例患者的781处病灶进行了活检。在符合上述策略的327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16处(4.9%,16/327),其中高级别肿瘤10处(3.1%,10/327);而在不符合上述策略的454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仅1处(0.2%,1/454),无高级别肿瘤。该筛检策略对胃上皮肿瘤性病灶和高级别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不符合策略而取活检者(4.9%比0.2%,χ2=19.49,P<0.001;3.1%比0,P<0.001)。共有146例(17.2%,146/849)患者接受胃镜随访,随访中发现2处黏膜内高级别肿瘤,符合筛检策略。该筛检策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检出了84.2%(16/19)的上皮肿瘤性病灶和83.3%(10/12)的高级别肿瘤。结论 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可以高效地检出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年6月至1998年12月57例完整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通过分析患者胃镜下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以求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内镜下行粘膜切除术提供依据。 一 资料和方法 (1)本组共57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6岁。患者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癌后均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2)统计并分析癌灶大小和内镜下分型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二 结果 (1)组织学分型:本组57例中腺癌40例,占70.2%;印戒细胞癌16例,占28.l%;另1例为未分化癌,占1.7%。(2)浸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15/17)、96.0%(48/50)、94.0%(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10/17)、84.0%(42/50)、77.6%(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早期胃癌85例临床及内镜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85例老年人早期胃癌的临床及内镜资料,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将我院1989年-1999年经内镜诊断早期胃癌85例,从性别、临床特点、病理分型、病灶大小、内镜下分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早期胃癌男性68例,女性17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9.5岁。临床多见不规则的上腹隐痛、饱胀、食欲减退、吞咽不适、消瘦、黑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病变部位:胃窦癌36例;胃体癌16例;胃角癌18例;胃底癌5例;贲门癌10例。内镜下分型:Ⅰ型1例,Ⅱa型7例,Ⅱb型4例,Ⅱc型49例,Ⅱc+Ⅲ型3例;Ⅱa Ⅱc型18例,Ⅱc+Ⅱa型3例。结果凹陷型最多,平坦型较少见。病灶大小:小于5毫米的微小胃癌10例;5-10毫米25例;11-20毫米35例;大于20毫米15例。病理类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灶性癌变14例;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38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11例。结论:(1)对临床上不规则的中上腹痛、腹胀、乏力、纳差或首发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吞咽不适等症状的患应予做胃镜检查,以排除早癌可能,尤其是有胃癌疾病的老年人应扩大内镜检查指征,以提高老年人早癌的检出率。(2)要重视对癌前病变的定期随访和检测,尤其对胃息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应列为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密切随访。(3)提高对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的认识与鉴别水平,同时强调内镜下对可疑病灶有多点、多次取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斗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75/94)。直径〉3.0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em的病灶(P=0.022,OR=0.108,95%C1: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0.047,OR=0.149,95%CI:0.023~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病灶直径〉3.0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杜林枫  蒋军  刘娟 《胃肠病学》2013,18(1):43-44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LST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2年2月于达县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2200例,对病灶内镜下喷洒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LST,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对LST病灶行EMR或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未能行EMR或EPMR者行内镜下活检。结果:黏膜染色后发现结直肠LST患者28例,共30个LST病灶。30个LST病灶中颗粒均一型14个(46.7%),结节混合型8个(26.7%),平坦隆起型5个(16.7%),假凹陷型3个(10.0%);行EMR19个(63.3%),行EPMR6个(20.0%),行内镜下活检5个(16.7%)。病理学检查示早期结直肠癌4个(13.3%),进展期结直肠癌3个(10.0%),腺瘤23个(76.7%)。结论:色素内镜可有效发现结直肠LST病灶。色素内镜联合EMR或EPMR根除LST病灶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癌伴胃出13及胆管梗阻的内镜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06例晚期胰腺癌伴胃出口及胆管梗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内镜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106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63±6)岁。共行134次内镜治疗,平均1.3次/人。共放置肠道支架112枚,胆管支架89枚,胰管支架55枚,其中肠道支架均为一次性放置成功。胆管、胰管及肠道3种支架同时放置者55例(51.9%),胆管、肠道双支架同时放置23例(21.7%),28例(26.4%)因内镜无法通过狭窄段而先放置肠道支架,再经肠道支架完成胆管支架置入。83例(78.3%)患者于支架置人术后9—14d恢复正常饮食。术后并发黑便9例,高淀粉酶血症6例,呕血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第3天支架经肛门排出。83例获得24周随访,死亡49例(59.0%),平均生存期(128±33)d。随访期发生肠道支架堵塞6例,4例放置第2枚肠道支架,2例取出肠道支架后重新放置。结论多支架治疗胰腺癌伴胃出口及胆管梗阻是安全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胃间质瘤检出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间质瘤内镜下的检出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而进行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胃间质瘤检出的阳性率。结果6年间胃镜检查共计52368例,胃黏膜下隆起病变461例。其中240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怀疑胃间质瘤161例,其中切除治疗36例,术后病理证实33例。估计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为0.5%。结论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重要的诊断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的111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和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发现胃部可疑早期病变并取得活检病理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检查并指导再次活检,所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以内镜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次内镜活检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研究纳入113例患者。白光内镜活检病理、ME-NBI靶向活检病理与最终病理相比,总体符合率由22.1%(25/113)提高到54.0%(61/113,P〈0.0001)。对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70.9%和37.9%(P〈0.0001);特异度均为90.0%;准确度分别为72.6%和42.5%(P〈0.00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6%和97.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1%和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E—NBI靶向活检病理相对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总体进展率为46.9%(53/113)。结论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靶向活检病理结果显著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可为内镜切除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是近年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能导致Runx3蛋白表达下调,进而参与胃癌的发生。目的:研究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unx3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40例慢性萎缩性胃窦炎、40例胃窦溃疡和40例胃窦癌患者。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SP法测定Runx3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胃窦溃疡组和胃窦癌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45.0%、82.5%、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表达呈逐步下降趋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0%、62.5%、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率与Runx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Hp感染和Runx3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慢性胃炎OLGA分期、分级评估系统在国人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108例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依据慢性胃炎OLGA评估系统标准,对人组病例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进行分期,对炎症程度进行分级,分析慢性胃炎OLGA分期、分级与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癌的发生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检出的2例早期腺癌分别位于OLGAⅢ期和Ⅳ期;高OLGA分期(OLGAⅢ-Ⅳ期)患者的胃黏膜癌前病变(肠化生、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低OLGA分期(OLGA0~Ⅱ期)患者(肠化生:100.O%比65.3%,P〈0.001;异型增生:77.8%比13.9%,P〈0.001),且OLGA分期与检出异型增生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1,P〈0.001);低OLGA分期患者仅检出10例(13.9%)异型增生病例,且均为轻度异型增生。不同OLGA分级病例之间Hpylon现症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OLGA分级与Hpylori现症感染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6,P〈0.001)。结论高OLGA分期患者更易检出异型增生及腺癌,慢性胃炎OLGA分期能有效地根据胃癌风险性将胃炎病例进行分层,而慢性胃炎OLGA分级与Hpylori现症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