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在“中西医并重防控模式”指导下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乡村中西并重癌症防控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2007年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要求,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市某乡村符合纳排标准的常住村民进行高危人群问卷筛查。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利用χ2检验分析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相关因素筛查结果,P < 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中西医并重防控模式”指导下对北京市某乡村1717例常住人口进行筛查。实际有效问卷筛查共计1174份,经初筛高危人群问卷评估阳性者118人(阳性率10.1%);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在不同年龄段、年收入以及饮食荤素搭配、吃水果习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直肠癌高危人群阳性指标中“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阳性率最高为4.2%;根据近3个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中医症状频数统计主要以腰酸、脾气急躁或情绪低落、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为主;结论 “中西医并重防控模式”能够充分将中医早期干预方法纳入其中,在提高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筛查效率和早诊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建立三级联动下(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模式,为构建中西医慢病防治网络、推动中西医并重癌症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当地村委会,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带动能力,培训构建一支以“村支书”为核心的乡村“早防早筛”队伍:中医养生操组、中医健康防癌知识宣传小组配合进行结直肠癌早防,结直肠癌高危风险人群(即高危人群)问卷调查小组配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在“三级联动”模式下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根据高危人群初筛结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药物或非药物干预。结果 经四年探索实践,该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二级预防模式初步成型,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结直肠癌防控方案。在该模式指导下,已在全村1717名常住人口中完成了1174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发现高危人群118例(阳性率10.05%),结直肠癌6例且均在该模式建立前发病。结论 由乡村吹哨,通过动员乡村骨干力量进行结直肠癌早筛,能够使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真正做到全覆盖,极大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推广一条以“三级联动”为依托,以乡村骨干为主要早防早筛力量的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慢病管理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疾病负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027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住院相关信息,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以住院费用的不同分位数为基准,划分为低、中、高三组分位费用组,描述解释相关变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 住院年份、机构类型、年龄、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对三个分位组的住院费用均有正向影响;使用中医药类治疗手段在三个住院费用分位组均呈现负向影响;医疗付款方式在中分位费用组呈现负向影响,手术方式则在低分位费用组呈现负向影响,而在中、高分位费用组为正向影响。结论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早筛早诊至关重要,从减少费用角度,建议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鼓励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中医药类治疗手段,合理安排检查检验,减少住院天数,以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研究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调查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的认知情况,从而提高胸外科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的68名胸外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量表对胸外科医护人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前所有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的培训,采用匿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解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对中医干预措施知识的掌握情况、医护人员对中医干预措施的态度、医护人员中医干预措施的认知水平,评价后分析各项数据值的差异。结果:医护人员对中医特色健康知识教育及中医护理方案掌握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对优势病种护理常规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熟悉程度以及中医注意事项禁忌证及适应证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较低胸外科医护人员对中医护理实施安全性及中医护理康复作用的赞同程度较高,对于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认同程度仍有进步的空间。认知水平较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主要有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口服中药、针刺治疗项目,而艾灸治疗及中药灌肠中医干预项目的认知水平较低。结论:胸外科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是医护人员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相关知识的熟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中医与西医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使用现状,为今后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6个临床研究注册平台,获取中医和西医治疗成人抑郁症RCT的注册信息;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库,补充中医治疗抑郁症的RCT文献;提取并分析其报告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结果 共获注册的西医RCT 1033项,中医RCT 195项(注册29项、发表166项)。西医RCT使用的结局指标共581个,评价内容全面涵盖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环境反应以及生存质量等结局指标域,涉及406个量表。11%研究关注了安全性结局。中医RCT使用的结局指标共118个,评价内容仅涵盖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和中医证候等结局指标域,涉及14个量表;极少文献使用了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结局报告率为47%;86.7%研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论 西医研究使用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涵盖范围广且研究间差异较大,而中医研究使用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范围小且集中。今后开展的抑郁症临床研究在结合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可参考国际抑郁症核心指标集,结合中医药潜在作用点来选择结局指标及适合的测量工具以评价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干预疗法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10月。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系统分析,主要效应指标为实体瘤近期疗效、生活质量积分、卡氏评分(KPS)、中医症候积分及体重状况。结果 最终纳入16项RCTs,共1123例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能明显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而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经济困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OR=1.66,95%CI(1.14,2.44),Z=2.61(P=0.009<0.05)];改善中医症候积分[MD=-7.21,95% CI(-10.78,-3.63),Z=3.95(P<0.0001)];提高KPS评分[MD=7.86,95% CI(6.62,9.10),Z=12.44(P<0.00001)];增加患者的体重[MD=2.72,95% CI(1.42,4.02),Z=4.09(P<0.0001)]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干预疗法能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扶正抗癌提供了临床依据。但由于所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需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加速康复外科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并发症的影响及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郑 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就诊的 100 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组 50 例。对照组施以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则施以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 30 min、术后 2 h 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患者术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 察组患者术后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外周血 CD3+ 、CD4+ 与 CD4+ /CD8+ 均高于对照组,CD8+ 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恢复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患 者实施加速康复外科干预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术后营养状况,还可减轻炎症因子反应,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 的改善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就医行为选择在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间的差异,为合理引导结直肠癌患者适宜就医及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2018年1月-2019年12月17家三级甲等医院21894例首诊结直肠癌成年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EmpowerStats 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18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就诊于中医院的有862例(3.93%),西医院的有8723例(39.85%),肿瘤专科医院的有12309例(56.22%)。对于不同医疗机构,男性占比均大于女性,58-68岁患者占比最大。且结直肠癌患者年龄、医疗付款方式及肿瘤分期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P<0.001)。西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结直肠癌Ⅲ期患者占比最大,而就诊于中医院患者中结直肠癌Ⅳ期最多。从地域分布来看,异地就诊比例(57.32%)大于本地,且就诊于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中73.66%来自外地。患者来源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市、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而在北京市内,西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于朝阳区、海淀区及西城区,中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于海淀区、朝阳区及丰台区,肿瘤专科医院则主要来源于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结论 应大力倡导年轻以及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向中医院分流,充分施展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优势;发挥三级医院带动作用,建立对口帮扶医院,减少不必要的跨省流动及提倡结直肠癌的早筛早治,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Ⅲ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术后患者症状负担及中医症状群分布。方法 使用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国内10家三甲医院收集的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进行症状评估,描述统计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症状负担及中医症状群分布。结果 在140例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症状发生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是神疲乏力(79%)、大便规律改变(65%)、腹胀(59%)、疼痛(57%)、胁肋胀痛(53%),44%的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症状评分≥2分的症状。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症状群,分别为气虚症状群、阳虚症状群、气滞症状群、排泄相关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结论 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症状发生率高,同时存在多个症状共表达。不同症状相互关联形成多种症状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现代经济学计量模型方法,对中医、西医与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的效果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方法 数据样本取自广州6家医院2007年因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入院的608个临床病例,评价治疗效果的产出变量(outcomes variables包括住院费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评分差值与临床症状,控制干扰因素变量,计量估计模型,同时还考虑了包括样本选择误差(sample selection bias等组间的非观察性影响因素。结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的住院费用比西医治疗分别要低62.95%和28.51%(P<0.01;提升患者KPS评分等级的OR值分别是西医治疗的3.19倍和2.16倍;另外,在细分症状指标好转率方面,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也体现出一定的好转优势。结论 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确有比较优势。有关中医药在治疗其他病种上的潜在优势,可以借助现代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方法,进行科学、客观的比较分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国民健康福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太子参药材主根与参尾的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部位及产地的太子参多糖含量差异。方法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的太子参多糖含量。结果太子参药材主根和参尾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福建产太子参多糖含量最高,江苏和贵州次之,安徽最低。结论太子参药材主根和参尾多糖含量有1.96%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顾护脾胃观念是张仲景的重要学术思想,而方药制剂及服法也是仲景方剂的独到之处,本文着重从<金匮要略>制剂及服法角度讨论了顾护脾胃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以资借鉴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化疗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治疗的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上肢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静脉输液。[结果]33例均到达预定位置,1例首次穿刺未获成功,经改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危险性小,容易固定,留置时间长,有利于用药,降低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The nonproteinogenic amino acid capreomycidine is the signature residue found in the tuberactinomycin family of antitubercular peptide antibiotics and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pharmacophore. Recombinant VioG, a single-module peptide synthetase from the viomycin gene cluster cloned from Streptomyces vinaceus (ATCC11861), specifically activates capreomycidine for incorporation into viomycin (tuberactinomycin B). Insertional disruption of the putative hydroxylase gene vioQ resulted in a mutant that accumulated tuberactinomycin O, suggesting that hydroxylation at C-5 of the capreomycidine residue is a post-assembly event. The inactivated chromosomal copy of vioQ could be complemented with a wild-type copy of the gene to restore viomyci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李素云 《中国针灸》2010,30(6):517-519
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接受西医的中医医家参合西医知识,开始运用解剖观察、实证等方法解读经络的客观形态.他们尝试用动静脉血管解释经络形质,用血液循环及肺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而当经络与解剖形质不能完全对等时,有些医家提出了经脉气化特点解释其原因.明清医家汇而不通的实践结果表明了经络与西医纯粹解剖概念的不可通约性,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痛行为反应 ,并能减轻足背的炎性水肿 ;2 .电针穴位皮下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炎症组 ,而其病灶肥大细胞数显著低于炎症组 (P <0 0 1 ) ;3 .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循经电针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在社区的防治。方法:调查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对所辖区居民建立的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2个社区的3618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系统规范防治,另2个社区的3096名高血压患者未作系统规范防治,以自然诊治。结果:2个社区系统规范防治高血压患者住院并发症住院明显低于另2个未作系统防治社区,经统计学X2检验,P〈0.05结论:在社区进行系统高血压防治值得大力倡导。  相似文献   

18.
翁銮坤 《新中医》2021,53(14):190-192
在《黄帝内经》中,清浊常用来表示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通过论述清浊的含义以及其与中风病的关系,得出清浊升降逆乱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核心病机。首次提出在中风病急性期或超急性期,用清浊以代阴阳为抓取中风病核心病机的关键。并指出清浊相干、浊邪害清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述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现阶段已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细胞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对细胞凋亡作用的相关文献,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一方面限制特定类型细胞的数量、减缓斑块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它又能够造成斑块的不稳定引发血栓。许多治疗心血管疾病、脂代谢紊乱的药物具有促凋亡或抗凋亡的作用。调节特定细胞凋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成为研发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永宸  赖文 《中国针灸》2004,24(12):873-875
目的:介绍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昭示针灸治疗传染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促进对历代针灸防治传染病经验的发掘整理,以充分发挥针灸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搜集、考订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文献史料,利用针灸学理论,并结合今人针灸治疗传染病机理的研究成果,分析说明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具体问题.结论:针灸能够治疗烈性传染病;针灸治疗传染病也应根据不同传染病,分别采用针刺法或艾灸法;针对具体情况,决定针刺深浅和采用不同针具;主张针药并用、灸药并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