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三维电机主电路泵升电压的产生过程;给出了泵升电压的钳位电路。采用IGBT智能模块IPBM,实现了准确可靠的过流保护。文中给出了实测波形。  相似文献   

2.
一种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的移相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运行中直流侧存在的电压泵升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采用移相控制技术来抑制直流电压泵升时电网过电压倍数、负载功率因数、移相角及补偿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以低压配电系统用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装置为例,对上述各量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一组控制直流电压泵升的实用设计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对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直流侧电压进行闭环控制的移相技术实现方法, 达到根据电网和负载运行状况自动对负载参考电压进行渐进移相的目的。3 kW单相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实验结果表明,移相及直流侧电压泵升抑制效果非常好,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三维电机(3DM)主电路泵升电压的产生过程;给出了泵升电压的钳位电路。采用IGBT智能模块IPM,实现了准确可靠的过流保护。文中给出了实测波形。  相似文献   

4.
电动装甲车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再生制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再生制动是电动车辆最常见的制动方式,然而,在没有大容量蓄电池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再生制动将产生很高的泵升电压,给系统工作带来不利。文中通过对再生制动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控制占空比的办法来抑制泵升电压,该方法通过数字控制实现,无需改动硬件,控制简便、计算机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迅速抑制泵升电压,并具有很好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采用移相控制技术来抑制直流侧电压泵升时电网过电压倍数、负载功率因数、移相角及补偿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理论分析,然后从能量平衡角度对直流侧电压泵升现象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直流侧电压变化与逆变器能量流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直流侧电压闭环控制的移相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实验室3 kW单相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以及容量分别为50 kVA和100 kVA的三相四线制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的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可以根据电网和负载运行状况自动对负载参考电压进行渐近移相,移相及直流侧电压泵升抑制效果非常好,是一种实用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无刷直流电动机脉宽调速系统泵升电压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刷直流电动机脉宽调速系统在制动状态下,其泵升电压会影响整个系统主回路功率器件的可靠性,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泵升电压出现最大的情况,最后通过实例计算证明,此计算方法也可适用于有刷直流电动机脉宽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采用移相控制技术来抑制直流侧电压泵升时电网过电压倍数、负载功率因数、移相角及补偿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从能量平衡角度对直流侧电压泵升现象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直流侧电压变化与逆变器能量流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直流测电压闭环控制的移相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实验室3kW单相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以及容量分别为50kVA和100kVA的三相四线制串联有源电压质量调节器的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可以根据电网和负载运行状况自动对负载参考电压进行渐进移相,移相及直流侧电压泵升抑制效果非常好,对谐波、过压、不平衡等电压质量问题有良好的补偿作用,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中回馈能量的研究及泵升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制动时回馈能量产生机理的分析,推导了泵升电压与脉宽调制放大器主回路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泵升电路的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9.
线电压补偿型动态电压调节器(DVR)的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该文提出了基于线电压补偿的三相动态电压补偿器拓扑结构。给出了补偿算法及控制方式。解决了锁相、电压不平衡补偿、电压有效利用、低通滤波、电压泵升等技术问题。通过动态电压波动补偿示例,说明论文所实现的DVR样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胡金高 《电气技术》2013,(7):16-20,29
带LCL输出滤波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起动时,由于系统非线性关系容易出现电流冲击和电压过冲。本文提出了一种在APF网侧电感串入电阻的平稳可靠的电压泵升软起动方法,该电阻在起到限流作用的同时,也改善了系统的控制特性,实现了无冲击下平稳地泵升。文中分析了串入电阻之后的系统模型和控制特性,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测试,给出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梯级泵站机组变工况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大型水泵机组变工况方式,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梯级泵站的特点,将其分为源头泵站、中间泵站、进湖泵站和出湖泵站,根据各泵站经济运行和安全运行的要求,合理选择机组变工况方式。源头泵站宜采用变速-变角方式;进湖泵站、出湖泵站宜采用变频变速或变角方式;中间泵站宜采用机械式运行全调节变角方式。成果对大型梯级泵站形式和机组设备结构功能的合理设计选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锅炉给水泵大流量工况下汽蚀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给水泵的汽蚀机理以及大流量工况下出现汽蚀的原因 ,并根据给水泵基本原理和实际性能曲线 ,创建新的流量和临界汽蚀余量的数学模型。同时 ,把该模型应用于 FK6D3 2 型锅炉给水泵 ,确定了大流量工况下汽蚀现象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厂用电、提高机组效率,华能玉环电厂对凝结水泵进行了变频改造。提出了制约凝结水泵深度变频的因素是汽动给水泵密封水压力低和汽轮机低压旁路减温水压力约束,并给出解决方案。进行了凝结水泵深度变频后凝结水系统运行方式试验,包括不同条件下的除氧器上水主阀开度试验、变频控制凝结水母管压力的调节器参数整定、凝结水泵变频泵与工频泵切换试验、凝结水系统故障时凝结水泵变频调节试验等。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凝结水泵采取深度变频方式后,除氧器主阀完全开启,节流损失降到最低,凝结水泵电流和转速得到进一步下降,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水泵水轮机最高扬程驼峰区安全裕度选取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泵水轮机最高扬程驼峰区安全裕度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关键参数,不仅仅关系到水泵水轮机高扬程抽水的安全稳定性,同时对水泵和水轮机总体性能,包括效率、入力、出力、空化、稳定性乃至过渡过程的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由于现有水泵水轮机规范和合同对该指标的要求过于严格,对总体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提出建议,供相关电站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压电泵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压电泵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流体泵,是一种利用逆压电效应的新型驱动器,与传统流体泵相比,压电泵具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在微机电系统和微流量控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世界各国和科研机构都在大力进行压电泵技术的研究。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各种压电泵的工作原则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压电泵的应用前景;指出了今后压电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压泵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的主要耗能设备。根据风电海水淡化耦合系统的供电特点,分析了高压离心泵和柱塞泵在变功率运行条件下流量和扬程的变化特点,解析了高压泵并联运行的功率、流量分配,认为小规模风电反渗透海水淡化耦合系统的高压泵选柱塞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变频泵与工频泵在电厂供水系统中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泵调速原理,论证了共母管系统变频泵与工频泵并网运行的可行性,并将其应用于叶片角度可变泵和不能变换叶片角度泵,解决了变频泵和工频泵混合作用时效率低的问题。2种情况节能效果均显,并能提高汽轮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多台并联变频调速水泵的控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以2台变频水泵为例,介绍了常用的控制方法。然后分析了水泵频率与功率的关系,介绍了1台水泵单独运行和2台水泵并联运行的功率系统、流量关系、等功率和等流量曲线。得出结论:在等功率和等流量曲线的交点上方2台水泵同时工作比较节能。而在交点下方应只使用1台水泵。改进了多台水泵的控制方式。即根据系统用水量改变水泵频率从而控制水泵的运行情况。工程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目前国内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利用的现状,并结合目前已经投运的集中供热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优缺点,提出了大型压缩式热泵应用的方式。通过分析和对比压缩式热泵、吸收式热泵,提出用小汽轮机驱动大型二氧化碳热泵供热的优势和实践的必要性,并就针对今后大型化二氧化碳热泵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电厂热泵发展的趋势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航空燃油泵驱动电机负责给燃油泵提供所需的动力。由于燃油驱动电机与燃油泵之间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及耦合性,使得燃油泵无法正常运行在工况点,造成严重的能量损耗。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Legendre神经网络法来解决燃油泵与驱动电机转速匹配问题。首先,利用Legendre神经网络法拟合出燃油泵的特性曲线,然后再利用该方法建立以燃油泵的流量、扬程为输入,驱动电机转速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燃油泵与驱动电机转速匹配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Legendre神经网络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