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实施了同种异体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结果术中无肝期时间分别为90min、65min,出血量分别为1500ml、3500ml,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采用阻断肝下下腔静脉、肝上下腔静脉方法切除病肝,以及受体肝静脉及其肝后下腔静脉拼合的口径与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开口,及其肝后下腔静脉修剪口径吻合,可降低术中出血及移植肝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附加腔静脉成形的背驮式原位肝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在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3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选为肝移植受者。供肝的下腔静脉及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包括肝静脉)均作了成形术,在单独股-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较平稳,手术时间和无肝期缩短,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工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术中  相似文献   

3.
背驮式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iggyback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PBOLT)即为切除受者病肝时保留其肝后下腔静脉(IVC)及肝左、中、右静脉.将供肝肝上IVC与受者肝静脉共干(一般为肝左、中静脉共干)行端-端吻合的原位全肝移植,植肝毕.其植入肝似被受者的IVC背驮着.故取该名。作者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PBOLT7例8次.在此介绍其应用体验。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式改进是提高其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对目前流行的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和正在兴起的肝联合移植都有了许多的新发展。一、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回流术式1989年 Tzakis 等首次报告背驮式肝移植,其特点是切除受者病变全肝时,保留受者肝后下腔静脉,肝右静脉端结扎,保留肝中、肝左静脉共干。植入新肝也将肝右静脉残端结扎,同样保留了肝中、肝左静  相似文献   

5.
50例次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回顾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术的经验,力求进一步完善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方法:50例次背驮式肝移植中,17例次采用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SPBLT),24例次采用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APBLT,供受者的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其它肝移植式的改良9例次。结果:17例次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均存在供,受者血管口径不匹配,供肝放置棘手,血管重建后肝静脉回流道易扭曲及压迫重建的回流血管等问题,而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中,下腔静脉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缺陷,而侧侧吻合术式则可完全改善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的技术并发症,结论: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修正了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存在的技术缺陷,减少了技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附加腔静脉成形的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在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3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选为肝移植受者。供肝的下腔静脉及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 (包括肝静脉 )均作了成形术 ,在单独股 -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较平稳 ,手术时间和无肝期缩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术中对受体的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并可缩短无肝期和减少腔静脉梗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新技术。方法1999年以来笔者共为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桥式背驮式肝移植,通过血管架桥将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的右心房吻合,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与受者的下腔静脉吻合。结果6例次肝移植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手术技术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5例仍在随访中,1例已存活近7年,术后均未出现布加综合征复发。结论桥式背驮式肝移植为临床治疗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减少了技术并发症和布加综合征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一肝脏巨大平滑肌肉瘤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术。供者为一25岁的男性脑死亡者。供肝用4℃UW液自腹主动脉灌注,快速切取肝脏,热缺血时间为8分钟。受者用"Y"形管建立左侧股静脉、门静脉和左侧腋静脉的体外循环后切除病肝,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与受者的相应血管行端端吻合。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和黄疸等,于术后47天死于脑溢血。该例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应用UW液灌洗和保存肝脏,快速切取肝脏,能提高供肝质量。术后早期应测定血中环孢素A的浓度,慎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活体肝移植时一般采用保留受者的肝后下腔静脉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但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无法保留受者的肝后下腔静脉.对此,我们采用冷保存尸体静脉重建肝后下腔静脉,采用此术式共行活体肝移植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制作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原二袖套法的基础上,于受者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前放出部分高凝血液,而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是在供肝膈肌环与受者肝上下腔静脉血管壁之间进行。结果 改进的二袖套法吻合效果确实可靠,手术成功率达96.7%,动物的1周存活率为90.0%。结论 该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鼠肝移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结合病例和综合文献探讨内脏反位的成年人肝移植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 1例45岁内脏反位的男性患者,因肝内多发结石、梗阻性黄疸、门脉高压、肝硬化所致进行性肝功能衰竭,于2004年7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前行CT三维重建和血管造影检查进行解剖学定位.手术采用改良背驮式移植方式,供肝顺时针旋转45度,使供肝左叶朝向受者左结肠旁沟,右叶正好位于受者的左上腹,供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连续缝合后关闭.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75个月,移植肝脏的血流和功能均正常.结论 内脏反位成年人进行肝移植是安全和可行的.精确的解剖、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恰当的手术时机、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方法 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门静脉,供、受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晓翻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 例1、例2目前分别存活11个月、8个月余,生活自理,例3因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存活14d。结论 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末期病谱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方法 用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先行肝移植,再行小肠移植。肝脏为原位移植,供肠异位移植于左肾处(切除左肾)。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采用袖套式吻合法分别与受者的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吻合,回肠末端在左下腹造瘘。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动物平均存活时间11.2d。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1年2月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其中4例行体外静脉转流下的原位肝移植术,17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为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11例供肝的肝固有动脉与受者的肝固有动脉吻合,4例供者脾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3例供者腹腔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吻合,2例应用供者髂动脉在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间架桥吻合,1例供者肝右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固有动脉与受者异位肝右动脉吻合。术后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以尿酶介入溶栓后出现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行肝动脉吻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个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血流、形态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原位肝移植预防肝动脉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血管吻合时操作精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无张力吻合。  相似文献   

15.
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制作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猪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观察其肝功能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4头健康良种家猪,体质量23-30 kg,被随机分为供体(n=12)和受体(n=12)。气管插管 全麻,硫喷妥钠静脉维持。移植前切除受体肝左叶,供肝右叶作为植入肝。预实验2例行经体位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对照组(5例)行简易转流下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组(5例)行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 供肝被植入受体肝下间隙,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脾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预实验中行体位静脉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2例受体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后很快陷入血流动力学紊乱死亡。5例行简易静脉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受体,2例在24 h内死亡,1例28 h,2侧超过48 h。而模型组受体 5例中有4例存活超过24 h。AST,ALT指标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呈持续升高。模型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其他组稳定。结论该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简明易建且具有不需静脉转流等优点,为研究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原肝和供肝功能及血流变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背驮式肝移植中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中的作用。方法  3位终末期肝病病人的供肝下腔静脉及受体肝后下腔静脉 (包括肝静脉 )均作了成形术 ,在单独股—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非常平稳 ,手术时间、无肝期缩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康复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术中对受体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缩短无肝期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 回顾悸分析20例原位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 16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3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现存活15例。结论 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大鼠原位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以SD大鼠作供、受者,以4 ℃乳酸林格液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者的肝脏和左肾进行原位灌洗,肝下下腔静脉在右肾静脉以下切断。供肝肝上下腔静脉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双袖套法吻合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带瓣左肾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吻合,袖套管法吻合肾静脉;用支架管重建胆道和输尿管。结果 共完成54次大鼠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手术,其中预实验24 次,正式实验30 次,正式实验的手术成功率为76.7 %,移植肝及肾功能良好。结论 此模型可以用于移植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实施的155例病人的159次肝移植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8例(包括改良背驮+术中门一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7例;术中行血管架桥5例,其中因门静脉闭锁及栓塞行供肝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2例,因动脉变异分支细小不能利用行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腹主动脉间架桥3例。159例次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术中失血输血量最少,其术中对循环和肾功能的影响与经典术式相仿。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与背驮式肝移植术相比流出道不畅发生率较低,总手术时间较短(平均少30min),但无肝期较长(平均长8min),术中及术后肾上腺出血发生率较高,对肾功能影响较大,三组术后ICU留置天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542)。结论不同的肝脏移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术者的经验以及对术式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原则上讲,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及术中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20.
背驮式肝移植静脉回流道重建的改进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合理的背驮式肝移植(PBLT)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方法 将74例PBLT按不同的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分为5组:肝上下腔静脉-肝静脉端端吻合(A组)、肝上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B组)、肝后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C组)、肝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端侧吻合(D组)、肝后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全口吻合(E组)。比较各组受者的中心静脉压(CVP)、肝后下腔静脉压(RHIVC)及供者肝上下腔静脉靠近吻合口部压力(GIVC),并观察术中布加氏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C组无论是CVP、RHIVC、GIVC,还是压力差均较A组与B组为小,D组与E组血流动力学测定与C组相似。说明该种术式的供肝静脉回流通畅度令人满意,其术中布加氏综合征发生率也较低。结论 供肝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改进后,供肝静脉回流更通畅,布加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机率减小。故推荐使用供肝肝后下腔静脉与受者肝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