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改良(附41例次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在终末期肝病中应用的利弊。方法:自1995年9月至2000年7月,对39例患施行了41次背驮式肝移植。对供肝静脉回流通道重建技术进行了逐步改变,由供肝下腔静与受体成型的肝静脉重建,到供、受下腔静脉的端-侧吻合及侧-侧吻合,并进行了供体下腔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右心房的桥式吻合和原旁位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重建悬吊。结果:手术技术的改良既避免了肝静脉回流不同程度受阻的弊端,同时缩短了无肝期和下半躯体淤血时间。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改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并拓宽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接受32次再次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11例采用了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4例次,采用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8例次.胆道的重建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8例次,采用胆道端端吻合4例次.术后常规使用抗排斥反应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 术后死亡17例,死亡时间为术后2周~28个月,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感染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肝癌复发各3例、血管并发症和心肌梗塞以及颅内出血各1例,其中首次肝移植术后8~30 d行再次肝移植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最高,为66.7%.其余14例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已存活1~29个月,肝功能及生活质量良好.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是再次肝移植的最佳术式,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并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与首次肝移植相比,再次肝移植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牛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背驮式肝移植静脉回流道重建的改进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合理的背驮式肝移植(PBLT)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方法 将74例PBLT按不同的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分为5组:肝上下腔静脉-肝静脉端端吻合(A组)、肝上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B组)、肝后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C组)、肝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端侧吻合(D组)、肝后下腔静脉、肝后下腔静脉全口吻合(E组)。比较各组受者的中心静脉压(CVP)、肝后下腔静脉压(RHIVC)及供者肝上下腔静脉靠近吻合口部压力(GIVC),并观察术中布加氏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C组无论是CVP、RHIVC、GIVC,还是压力差均较A组与B组为小,D组与E组血流动力学测定与C组相似。说明该种术式的供肝静脉回流通畅度令人满意,其术中布加氏综合征发生率也较低。结论 供肝静脉回流道重建方式改进后,供肝静脉回流更通畅,布加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机率减小。故推荐使用供肝肝后下腔静脉与受者肝后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4.
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即保留受者下腔静脉的原位肝置于原位,受者肝静脉共干与供肝肝上下腔静作端端吻合,而供肝的肝下下静脉远是自行缝闭。移植后,新植入的肝外观如被受者肝下下腔静脉驮着。通过1例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的成功,总结了肝移植病肝切除与植肝技术配合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病例和综合文献探讨内脏反位的成年人肝移植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 1例45岁内脏反位的男性患者,因肝内多发结石、梗阻性黄疸、门脉高压、肝硬化所致进行性肝功能衰竭,于2004年7月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前行CT三维重建和血管造影检查进行解剖学定位.手术采用改良背驮式移植方式,供肝顺时针旋转45度,使供肝左叶朝向受者左结肠旁沟,右叶正好位于受者的左上腹,供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连续缝合后关闭.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75个月,移植肝脏的血流和功能均正常.结论 内脏反位成年人进行肝移植是安全和可行的.精确的解剖、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恰当的手术时机、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新技术。方法1999年以来笔者共为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桥式背驮式肝移植,通过血管架桥将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的右心房吻合,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与受者的下腔静脉吻合。结果6例次肝移植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手术技术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5例仍在随访中,1例已存活近7年,术后均未出现布加综合征复发。结论桥式背驮式肝移植为临床治疗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减少了技术并发症和布加综合征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实施的155例病人的159次肝移植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8例(包括改良背驮+术中门一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7例;术中行血管架桥5例,其中因门静脉闭锁及栓塞行供肝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2例,因动脉变异分支细小不能利用行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腹主动脉间架桥3例。159例次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术中失血输血量最少,其术中对循环和肾功能的影响与经典术式相仿。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与背驮式肝移植术相比流出道不畅发生率较低,总手术时间较短(平均少30min),但无肝期较长(平均长8min),术中及术后肾上腺出血发生率较高,对肾功能影响较大,三组术后ICU留置天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542)。结论不同的肝脏移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术者的经验以及对术式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原则上讲,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及术中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8.
降低肝移植术后手术技术相关胆道并发症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巧,以降低手术相关胆道并发症。方法 对8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供肝肝总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端端吻合,供肝肝总管或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端端吻合,未置T管。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移植肝是否出现胆道并发症。结果 1例术后5个月发生肝门分叉处胆管狭窄,经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再次手术行胆管狭窄成形术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胆漏、吻合口狭窄、胆泥或胆道结石、肝门部胆管狭窄、胆管炎、胆汁瘤、粘液囊肿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异常等胆道并发症。结论 注重供肝的灌洗和修整,提高肝动脉吻合和胆道重建技巧,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技术性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补救性肝移植(salvage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16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3例,其中合并肾功能异常2例,均接受SLT。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手术方式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肾功能异常的2例采用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17例,采用供肝腹腔干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例。胆道的重建全部采用胆道端端吻合。术程始终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术后常规抗排斥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围手术期19例SLT患者无死亡。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结论采用SLT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或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好。采用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遵循精细的无瘤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存在复杂门静脉机化血栓者肝移植术中门静脉的处理要点。方法:为17例机化血栓超过门静脉内径50%的患者施行肝移植,术中9例在切除血栓段门静脉或取栓后,将受者的门静脉与供肝门静脉行端端吻合;5例将供肝门静脉与受者的曲张冠状静脉行端侧吻合;1例切除闭塞段门静脉,利用供者的髂静脉于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间搭桥;1例供肝门静脉与受者的胆总管前曲张静脉行端侧吻合;1例采用供者的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和受者的脾门旁曲张静脉间搭桥,行端侧吻合。结果:17例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肝动脉出血,但此2例患者的门静脉血流一直通畅。存活的15例随访2~12个月,其中1例术后因门静脉血流量不足,而行二次肝移植,在缝扎分流的侧支后,门静脉血流恢复正常,其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均通畅。结论:存在复杂门静脉机化血栓时首选栓塞段门静脉切除或取栓后门静脉重建,不能取栓或取栓后血流量不足时,可改行供肝门静脉与受者曲张内脏静脉的端侧吻合,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 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 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 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中应用带蒂大网膜袖套法预防和治疗胆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背驮式肝移植病人应用带蒂大网膜袖套法包绕胆总管吻合口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因存在肝移植术后胆漏的高危因素而在术中应用此方法,其中1例于术后第8天出现胆漏,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其他13例未出现任何胆道并发症;另4例因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出现胆漏、内科治疗无效而行胆总管再次吻合时应用此方法.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带蒂大网膜袖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胆漏。  相似文献   

13.
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附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SP2BLT)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MPBLT)治疗Wilson′s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近12年来29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背驮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7例; 8~14岁者6例,14~37岁者2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2例,慢性肝功能不全18例,肝功能基本正常9例; 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障碍者24例。手术方式:SPBLT 13例,MPBLT 16例。结果:随访1个月至12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均发生在SPBLT组; 另外2例分别死于肝动脉栓塞和胆瘘合并严重感染。受体1年存活率为86%,3年存活率为79%。血清铜和铜兰蛋白在术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精神障碍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最长存活期12年。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而MPBLT技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道条件差的患者采用带蒂大网膜在预防肝移植术后胆漏中的作用。方法 对14例胆道条件差的胆漏高危的患者在背驮式肝移植术中应用带蒂大网膜袖套法包绕胆总管吻合口预防胆漏,术后严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14例患者仪1例于术后第8d出现胆漏,且经充分引流后痊愈,其他13例未出现任何胆道并发症。结论 带蒂大网膜袖套法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肝胆管结石病肝移植(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终末期病变肝移植的适应证及术中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施行的肝胆管结石终末期病变肝移植4例。结果 3例均为肝胆管结石继发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1行先转流后游离肝脏的原位肝移植,病例2、3行不转流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病例4行不转流的原位肝移植。平均手术时间7.9h,失血800ml。4例手术均成功。病例1术后第6天出现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病例2术后第44天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胆肠吻合口漏,经治疗痊愈;病例4术后第8天和第10天并发肝动脉吻合口出血,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结果为胆汁性肝硬化。所有病例均随访,健康存活。结论 肝胆管结石继发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移植适应证。先转流后游离肝脏及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