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现状。方法对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社区内幼儿园1 146名3~6岁儿童进行体质测试,并对体质测试总得分及单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男童(r=0.111)、女童(r=0.168)的体质测试总得分随年龄的增长呈较为明显的线性趋势(P0.01);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5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0.05);各年龄组男童的网球掷远成绩显著好于女童(P0.05),各年龄组女童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显著好于男童(P0.05)。结论辖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总体水平较好,并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此时期各项素质指标也出现了性别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幼儿体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掌握广西沿海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下肢肌肉力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钦州、北海、防城港共15所幼儿园874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试,并对家长或看护人进行当面一对一问卷调查,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儿童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影响学龄前儿童下肢爆发力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儿童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出生时体重和身长、胎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年龄、母亲的身高和体重共13个指标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年龄对学龄前儿童下肢爆发力有影响作用(P值均<0.05).结论 生长发育状况和父亲受教育程度等是广西3~6岁学龄前儿童下肢爆发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出生时优生优育和父母亲身高体重等对学龄前儿童下肢爆发力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5月于本院体检的460名1~6岁学龄前儿童临床资料,检测所有受试儿血清25-(OH)D水平,记录不同年龄患儿(1~3岁幼儿和4~6岁学龄前期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将460名儿童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n=248)和正常组(n=212),比较两组儿童平均身高、体重的差异;血清25-(OH)D水平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评估。结果 1~3岁的幼儿血清25-(OH)D水平为(78.65±13.38)nmol/L,显著高于4~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54.27±12.95)nmol/L,且维生素D缺乏率(11.17%,21/188)显著低于学龄前期儿童(18.38%,50/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维生素D缺乏组儿童平均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检测结果 [(98.67±3.83)cm、(15.63±1.96)kg]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106.83±4.15)cm、(18.35±2.0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检测结果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同其体格发育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调查及其与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门诊体检的200例1~6岁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均检测所有学龄前儿童的血清25(OH)D,分别记录1~3岁幼儿(100人)和4~6岁学龄前儿童(100人)的血清25(OH)D水平,按照检测结果将其均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各为120例和80例,比较两组儿童的平均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以及血清25(OH)D与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 1~3岁的幼儿期25(OH)D的平均水平为(77.98±14.47)ng/mL,明显高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55.78±12.53)ng/mL,幼儿维生素缺乏率为30.00%,学龄前儿童为4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的平均身高、体重、BMI、25(OH)D的检测结果分别为(96.58±4.69)cm、(14.97±1.43)kg、(5.86±1.56)kg/m2、(29.05±8.47)ng/mL均低于正常组的(107.48±5.13)cm和(19.97±3.43)kg、(8.98±2.36)kg/m2、(78.52±15.5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指标与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关系密切,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7年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城乡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及缺点疾病发生情况。方法:按照《中国0~7岁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实施方案》对35所托幼机构的2789名3~6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等测量。结果:城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达均值的占94.39%,农村学龄前儿童达均值的占88.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农村学龄前儿童体重、身高达均值率、缺点疾病发生率与城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城乡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与WHO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应加大对公共教育事业的投入,为儿童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宝鸡市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方式抽取宝鸡市区6616名学龄前儿童,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依据2009年9省/市儿童数据所制定的标准评估营养情况。结果除3~岁组外,各年龄组男生身高、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 0.01);各年龄组男生BMI显著高于女生(P 0.05)。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0%、2.1%、15.0%和5.9%。男女生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P 0.01)。不同年龄间营养状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重-肥胖比为2.5。结论宝鸡市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总体良好,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但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今后需要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体重指数(BMI)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性,为提高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对丽水市城区幼儿园进行分类,随机抽取25所幼儿园中3 484名3~6岁在园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及体质健康指标10 m往返跑、网球掷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6个项目监测,按照我国“2~6岁儿童BMI标准”进行BMI评价,按“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监测综合评定,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BMI与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 484名儿童中,男童1 860名(53.39%),女童1 624名(46.61%),根据BMI评价,消瘦77人(2.21%),正常体重2 765人(79.36%),超重424人(12.17%),肥胖218人(6.26%),男女童BM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56,P<0.001)。消瘦、正常体重、超重、肥胖这四组儿童的体质监测不合格率分别为38.96%、7.63%、13.44%、31.65%。不同BMI的四组儿童间比较,在体质监测的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网球掷远3个项目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组和肥胖组儿童的坐位体前屈得分均小于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儿童,超重组儿童的立定跳远得分均大于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儿童,正常体重组儿童的网球掷远得分均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 结论 丽水市城区不同BMI的男女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差异较大,肥胖、消瘦的学龄前儿童体质监测不合格率较高,建议学龄前儿童体重应控制在正常范围,以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体质干预训练10年前、后学龄前儿童体质指标,观察训练效果,探索有效的训练模式,促进儿童体质发育。方法:开展学龄前儿童体质训练,比较10年前后学龄前儿童体质指标。结果:形态指标:6岁组儿童身高、体重2018年均优于20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组均无差异。素质指标:2018年各项素质指标均优于2008年,3岁组6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岁~6岁组,除3.5岁、4岁组走平衡木无差异外,其余年龄组各项素质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学龄前儿童体质训练,能够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包头作为三线城市,对城乡结合部与城区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包头市城乡结合部儿童与城区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采取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8-06-01-2018-10-31在包头市妇幼保健所接受常规体检的1 20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3~5岁。样本来自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万泉佳苑、咿呀贝比、聪明屋)及城区幼儿园(迎宾幼儿园、新时代幼儿园、育才幼儿园);收集儿童的体质监测资料,对其生长发育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段城乡结合部男女儿童身高均低于城区儿童,且各年龄段男女童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各年龄段城乡结合部儿童体重均高于城区儿童,并且各年龄段男女童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岁组和4岁组城乡结合部男童消瘦检出率分别为7%和6%,高于城区男童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岁组城乡结合部女童消瘦检出率为5%,低于城区女童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3。4岁组城乡结合部和城区男童超重检出率为为40%和24%,χ~2=5.88,P=0.02;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8%和16%,χ~2=4.2,P=0.04。5岁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33%和11%,χ~2=14.10,P<0.001;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和5%,χ~2=3.91,P=0.04。结论与城区儿童相比,城乡结合部儿童存在更多的生长发育及营养不良问题。对于城乡结合部儿童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体重对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减少低体重和超重发生,促进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方法 在上海市6所幼儿园中选取576名5~6岁的学龄前儿童,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分析身体素质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随年龄增长,低体重组占同年龄段总人数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女童低体重组比例高于超体重组。三组间身体素质综合评分,表现为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超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的体重指数(BMI)和其身体素质综合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64,r=0.344,P<0.05),超体重组的BMI和其身体素质综合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515,r=-0.498,P<0.01)。结论 不同体重组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情况差异较大,提示体重对身体素质指标有影响,建议重视学龄前儿童低体重和超体重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昆明市城区连续三年3~6岁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学龄前儿童体质发展中的不平衡点,为制定体格锻炼、全面提高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相关措施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连续进行体质测定的昆明市城区幼儿园38所,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包括:身高、体重、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8个体质项目,以及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3个生长发育评价结果。 结果 2019年体质测定的优秀率从2018年的32.5%提高到35.7%(χ2=62.512,P<0.05)。坐位体前屈0分值比率从2018年的1.7%上升到2019年的3%;除10米折返跑外,其余五个项目5分值比率2019年较2018年上升了1.8%~8.8%。与正常儿童6个项目相比,身高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5分(t=-16.416,P<0.05),体重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6分(t=-17.346,P<0.05);体重超常儿童平均分低0.277分(t=-2.798,P<0.05),消瘦儿童平均分低0.917分(t=-6.073,P<0.05),肥胖儿童平均分低0.571分(t=-5.490,P<0.05);身高超常儿童平均分高0.812分(t=7.123,P<0.05),且这生长发育异常的儿童在6个体质项目表现中,大部分项目的低分(0~2分)比率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 重视儿童柔韧性、平衡性锻炼,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及认识的提高,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做到早期预防及治疗生长发育相关疾病,才能持续促进体质健康发展,保障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城市和农村幼儿家庭养育环境进行比较,为改善农村家庭养育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1个城市和农村幼儿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幼儿版《家庭环境观察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幼儿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和观察。结果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家庭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幼儿家庭在物质环境(t=-8.17,P0.01)、认知养育环境(t=-2.33,P0.05)、情感养育环境(t=-2.47,P0.05)、社会性养育环境(t=-8.41,P0.01)及总体环境(t=-8.29,P0.01)。结论农村幼儿家庭养育环境得分低于城市幼儿家庭,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阿坝州学龄前儿童生长现状,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按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阿坝州8个县的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对4 36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的测量,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用Z评分方法,对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在体格测量值方面,大多数年龄组男童的体重、头围、胸围和BMI均大于女童(P<0.05),不同民族在身高、头围、胸围和BM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的男女童HAZ和女童WAZ总的平均值均为负值。不同民族和不同城乡儿童身高Z评分(HAZ)和体重Z评分(WA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坝州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落后于WHO标准,应加强托幼机构儿童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昆山市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状况,为提高学龄前期儿童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搜集2013年4-6月学龄前期儿童43 406例入学体检的相关资料,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来探究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状况。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1 347例,检出率为3.15%;贫血655例,检出率为1.53%。乡镇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检出率均高于城区(P值均<0.05)。私立幼儿园儿童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公立幼儿园儿童(P<0.05)。结论 昆山市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西安市某城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偏离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某区17家托幼机构 2017年在园儿童6 862人,于3-9月入园体检,对符合条件的6 595名儿童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分别为0.23%、0.14%、0.94%;超重率12.87%、肥胖率11.89%;患龋率15.51%、贫血率5.14%。男童低体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童(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肥胖、龋齿、贫血的检出率增加(P<0.001);民办幼儿园儿童生长迟缓率、肥胖率、贫血率均大于公办幼儿园(P<0.01)。结论 西安市该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比例较低,身高、体重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超重、肥胖率偏高,龋齿、贫血患病的绝对人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苏州市3~6岁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查找存在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体质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3~6岁儿童共4 341人,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素质指标。结果 苏州3~6岁儿童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生长发育总体上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基本规律。身体素质达到“及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2.1%,男童体质达标率为90.2%,女童为94.2%,呈现“女强男弱”趋势(P<0.01);所有测试指标中除了坐位体前屈这一项,其他指标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个年龄段男童的身高及体重均大于同龄女童,素质指标中,男童灵敏度及上肢、腰腹部力量优于女童(P<0.05),而柔韧性则弱于女童(P<0.05);形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值(P<0.01),素质指标与全国水平存在差距;公办、民办幼儿园在身高(P=0.1)及反映灵敏度的10 m折返跑(P=0.59)上没有差异,其他素质指标显示,民办幼儿园均优于公立幼儿园(P<0.01)。 结论 苏州3~6岁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应根据发育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提升体质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十二年体格发育及肥胖构成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城区13所幼儿园,于2018年3-4月测量评价在园儿童身高、体重与营养状况,统计超重、肥胖检出率,与2006同质人群肥胖流调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P<0.001,3岁~组除外);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5%)、超重检出率(15.9%)、生长迟缓检出率(0.2%)均低于2006年(P<0.05)。结论 青岛市2018年学龄前儿童在身高发育正常的前提下,肥胖、超重检出率较2006年呈下降趋势,佐证始于生命早期,基于社区、幼儿园及家庭的、持续开展的儿童综合肥胖防控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