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现状及近年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6月,方便整群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对全体在园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及腰围、臀围测量评价,与2006年同质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十二年来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趋势。结果 2018年城区幼儿园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7.51%,较2006年(9.52%)显著下降(χ2=11.218,P=0.001),年均下降16.75%;男童肥胖超出率(10.02%)显著高于女童(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01);2018年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5.85%,较2006年(18.12%)显著下降(χ2=7.892,P<0.05);肥胖儿童BMI、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P<0.001)。结论 近十二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超重检出率亦下降,但远高于肥胖检出率,提示需加强学龄前儿童超重防控,以减少其转化为学龄期乃至成年期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安市某城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偏离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某区17家托幼机构 2017年在园儿童6 862人,于3-9月入园体检,对符合条件的6 595名儿童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分别为0.23%、0.14%、0.94%;超重率12.87%、肥胖率11.89%;患龋率15.51%、贫血率5.14%。男童低体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童(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肥胖、龋齿、贫血的检出率增加(P<0.001);民办幼儿园儿童生长迟缓率、肥胖率、贫血率均大于公办幼儿园(P<0.01)。结论 西安市该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比例较低,身高、体重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超重、肥胖率偏高,龋齿、贫血患病的绝对人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藏区独特气候环境和饮食结构对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的影响,为高原环境和饮食结构对藏民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特征影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2018年11月份在四川省藏区和非藏区共抽取中小学生23 469人,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49.08±16.34)cm和(151.10±15.36)cm,藏族平均身高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98±14.40)kg和(45.55 ±13.57)kg,藏族男生平均体重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52%和11.8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95%,藏族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P<0.05)。结论 世居藏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均低于汉族;世居藏族中小学生男生平均体重以及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建议藏区应加强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力求藏族中小学生营养素供给多样化、均衡化、全面化,保障青少年共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7年上海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 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进行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和9.2%,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6~7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其余年龄组(P<0.05),而超重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高于女童,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超重及非超重肥胖儿童(P<0.001),而高血压检出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地区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掌握儿童超重及肥胖相关健康问题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促进儿童身心健康适宜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标准,对儿童超重、肥胖进行评价。 结果 2013—2018年大兴地区学龄前期散居儿童超重肥胖呈逐年下降趋势,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7.07%、16.58%、16.99%、14.69%、11.12%、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220,P<0.001),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01%、8.75%、8.66%、6.04%、5.4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631,P<0.001);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不同年龄组别男女童超重检出率差异小,5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73%、12.26%、12.75%、9.72%、10.85%和11.86%,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73%、13.95%、21.28%、14.29%、13.30%和14.79%,高于其他组别。 结论 大兴区学龄前儿童保健成效显著,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加大超重肥胖干预工作力度,5~、6~岁男性儿童是工作的重点;学校应与家庭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江门市6-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超重与肥胖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门市随机抽取2个区,每个区再随机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监测该10所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2017-2021年5年间的身高及体重资料,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行业标准WS/T 586-2018),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等分析儿童青少年学生超重率与肥胖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7-2021年江门市儿童青少年学生超重总体检出率11.57%(2 181/18 857),肥胖总体检出率9.29%(1 751/18 857)。其中,男生的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82%、9.17%;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29%、9.41%;男、女生及总体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均存在年龄差异,均表现为低龄段(6-12岁)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高龄段(13-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女生及总体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未显示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均P>0.05)。江门市儿童青少年学生的BMI由2017年的(17.98±3.75)上升至2021年的(22.47±6.05),上升趋势明显(χ^(2)=46.540,P趋势<0.001);不同性别(男:χ^(2)=22.330,女:χ^(2)=44.425,P趋势<0.001)、年龄(6-12岁:χ^(2)=65.709, 13-18岁:χ^(2)=14.586,P趋势<0.001)、城乡(城市:χ^(2)=27.168,乡镇:χ^(2)=39.125,P趋势<0.001)儿童青少年的BMI均随时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 2017-2021年江门市儿童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BMI水平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血压现状,明确学龄前儿童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  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测量大、中、小班儿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评价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分析儿童肥胖与血压间的关系。  结果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收缩压(systob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均值分别为(95.52±7.66)mmHg和(62.78±6.52)mmHg;调查儿童中高血压检出率为13.50%;儿童SBP和DBP与BMI、腰围、臀围和腰围身高比均呈正相关;BMI和年龄与血压存在线性回归关系;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的5.191和2.824倍。  结论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是其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防控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同时,学龄前儿童血压监测与高血压早期干预应尽快提上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主要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2015年5月选取3 所幼儿园4岁学龄前儿童452名开展健康问卷调查,并实施健康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超重/肥胖1年后检出率(14.16%)呈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观察组1年后超重/肥胖检出率(16.37%)呈显著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调查显示母亲超重/肥胖、摄入肉类占比超30%、食量超标、进食速度过快,运动不足等是导致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干预后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BMI增长趋势均放缓(t=2.30和2.27,P均<0.05),超重/肥胖儿童生长曲线趋于正常。结论 引发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展程度,干预效果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情况与体质状况,探索超重(肥胖)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体质,防制儿童肥胖并促进其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多阶段整群抽取烟台市城区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795名,运用频数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超重(肥胖)分布、体质综合评价、超重(肥胖)对身体素质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为34.33%,不同性别(P=0.001)、不同年龄(P=0.000)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P=0.000)、不同年龄(P=0.000)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对儿童10 m折返跑(OR=0.836)、双脚连续跳(OR=0.824)有负向影响,对网球掷远(OR=1.245)有正向影响。结论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较高,男童、5、6岁儿童是重点干预对象;相比正常体重儿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均较差,超重(肥胖)女童、3岁超重(肥胖)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超重(肥胖)儿童耐力素质和下肢力量较差,上肢力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3~7岁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情况,评价城乡儿童生长发育趋势差异。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00—2020年间5次国民体质监测,共计纳入31 117名3~6岁儿童,计算生长发育指标,采用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20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率分别从1.5%、1.4%、0.9%下降到0.6%、0.6%、0.8%,超重率、肥胖率从17.1%、4.8%上升到20.1%、9.6%。2020年城乡男女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均低于1%,2010年后农村男女童肥胖率超过城市男女童,2014年后农村男女童超重率超过城市男女童。趋势检验显示2000—2020年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生长迟缓、低体重P<0.001),超重、肥胖率上升(P<0.001);城市女童呈两极化趋势,消瘦率上升(Z=2.426,P=0.015),肥胖率也呈上升趋势(Z=3.405,P=0.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反超城市儿童,需要有效的营养政策和健康战略应对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