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阿坝州学龄前儿童生长现状,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按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阿坝州8个县的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对4 36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的测量,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参考标准用Z评分方法,对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在体格测量值方面,大多数年龄组男童的体重、头围、胸围和BMI均大于女童(P<0.05),不同民族在身高、头围、胸围和BM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的男女童HAZ和女童WAZ总的平均值均为负值。不同民族和不同城乡儿童身高Z评分(HAZ)和体重Z评分(WA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坝州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落后于WHO标准,应加强托幼机构儿童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量表对387名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饮食行为的差异;采用阶层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BMI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6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物喜好和主动进食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层回归分析显示,当排除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后,量表6个维度得分与儿童BMI具有相关性(P<0.01)。反映食物趋向的各维度得分与BMI呈正相关(β:0.09~0.21),反映食物逃避各维度得分与BMI呈负相关(β:-0.47~-0.36)。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儿童饮食行为可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及其婴儿的体格发育情况,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高危婴儿喂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39组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及其新生儿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14组婴儿在6月龄时进行了回访及体检,了解其体格发育情况。结果 母亲孕期血糖控制不好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OR=4.44,95%CI1.69~11.69,P<0.05);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量是出生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OR=1.18和1.11,95%CI1.06~1.30,1.04~1.18,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与母亲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以及其6月龄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BMI(BAZ)、年龄别身高(HAZ)呈正相关(P<0.05);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GDM产妇剖宫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母亲子代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较多,孕期血糖控制好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的发生。为预防GDM患者子代远期并发症,不仅要加强围生期保健,且从新生儿出生起就应将其纳入高危儿童管理体系,严密随访其喂养与营养状况、体格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昆明市城区连续三年3~6岁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学龄前儿童体质发展中的不平衡点,为制定体格锻炼、全面提高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的相关措施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连续进行体质测定的昆明市城区幼儿园38所,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包括:身高、体重、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8个体质项目,以及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3个生长发育评价结果。 结果 2019年体质测定的优秀率从2018年的32.5%提高到35.7%(χ2=62.512,P<0.05)。坐位体前屈0分值比率从2018年的1.7%上升到2019年的3%;除10米折返跑外,其余五个项目5分值比率2019年较2018年上升了1.8%~8.8%。与正常儿童6个项目相比,身高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5分(t=-16.416,P<0.05),体重低常儿童平均分低1.856分(t=-17.346,P<0.05);体重超常儿童平均分低0.277分(t=-2.798,P<0.05),消瘦儿童平均分低0.917分(t=-6.073,P<0.05),肥胖儿童平均分低0.571分(t=-5.490,P<0.05);身高超常儿童平均分高0.812分(t=7.123,P<0.05),且这生长发育异常的儿童在6个体质项目表现中,大部分项目的低分(0~2分)比率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 重视儿童柔韧性、平衡性锻炼,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及认识的提高,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做到早期预防及治疗生长发育相关疾病,才能持续促进体质健康发展,保障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7.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昆明主城区夏季小学生维生素D与体格生长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身材矮小及发生肥胖提供临床数据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6-8月在昆明市4个区591名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血清25-(OH)D测定及超声骨密度检测。比较不同年级组的血清25-(OH)D、体重指数(BMI)及骨强度Z值,不同年级段男、女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25-(OH)D水平与BMI、骨强度Z值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相同年级儿童男女在身高、体重和BMI值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呈降低趋势(F=37.646,P<0.001),BMI呈上升趋势(F=1 343.002,P=0.001),骨强度Z值呈下降趋势(F=34.489,P<0.001);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者占比呈略升高趋势(P>0.05);总体上,男童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为48.38%,女童为48.06%,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性(r=-0.673,P<0.01),与骨强度Z值呈正相关性(r=0.514,P<0.01),与身高呈正相关性(r=0.561,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小学生仍有一半以上存在25-(OH)D水平不足或缺乏,儿童需增加户外锻炼,口服维生素D制剂,以减少儿童矮小症、肥胖等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现状,统计体格发育衡量数字,为准确评价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打下基础。方法 对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内389例孤残婴幼儿定时测量体格发育六项衡量数字,并与2005年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对照比较。结果 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衡量数字显著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中国九市城区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后养育3~6月与6~12月婴幼儿营养状况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2,P<0.05)。 结论 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婴幼儿,但总体营养状况良好,有必要建立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婴幼儿体格发育衡量数字(均值),为准确评价体格发育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丽水市3~6岁城乡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分析影响儿童体质的因素。方法 抽取丽水市城乡6所幼儿园共8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和体质调查。结果 除6岁男童外,其他城镇儿童体质总得分均高于同龄乡村儿童(P0.05),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立定跳远、10m折返跑、双脚连续跳;体质总得分与室内身体静态活动平均每天时间、父亲身高、父母亲教育程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层面应该共同努力从营养、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全面促进城乡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庆北碚区托幼机构儿童健康体检状况并提出改善措施,以保障在园儿童的身体健康。方法 对北碚区5个街道所有托幼机构儿童2012-2014年健康体检结果进行体检分析。结果 北碚区托幼机构儿童身高、体重达标率达98.93%以上;消瘦、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率分别为0.83%、0.68、0.95%,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肥胖、龋齿及视力不良发生率分别由2012年的5.15%、31.67%、24.03%上升到2014年的6.04%、57.72%、29.33%;私立托幼机构儿童的低体重率、发育迟缓发生率、龋齿患病率、贫血患病率均高于公立托幼机构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公立托幼机构儿童的肥胖率和超重率明显高于私立托幼机构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的肥胖率及超重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童的龋齿患病率、视力不良发生率及营养性贫血发生率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碚区托幼机构儿童健康体检状况良好,但超重及肥胖、龋齿、视力不良情况不容乐观。故今后北碚区托幼机构健康管理的重点为五官保健,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对私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9个项目地区抽取56家幼儿园,调查小班和中班学龄前儿童的出生日期、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相关因素等内容,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 960名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2.22%和10.38%,男童分别为12.67%和13.61%,女童分别为11.72%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2,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0,P=0.041);长江以南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高于长江流域地区以及长江以北地区,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4,P<0.001)。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是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为1.53(1.40,1.68)、1.92(1.62,2.29)和1.21(1.10,1.34)。结论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男童、巨大儿和剖宫产出生的儿童易发生超重/肥胖,预防儿童肥胖需要从孕期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其与临床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149例0~6岁脑性瘫痪住院患儿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值,计算其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并分析营养不良各项指标与脑瘫类型、临床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之间的关系。与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分别为:31.54%、33.55%、41.28%、28.85%,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均明显较正常儿童高。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及痉挛型进行比较中,低体重及消瘦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迟缓与贫血在这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其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6.6%、31.43%、24.76%、28.57%。营养不良与脑性瘫痪的分级在低体重、发育迟缓及消瘦分组中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比正常学龄前儿童明显高。加强其营养不良的干预力度是非常有意义及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泛性焦虑在学龄前儿童的分布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关系,为保护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 以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幼儿园中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969例样本,运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69例样本中检出广泛性焦虑阳性者124例(12.8%),其中男童73例(14.48%),女童51例(10.96%)。性别和班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中,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这五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5,2.973,4.285,3.433,3.94,P值均<0.05);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 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六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4,5.234,5.394,-6.909,4.001,5.935,P值均<0.05)。结论 广泛性焦虑及共患其他焦虑在学龄前儿童很常见,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社会生活能力、家庭养育环境有关。对其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预防和早期干预儿童焦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体重指数和饮食行为,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的486名3~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员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在486名儿童中,体重指数正常儿童356名、消瘦11名、超重61名、肥胖58名,检出率分别为73.25%、2.26%、12.55%和11.93%。3~6岁儿童不同性别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情绪性饮食(F=3.472,P=0.032)、主动进食能力得分(F=3.816,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在挑食(F=4.804,P=0.003)、不良进食习惯(F=6.077,P<0.001)及过饱响应维度得分(F=4.3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挑食(OR=-0.367,95%CI:-0.966~-0.112,P<0.001)、不良饮食习惯(OR=-0.097,95%CI:-20.705~-0.204,P=0.045)。结论 该地区3~6岁儿童存在肥胖、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影响儿童体重指数;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饮食行为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卫华小学7~12岁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肥胖与血压及肺活量的关系。 方法 于2012年9月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张家口市卫华小学1 530名儿童进行体重、身高、血压、肺活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值筛查超重、肥胖儿童,统计分析肥胖与血压水平及肺活量的关系。结果 受检人群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3.01%,肥胖检出率为14.25%,其中男童、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7.2%和8.31%,男童、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23%和8.59%,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1);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0.01),且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儿童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0.55%、39.95%和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儿童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正相关,当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负相关。 结论张家口市卫华小学儿童超重、肥胖流行趋势显著,男童更为突出;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检出率增加;当儿童BMI≥30时,肥胖已影响肺功能。提示儿童超重、肥胖使心、肺功能降低,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