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嘌呤是一种生物碱,在人体内承担着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嘌呤会在人体内逐步发生氧化代谢并最终生成尿酸。当人体内的尿酸含量高于一定阈值时便会诱发高尿酸血症,继而导致痛风等疾病。而饮食是人体摄取嘌呤的重要途径,食品中的嘌呤含量能够显著影响人体内的尿酸水平。因此,明确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对目前国内外已经测得的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嘌呤含量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现有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以期为确立统一的嘌呤检测方法,提高食品中嘌呤含量的检测效率及准确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帮助、指导消费者合理均衡膳食,控制嘌呤摄入量,降低痛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嘌呤代谢会导致尿酸沉积,最终引发痛风。人体中嘌呤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食物中的嘌呤,因此检测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很有意义。本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嘌呤物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低嘌呤啤酒,指总嘌呤含量低于传统啤酒的一类产品,主要以患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消费者为市场对象。本文对嘌呤类物质在啤酒生产中的来源及代谢过程、嘌呤类物质含’疑的降低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为低嘌呤啤酒的研发开发和产品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人体血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其中高果糖和高嘌呤的饮食具有明显的高尿酸诱导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属丰度下降的现象。合理的膳食及益生菌摄入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维持其稳态,并促进肠道嘌呤和尿酸代谢,提示肠道菌群是未来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靶点。本文概述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特征和机制、饮食对高尿酸血症的诱导、高尿酸血症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以及肠道菌群调控高尿酸血症的策略,以期为未来开发诊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认识低嘌呤物质,合理摄入低嘌呤食物对痛风病人和普通群体均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嘌呤对痛风病发病机理的影响,列举不同食品中的嘌呤含量,综述了食品中嘌呤物质的检测方法以及目前对低嘌呤食品研究现状,为人们深入认识低嘌呤食品和进一步研发低嘌呤食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产品嘌呤与人类痛风的相关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都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引起的嘌呤代谢性障碍疾病, 嘌呤是核酸氧化分解的代谢产物,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加上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痛风病明显上升, 并引发三高病、糖尿病、肾病等相关疾病。本文对人体尿酸的生成途径、各年龄层的尿酸水平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综述, 并分析了痛风种类、临床症状及其发病机制、发展史等, 同时对各种水产类嘌呤水平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建议, 以期为痛风患者选择性的摄食营养水产品、进行健康饮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时玉强 《中国油脂》2020,45(7):61-66
大豆蛋白富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动物蛋白不可比拟的功能特性。但是大豆作为高蛋白的植物性食品嘌呤含量较高,制约着大豆制品的应用。对嘌呤与痛风的关系,食品中嘌呤的检测方法,嘌呤与蛋白质的关系,传统大豆制品及大豆蛋白中的嘌呤含量及其控制等,特别是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的低嘌呤工艺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大豆深加工制品如大豆分离蛋白和酸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为痛风病人提供低嘌呤、高蛋白食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嘌呤检测方法不统一, 导致一些文献报道的同种食品中嘌呤分布数值出入较大。本文对食品中嘌呤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嘌呤含量分布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 以期为嘌呤检测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对于指导消费者合理膳食, 降低痛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豆食品是传统亚洲膳食的重要组成成分,健康工作者和公众普遍认为大豆食品可能增加痛风风险,然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并未发现健康人群摄入大豆食品的数量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风险有关。大豆食品的嘌呤含量因加工方式而异,大豆中各成分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综合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常见干豆类及豆制品中嘌呤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常见干豆类及豆制品中的嘌呤含量,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健康膳食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嘌呤含量,色谱柱选用Waters Atlantis T3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10.0mmol/L甲酸铵(pH3.6)和甲醇(99%∶1%),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结果:不同种类干豆及豆制品中嘌呤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干豆类中嘌呤含量显著高于豆制品;干豆类中,蚕豆最高。豆制品中,豆粉最高。结论:不同种类干豆及豆制品中嘌呤含量有差别;干豆类普遍高于豆类制品。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种不同取材的食源性低聚肽样品进行嘌呤含量检测,检测结果由低到高分别为玉米蛋白低聚肽、乳清蛋白低聚肽、卵白蛋白低聚肽、大豆蛋白低聚肽、海洋蛋白低聚肽、海洋胶原低聚肽以及海洋骨原低聚肽。其中前3种为低嘌呤食物,后2种为高嘌呤食物,中间的2种为中嘌呤食物。这与各自取材原料的食品嘌呤等级相一致。鉴于上述低嘌呤肽达到低嘌呤食品的要求,结合肽自身的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痛风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认为低嘌呤肽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补充源,缓解痛风患者的合并症,促进尿酸的排泄。  相似文献   

12.
嘌呤代谢紊乱是引起人体内诸如痛风、肾衰竭等一系列病理表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虽少但却几乎都转变成为了诱发痛风、肾衰竭等病症发作的有害物质,因此研发低嘌呤产品具有重要的营养健康价值。以降低高嘌呤食物中的嘌呤为出发点,论述国内外低嘌呤产品的研究进展,并对常见的降嘌呤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为低嘌呤产品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邹琳  冯凤琴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3):352-357,364
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血尿酸升高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索坦等,存在成本高、毒副作用强、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因此开发经济、安全、有效的降尿酸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围绕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系统综述了食品中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生物活性肽和益生菌等降尿酸活性物质及其降尿酸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Low-purine food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gout patien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contemporary green diet development. Fish are usually considered as high-purine foodstuff because of the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high purine cont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purine content in fish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 or gout.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purine reduction in turbot during cooki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change of xanthine oxidase (XO) activity was also studied.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was further perform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purine reduction by allic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 the step of soaking, allicin could reduce purine content in fish by slightly enhancing XO activity, promoting hypoxanthine transformation into xanthine. The removal of total purines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reached 70.45% and 57.20%, respectively. Moreover, allicin could chang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xanthine by providing an acidic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the rapid decrease of xanthine and hypoxanthine levels by boiling. Thus, this study provides a simple method to decrease purine levels, suggesting a possibility that allicin can function as a purine remover in f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