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A组)大鼠仅接受麻醉后开腹,游离肝叶及相关血管后关腹;对照组(B组)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门静脉插管和肝下下腔静脉缺口作为灌注道和流出道,用4℃乳酸林格氏液对肝脏进行冷灌注20min;实验组(C组)大鼠术前连续3d给予10mg/(kg·d)雷帕霉素灌胃,手术操作同B组。3组大鼠均于再灌注24h后经下腔静脉采血离心获取血清,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取血后处死大鼠获取肝脏标本,用于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B、C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浓度、AST、ALT的含量以及肝组织MDA的水平高于A组,而SOD活性降低(P〈0.05);C组除SOD活性比B组有所升高外,其余指标均低于B组(P〈O.05)。A组肝脏组织形态结构未见异常,B、C组均见肝细胞损伤,C组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术前给予RAPA能减轻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组;C组:雷帕霉素3 mg/kg腹腔注射后肠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后处死小鼠,测定血清中IL-6、TNF-α、MDA、GSH-Px;取出肠组织做石蜡切片后HE染色及凋亡检测。结果:术后B、C组血清中IL-6、TNF-α、MDA均增加,GSH-Px减少,肠组织凋亡细胞增多,病理学损伤加重且Chiu’s评分增高。其中C组的损伤程度低于B组(P<0. 05)。术后C组IL-6、TNF-α、MDA、GSH-Px、细胞凋亡及病理学指标均优于B组(P<0. 05)。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周围静脉注射用内给氧组(C组),缺血再灌注+肝动脉注射内给氧组(D组),每组12只.采用Pringle氏法建立肝脏I/R模型.比较4组大白兔缺血再灌注后1小时、2小时、24小时肝功能(AST、AIT、LDH)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D 3组肝功能损害重,血清AST、ALT、LDH升高(P<0.01或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明显(P<0.05);B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更为显著;与B组比较,C、D二组肝功能损害较轻,血清AST、ALT、LDH较低(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C组与D组比较,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AST,ALT,LDH的活性,减少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加贝酯及核因子(NF-κB)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ringle's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加贝酯处理组(C组)、盐水对照组(D组).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分别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NF-κB的变化.结果 :A组肝组织形态正常,无NF-κB活化,肝功能酶学和MPO正常水平;B、D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小叶变形,肝细胞和内皮细胞普遍水肿变性,中央区局灶性肝细胞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窦内微血栓形成,NF-κB活化最为明显,血清酶学和MPO升高最为显著(P<0.01);C组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NF-κB呈中度活化.结论 肝缺血再灌注时,NF-κB被活化,使中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维拉帕米和生脉注射液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维拉帕米组(C组)和生脉注射液组(D组),每组10只.A组开腹后再关腹;B组开腹后夹闭左肝蒂30 min,再关腹;C组在开腹前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开腹夹闭左肝蒂30 min,再关腹;D组在开腹前3 d每天经腹腔注射生脉注射液,开腹夹闭左肝蒂30 min,再关腹.各组均在关腹48 h后再开腹,每只大鼠取缺血肝组织检测查丙二醛(MDA)、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变化;取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 B、C、D组ALT、AST、TNF-α及MDA测定结果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5.10~53.01,q=1.38~17.58,P<0.05);C、D两组ALT、AST、TNF-α及MDA含量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q=2.89~10.08,P<0.05),而C、D两组以上各指标除AL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2.97,P<0.05)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两组HSP70的表达明显少于B组,而C组HSP70的表达略少于D组;C、D两组肝细胞肿胀、坏死程度均较B组轻.结论 维拉帕米和生脉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体内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药物溶媒对照组(C组)及口服TanⅡA不同剂量组(D、E组),治疗组于术前3 d开始TanⅡA灌胃。采用小鼠部分肝叶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再灌注6 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液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评估肝脏病理损害,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分析肝脏组织HO-1、TLR4的表达及其信号蛋白磷酸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A组小鼠经假手术处理后血清转氨酶(AST和ALT)、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较低,并显示正常的肝脏组织结构;B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转氨酶、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与A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1),肝脏细胞病理损害严重,但与C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anⅡA治疗3 d的D组、E组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较B组、C组明显降低,肝脏的病理损害较轻;肝脏细胞TNF-α、IL-6、IL-1β和MCP-1的表达明显降低;并抑制肝脏细胞TLR4表达以及JNK,p65的磷酸化,促进HO-1的表达,E组的作用较D组更强。结论:TanⅡA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肝脏表达TLR4,并诱导HO-1表达,从而抑制炎症信号的活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免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肝缺血再灌注 异丙酚治疗组(C组),分别观察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肝脏的细胞能荷(EC)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C组与B组比较,肝组织内ATP含量及能荷(EC)均明显增高(P<0.01);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组的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B组显著减轻.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高渗盐水预处理组(C组)、牛磺酸预处理组(D组)和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组(E组).参照Pringle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 h后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和肝脏的原位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6 h后血清ALT、AST、LDH 和MDA水平比较,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SOD水平比较,A、C、D和E组明显高于B组(P<0.01),E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B组损害最重,C、D组次之,E组最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大鼠肝细胞凋亡率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高渗盐水和牛磺酸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注射用内给氧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兔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 周围静脉注射用内给氧组(C组)、缺血再灌注 肝动脉注射内给氧组(D组),每组12只.采用Pringle氏法建立肝脏I/R模型.比较四组大白兔缺血再灌注后1、2、24 h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SOD、GSH-PX)、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酮(MDA)含量.结果 与A组比较,B、C、D三组肝组织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增高(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肝组织SOD、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C组与D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和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贝酯及核因子(NF-κB)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ringle’s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加贝酯处理组(C组)、盐水对照组(D组)。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分别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NF-κB的变化。结果 :A组肝组织形态正常,无NF-κB活化,肝功能酶学和MPO正常水平;B、D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小叶变形,肝细胞和内皮细胞普遍水肿变性,中央区局灶性肝细胞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窦内微血栓形成,NF-kB活化最为明显,血清酶学和MPO升高最为显著(P<0.01);C组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NF-κB呈中度活化。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NF-κB被活化,使中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芝麻提取物芝麻素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及对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30 mg/kg)、芝麻素1组(30mg/kg)、芝麻素2组(3mg/kg);连续用药10 d,第11天处死小鼠,摘取肿瘤、胸腺和脾脏并称重,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强度. 结果3mg/kg的芝麻素在体内对S180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动物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并对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芝麻素对S180实体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宿主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在兔眼滤过性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产生作用可能的原因。方法 取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96只,取每只兔左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4只/组。术后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滴眼剂(1%、3%、5%)用于实验组,将药用蓖麻油滴眼剂用于实验对照组。4次/d。术后分别于第7、14、21、28天依照Krofeld分型法比较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在术后第1、2、3、4周分别随机处死6只青紫蓝兔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兔眼行小梁切除术区域的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因子局部表达情况,观察结果。体外原代培养兔眼结膜下成纤维细胞(RTF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在术后第1、2、3周可 见各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对照组高(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呈雷帕霉素药物浓度依赖性增长;免疫组化法可见实验组PCNA标记阳性成纤维细胞数表达量比相应的对照组高,各实验组数目比相应的对照组少(P<0.05),且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程度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体外培养RTFs后,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溶液(0、0.06、0.25、1、4 mg/L)作用于RTF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可见RTFs在各药物浓度下均出现凋亡,当浓度为0.25 mg/L时凋亡出现明显的增加(P<0.05),并且RTFs的凋亡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雷帕霉素可以抑制兔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组织过度增生,可较多的保留功能性滤过泡,并延长其寿命;雷帕霉素可以有效的诱导RTFs凋亡的发生,从而产生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鼠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0),通过间断常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大鼠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PCNA蛋白表达,并经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其表达强度.结果 4周后,模型组SD大鼠MT%、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SD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PCNA核蛋白表达(积分面积、累积光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常压低氧4周可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PCNA在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量具有差异性提示其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癌生物活性肽作用于荷胃癌裸鼠后,对其增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裸鼠接种胃癌MGC-803细胞后使之致瘤.实验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1只,脾肽实验组12只,肝肽实验组11只;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4mL、脾肽0.4mL(0.15mg/mL)、肝肽0.4mL(0.05mg/mL).连续处理35d,停药4d后处死裸鼠,取肿瘤,以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切片.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CNA、caspase-8蛋白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蛋白在对照组(NS组)肿瘤中阳性表达较强,在P组、G组裸鼠肿瘤中PCNA蛋白的表达均比对照组的表达弱,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caspas-8蛋白在对照组(NS组)肿瘤中阳性表达较弱,P、G组裸鼠肿瘤中caspas-8蛋白的表达均比对照组表达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癌生物活性肽能降低胃癌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能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5.
Ji KY  Hu FJ  Li AD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26-730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与吲哚美辛分别或同时作用的情况下 ,对Balb/c小鼠胃粘膜损伤的程度有无差异 ,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 将 5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 ,用HpNCTC116 37和吲哚美辛分别或共同处置Balb/c小鼠 ,造成急性胃粘膜损伤。A组 ,实验前2周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内注射 ,共 6次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浓度为 1× 10 8~ 1×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共 3次。B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浓度为 1× 10 8~ 1×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注射 ,共 6次。C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 0 2ml生理盐水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吲哚美辛 2 5mg·kg-1·d-1腹腔内注射 ,共 6次。D组 ,实验第 1、3、5日分别给予浓度为 1× 10 8~ 1× 10 9CFU/ml的HpNCTC116 37菌液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腹腔内注射 ,共 6次。E组 ,实验第 1、3、5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灌胃 ,第 7日开始隔日给予生理盐水 0 2ml腹腔内注射 ,共 6次。实验第 4周断颈处死小鼠 ,从胃窦取材做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 ,银染及尿素酶检测Hp感染。由一位病理学家做诊断评估。胃粘膜炎症分级积分参照Rauws分级标准。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腺癌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腺癌MKN-45裸鼠原位种植模型,将45只模型鼠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中药组及化疗组,接种后次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中药灌胃及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腹腔注射,6周实验结束后,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SP)连接法检测胃癌组织PCNA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同时观察各组瘤组织的重量及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消痰散结方可明显抑制裸鼠MKN-45胃腺癌移植瘤生长,下调裸鼠胃癌组织中PCNA和EGFR表达(P<0.05)。结论:消痰散结方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核中PCNA表达,干扰DNA合成并影响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水流动力学注射所致肝组织损伤的形态学特点,探讨肝脏修复的过程和机制。方法:25只雌性Balb/c小鼠在3 s内经尾静脉注射大体积(1.8~2.0 mL)生理盐水。根据注射后时间将小鼠分为30 min组、8 h组、1 d组、3 d组和7 d组,每组5只鼠。6只未注射雌性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小鼠内眦静脉取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Cyclin D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ax和Bc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8 h组小鼠肝质量/初始体质量比值明显下降(P<0.05),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 d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升高(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小鼠出现肝细胞肿胀及少量出血,每高倍视野下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q=4.760,P<0.05)。与30 min组比较,8 h组小鼠肿胀的肝细胞数量减少,出血坏死灶扩大,每高倍视野下的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多(q=7.310,P<0.01;q=7.200,P<0.01)。与8 h组比较,1 d组小鼠出血坏死灶减少,肝细胞数和双核细胞数均减少(q=4.966,P<0.05;q=6.596,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组小鼠坏死灶基本消失,7 d组小鼠肝脏结构与对照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8 h组和1 d组小鼠肝细胞PCNA指数均明显升高(t=4.458,P<0.01;t=15.557,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小鼠胆管细胞PCNA指数明显升高(t=3.985,P<0.01),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TNF-α、IL-6、EGF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8 h组(q=4.952,P<0.05;q=14.750,P<0.01;q=14.750,P<0.01;q=13.551,P<0.01)。3 d组小鼠肝组织中H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 min组和8 h组(q=5.031,P<0.05;q=4.631,P<0.05),8 h组和3 d组小鼠肝组织中TGF-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30 min组(q=4.592,P<0.05;q=8.137,P<0.01)。8 h组和1 d组小鼠肝组织中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7 d组(q=4.736,P<0.05;q=5.213,P<0.05)。1 d组小鼠肝组织中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比值明显高于30 min组(q=5.731,P<0.01)。结论:水流动力学注射可引起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并形成出血坏死灶。肝损伤在1周左右可自然修复,与肝再生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方法:将成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60只随机分成3组:内皮抑素组(n=20)、空病毒组(n=20)、PBS组(n=20),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3组中的腺体均萎缩,但是内皮抑素组的腺体萎缩及血管减少较空病毒组和PBS组明显。给予治疗后,Bcl-2和PCNA均在腺体中表达,Bcl-2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在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空病毒组与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PCNA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空病毒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在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在空病毒组与PBS组的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结论:内皮抑素能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大鼠肝纤维化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重组腺病毒
Ad-人MMP-1(human MMP-1,hMMP-1)-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组(A组,n=10)、
空载体Ad-EGFP组(B组,n=10)、肝纤维化对照组(C组,n=15)及正常对照组(D组,n=15)。应用CCl4植物油溶液皮下
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成模。经尾静脉将已转染的细胞注入大鼠体内,肝纤维化对照组和正常组注射
等量生理盐水。3周后处死大鼠,观察转染MMP-1的BMSCs对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
肝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MP-1的BMSCs致大鼠体质量、肝组织质量和血清白蛋白显著增加
(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III
型前胶原(procollagen III,PC III)显著下降(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可见平均视野下纤维化的程度显著改
善(P<0.05)。结论:转染hMMP-1能够增强BMSCs对肝纤维化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0.
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α-ZAL)对人正常乳腺的影响.方法将人正常乳腺组织分别植入30只9~10周裸鼠体内,然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不给药)、α-ZAL 1 mg/kg组和5 mg/kg组(于植入2~6周时隔日肌肉注射给药).植入6周后取出所有植入乳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凋亡基因Bcl-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蛋白表达,并观察给药前后植入组织块体积的改变和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mRNA和BUN1的表达水平.结果α-ZAL对植入乳腺上皮细胞的Bcl-2、PCNA、PR和ER蛋白表达及植入组织块体积的改变和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影响.α-ZAL上调植入乳腺组织BIN1mRNA的表达,但对EST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α-ZAL对人正常乳腺的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增殖及凋亡特征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肿瘤抑制蛋白BIN1mRNA的表达,提示对乳腺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