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采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谷氨转动体GLAST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24小时,大脑皮层缺血周边区GLAST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缺血的72小时,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海马和下丘脑的谷氨酸、谷氨酸受体(GluR)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核酸原位杂交、放射免疫分析分别监测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的谷氨酸含量、促皮质释放激素(CRH)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变化。结果动脉闭塞15分钟,下丘脑、海马两部位的谷氨酸含量迅速增加,缺血1小时达高峰,复流后迅速回落至基线水平;再灌流24小时再次中度升高,并持续至48小时后缓慢回降。缺血期海马、下丘脑的GluR下调,再灌流期呈现典型的上向同种特异性正向调节。缺血1小时颞皮质,海马、下丘脑等区CRHmRNA表达明显活跃,并持续至再灌流96小时,血浆ACTH浓度同步升高。再灌流损伤高峰期下丘脑谷氨酸含量与CRH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血浆ACTH浓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谷氨酸参与了急性脑缺血特定条件下HPA的异常活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触发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大鼠均经两次处理,预处理组大鼠经15分钟短暂缺血(PC),分别在再灌注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后(n=15-16),造成MCAO;单纯MCAO组大鼠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单纯PC组只经15分钟短暂缺血;各组大鼠均在第二次处理后24小时,检测以下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TTC染色测量梗塞范围;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干湿法测量脑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PC-24h,PC-72h和PC-168h组与MCAO组相比较,脑梗塞范围、脑水肿的严重程度、 梗塞周边区脑组织的 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PC引起了轻微的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单纯PC组HSP70表达增加,永久性MCAO后24小时,各组HSP70蛋白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无显差异。结论:短暂局部缺血预处理可以引起脑梗塞后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性,其保护作用出现在再灌注后1-7天;PC后引起HSP70蛋白表达的改变与缺血 耐受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蛋白水平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规律性及人参皂甙Rb1对其的影响。方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2小时再灌注3小时至5天制备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GDNF表达的改变与分布的特点及人参皂甙Rb1对其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DNF表达在3小时与2天分别有两个高峰。给予人参皂甙Rb1后,GDNFmRNA与蛋白表达在2天达高峰。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和人参皂甙Rb1给药组,GDNF阳性细胞数主要分布于额顶皮质缺血周边区,其次为纹状体缺血周边区,下丘脑缺血周边区GDNF阳性细胞数最少。根据两组间GDNF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的强弱比较,给予人参皂甙Rb1后,在同一时间点,同一缺血周边区GDNF阳性细胞数染色增强。对GDNF阳性细胞数统计分析显示,人参皂甙Rb1给药组各时间点GDNF阳性细胞数远远高于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同时间点的GDNF阳性细胞数(P〈0.01),提示人参皂甙Rb1诱导GDNF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GDNF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的联系,人参皂甙Rb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1)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至24小时达高峰,2天后开始下降,14天时仍高于假手术组;(2)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数量相对较少,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3)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2小时后,神经细胞Caspase-3 mRNA开始表达,并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4小时达高峰,2天后逐渐下降,至14天略高于假手术组;(4)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Caspase-3 mRNA的表达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Caspase-3基因在介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亚低温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亚低温可能通过Caspase-3 mRNA途径抵抗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方法 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全脑缺血组。观察缺血后24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laromec,C,CytC)变化。结果 缺血后24h,假手术组海马CA1区CytC呈阳性表达,并且呈现出特异性的点状分布,符合CytC线粒体分布的特征,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Cyt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利用冰冻切片技术能方便、直观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再灌注24小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缺血0,2,6,12,24 h脑组织中[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及诱导型NOS(iNOS)]基因表达的变化;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HPLC法测定纹状体、海马、皮层中氨基酸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可见eNOS和nNOS表达,eNOS于脑缺血后2 h达到高峰,nNOS于6 h达到高峰;正常对照组未见iNOS表达,但在脑缺血后开始表达,缺血后12 h达到高峰;缺血后12 h给予L-NA治疗3 dL-NA组中梗死体积/全脑体积(Ⅳ%)显著低于相应的缺血组;缺血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GABA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12 h治疗3 d时,L-NA组中纹状体、海马、皮层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组,GABA的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海马中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结论:缺血后期应用L-NA对脑缺血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减少,抑制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液稀释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NHD)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将Wistar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和ANHD组 (n =8) ,于缺血前和缺血 1 2 0min内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测定缺血周边皮质的局部脑血流 (LCBF)变化 ,缺血后 2 4h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显示 2组在脑缺血后LCBF均显著下降 (P <0 .0 1 )。ANHD组下降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1 ) ,并且缺血 2 4h后的脑梗死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中度ANHD可增加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缺血周边区的LCBF ,缩小脑梗死面积 ,在脑缺血情况下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变化,以及谷氨酸单钠和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2活性显著降低,缺血前注射谷氨酸单钠加强这种降低,而尼莫地平能减轻注射和不注射谷氨酸单钠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IL-2活性的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和齿状回颗粒下层神经发生及相关区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C))建立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DNA合成期(S期)细胞;用HE染色观察缺血后神经元坏死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0min后不同时间侧脑室室管膜下层、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在有神经发生区域的bFGF表达情况。结果:①在缺血侧,缺血后4d,SVZ的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加,7d时达到峰值,缺血对侧SVZ也有增加,但增加幅度稍小,10d时达到峰值,峰值过后,两侧的阳性细胞量均有下降;②缺血后bFGF在各脑区均有增加表达。在SVZ,缺血侧在缺血后12h即开始增加表达,24h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海马CA2区,缺血侧缺血后5d有表达显著增加,8d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论: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促进了SVZ的神经发生。这种反应与bF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导致内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47phox基因在脑内表达动态变化,探讨p47phox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缺血损害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p47phox基因作为脑卒中的候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再灌后第1、3、6、12和24h和正常对照组p47phox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内有少量p47phox mRNA表达,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1h后p47phox mRNA表达增加,至3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p47phox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HANGESOFENDOTHELIN-1GENEEXPRESSIONINRATBRAINSDURINGISCHEMIAANDISCHEMICREPERFUSIONWuWeiping(吴卫平);KuangPeigen(匡培根)andLiZhenzh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巢蛋白(Nestin)、干细胞因子(SC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基因的表达。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h、6h、12h、24h、2d、3d、7d、14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只。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SCF和NCAM 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皮质和纹状体区Nestin、SCF和NCAM mRNA均有微弱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表达增高,皮质除再灌注2h以外、纹状体除再灌注2、6h以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CFmRNA表达,皮质除再灌注2、6、12h以外,纹状体除再灌注2、6h以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NCAM mRNA于再灌注2h后在皮质和纹状体区开始表达,分别于再灌注12h和1d达高峰,7d后逐渐减少,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千细胞增殖作用,NCAM表达可能参与了损伤后脑组织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 (GM1 )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大脑皮层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影响。方法 :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以还原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大脑皮层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及GM1 对其的影响。结果 :大脑皮层在缺血 3 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最高 ( 12 .83± 4.49) ,再灌注 2h、12h、2 4h、3d后逐渐下降 ,5天时恢复正常水平。而GM1 能防止脑缺血及再灌注后NOS阳性神经细胞变化。结论 :GM1 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大脑皮层NOS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和海马中ODC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质、海马中鸟氨酸脱羧酶(ODC)的表达,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四血管关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2 h,4 h,6 h,8 h动物模型;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皮质、海马标本中ODC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未检测出ODC mRNA的表达;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检测出有ODC mRNA的表达,且不同时相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海马中ODC mRNA表达明显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明显增加可能是ODC mRNA表达增加、酶蛋白合成增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CAM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 h、6 h、12 h、1 d、2 d、3 d、7 d和14 d时间点神经细胞NCAM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CAM mRNA于再灌注2 h时在皮质出现,12 h时达高峰,14 d降至基础水平;纹状体NCAM mRNA于2 h时出现,1 d后达高峰,14 d降至基础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CAM基因表达持续增加,提示其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FMO抑制ODC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和DFMO治疗组,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前30min用DFMO治疗处理,用RT-PCR方法检测2组大鼠皮质、海马中2,4,6,8h ODC mRNA的表达,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皮质、海马中ODC mRNA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流2,4,6h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P<0.05,P<0.01,P<0.01),8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FMO抑制了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皮质、海马中ODC mRNA 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ODC活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Glutamateisamajorexcitatoryaminoacid (EAA)inthemammaliancentralnervoussystem (CNS) IthasbeendemonstratedthatexcitotoxicitydamageduetoexcessivereleaseofEAA ,especially glutamateinneuron ,isthepivotalfactorinthepathogenesisoffocalor globalischemia 1 GlutamateisdistributedextensivelyintheCNS ,includingthe presynapticbuttonsofavarietyofimportanthypothalamicnucleuswithhighconcentration Themajorityoftheresearchworkinthisfieldhasbeenfocusedontheroleof glutamateinthemodulationofneuroendocrinese…  相似文献   

19.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CIR)大鼠大脑皮质Caspase-3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IR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h、6h、12h、24h、48h、72h组,每组6只。IR组采用线栓法建立FCIR模型,假手术组仅插线1cm;于脑视交叉平面向后7~11mm处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6hCaspase-3表达升高,再灌注24h达到高峰,再灌注72h开始下降。凋亡细胞数的变化与Caspase-3表达变化一致。结论:Caspase-3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死亡过程,该作用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高剂量(2.24g.kg-1.d-1)、低剂量(1.12g.kg-1.d-1)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后3h、24h、72h、7d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通心络的作用。结果(1)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表达变化: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h缺血区BDNF mRNA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72h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脑组织缺血区,BDNF主要在小神经元阳性表达,表达趋势与mRNA基本吻合。(2)通心络对缺血区BDNF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高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7d均有显著提高(P<0.01,P<0.05);通心络低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有明显升高(P<0.01,P<0.05);在缺血后7d,高剂组BD-NF mRNA的表达与低剂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缺血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各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缺血区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BDNF高表达;通心络可增强和延长缺血区BDNF高表达,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