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外放疗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外放疗对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原发性肝癌、精确放疗"为中文关键词,检索1992-2014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22条,中文文献50条。纳入标准:1)原发性肝癌放疗与预后的关系;2)肝癌精确放疗定位技术的应用。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文献37篇。结果精确放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吸门控、图像引导放疗及四维放疗定位技术应用能够减小靶区的移位,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提高肿瘤靶区剂量。外放疗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therapy,IMRT)、立体定向放疗和质子放疗等的发展,能够使局部肝脏肿瘤接受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显著减少正常肝组织受照剂量,不良反应较小,改善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结论精确外放疗对肝癌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建成  蒋国梁 《抗癌》2004,(4):18-19
新世纪将进入精确放疗主导时代。肿瘤放疗已具备精确治疗条件.特别是随着调强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放疗的开展。但放疗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并导致各种误差产生.需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之道。总体来说放疗误差主要包括治疗计划设计、实施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适形放疗(X-刀)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最新的治疗技术,特别适用于脑部肿瘤的治疗。其原理是以立体定向系统为基础,以CT、MRI、DSA等影像诊断为依据,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制定精确的照射方案,通过直线加速器的旋转控制射线的输出剂量,利用大剂量射线局限性的一次或几次照射靶区,使照射区肿瘤及血管变性坏死,达到毁损病灶的目的。适形疗法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对于提高病人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院自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共收治适形放疗的脑部肿瘤病人43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常规放疗的疗效多年来无明显提高,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局部未控制和复发。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通过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了放射并发症,为食管癌放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RT)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45例,实现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放疗。结果 肿瘤靶区放疗剂量提高了10 % ~ 20 %。放疗毒副反应仅在Ⅰ,Ⅱ级内,显效率(CR+PR)达90 %以上。该放疗技术与实践证明,放射靶区与肿瘤形状一致或相近,靶区接受的剂量最大、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最小,提高了肿瘤控制率,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是一项具有临床价值、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盆腔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摆位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大小,为盆腔肿瘤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时CTV外放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接受放疗的直肠癌病例3例和前列腺癌病例2例,均为男性,行俯卧位盆腔三维适形放疗。每例病例治疗时身下垫有孔泡沫板,连续5 d摆位照射,每次摆位时在患者体表固定点粘贴定位金点,热塑成型固定膜固定,加速器机头插入与治疗中心一致的定位“+”字刻度板,照射正侧位治疗验证片各1张,共计摆位25次,照射治疗验证片50张。以第1次摆位片为标准,计算前后、头尾、左右方向摆位误差。结果5例病例25次摆位误差,人与人间以及次与次间均存在一定差别。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最大,平均值为(0.98±0.68)cm,有9次摆位误差≥1 cm,占测算次数的45%,其中2次误差≥2 cm;头尾方向摆位误差为[(0.50~0.70)±0.45]cm,正位测定误差小于侧位,分别为(0.51±0.46)、(0.70±0.45)cm,正位和侧位分别有4次和7次摆位误差≥1 cm;左右方向误差最小,为(0.37±0.28)cm,仅1次误差≥1 cm。结论在三维适形技术放疗盆腔肿瘤时.左右方向摆位误差最小,头尾方向居中,前后方向最大;CTV外放PTV应考虑左右方向0.5 cm,头尾方向1.0 cm,前后方向1.5 cm。  相似文献   

7.
He垫内置标记点法测量鼻咽癌适形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对靶区的精确界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临床放疗医师一般按ICRU 50号报告定义将靶体积分为GTV、CTV和PTV。鼻咽部肿瘤因受颅底结构的限制,PTV外扩范围大小主要决定于摆位误差。笔者介绍自行设计的“He垫内置标记点法(He垫法)”,可较精确地测量鼻咽部肿瘤的摆位误差,为PTV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适形放疗是使高剂量放射线在三维方向上的分布形状与肿瘤立体形态一致 ,使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量显著减少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的立体照射技术。像常规放疗一样 ,头部适形放疗有的也需要分次照射 ,而保证从肿瘤定位到每次重复照射时体位的精确重复是实施适形放疗的根本措施[1] 。采用热塑面罩固定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 ,可减少体位变动误差 ,提高摆位的重复性和治疗精度。我院从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6月 ,共治疗脑部肿瘤 32例 ,现将治疗过程中头部的固定方法及重复性验证的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1 资料与设备1.1 临床资料  32例均为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γ刀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间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69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5例患者接受深圳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月亮神γ刀设计放疗联合TACE治疗,B组34例患者接受瑞典医柯达公司生产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设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根据病灶大小评估疗效。所有患者均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1次,4周后重复1次,休息2周后再根据分组情况分别行γ刀治疗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γ刀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具体方法为:在各自的立体定向放疗定位系统下以5mm层厚行CT增强扫描靶区,对所获图像在TPS上进行三维重建,勾画靶区,GTV为影像学上所见肿瘤靶区,PTV在GTV基础上均外扩1cm,修饰解剖学边界。γ刀为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照射剂量为每次3Gy,每周5次,共15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为9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每次2.5Gy,每周5次,共28次。结果 A组患者完全缓解(CR)2例(5.7%),部分缓解(PR)20例(57.1%),稳定(SD)8例(22.9%),进展(PD)5例(14.3%),总有效率(RR)为62.9%。B组患者CR 0例(0),PR 19例(55.9%),SD 8例(23.5%),PD 7例(20.6%),RR为55.9%。A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2.3%和60.7%,B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9.6%和58.1%。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轻度肝功能损伤,无与治疗相关死亡患者。结论γ刀联合TACE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均为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γ刀联合TACE治疗对患者骨髓抑制作用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花百合片防治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收治的8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口腔溃疡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漱口液治疗,观察组于放疗第1天时服用双花百合片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Ⅰ~Ⅱ级口腔溃疡平均出现时间为(18.2±0.8)d,对照组为(10.3±1.5)d,观察组明显迟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用药后Ⅲ级和Ⅳ级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8.2±2.0)d,对照组为(12.8±3.5)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P<0.05)。结论在常规漱口液治疗基础上加用双花百合片,能够明显推迟Ⅰ~Ⅱ级口腔溃疡出现时间,并有效遏止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Ⅲ和Ⅳ级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促进溃疡面愈合,提示双花百合片可以有效改善放疗致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体征,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危险性,改善吞咽困难,使患者的放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使用自制射野“十”字板拍摄放疗位置验证片显示中心“十”字,对单次曝光拍摄放疗位置验证片的方法进行尝试.方法 首先确定图像上显示的十字与束流中心轴的位置关系,其次使用单次曝光成像方法拍摄20例患者治疗位置验证片与数字重建影像(DRR)片比较,离线评价患者摆位误差.结果 射野中心“十”字与束流中心轴的位置关系<2 mm,标尺刻度准确性<2 mm.头颈部左右方向最小、最大误差分别为1.0、2.0 mm,平均值1.01 mm,标准差0.12 mm;前方向最小、最大误差分别为1.0、3.0 mm,平均值1.25 mm,标准差0.47 mm;头脚方向最小、最大误差分别为1.0、2.0 mm,平均值1.22 mm,标准差0.34 mm.结论 单次曝光法可以拍摄放疗位置验证片,操作简单,可缩短验证时间,减少患者受照剂量,影像轮廓清晰,骨性标记明显,射野中心“十”字及标尺明显,能直观判断肿瘤深度,达到放疗位置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给药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造成的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的误差,探求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方法 :测量CT扫描定位前后体表标记点的坐标(X轴和Z轴方向),观察平扫(A组)、经静脉直接推注(B组)和经静脉留置导管推注造影剂(C组)增强扫描各50例病人的表标记点的误差.结果经A组、B组、C组扫描定位后,体表标记的误差在X轴方向分别(0.18±0.6)mm、(1.54±1.93)mm、(0.18±0.6)mm,Z轴方向分别为(0.24±0.8)mm、(2.6±2.76)mm、(0.34±0.91)mm;X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Z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是精确放疗的基础,CT扫描定位过程中因静脉推注造影剂使病人的体位发生移位导致体表定位标记发生偏差,若治疗时沿用扫描前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必然会引起肿瘤计划靶中心与实际靶中心发生偏差,导致治疗精度的降低.通过CT定位前静脉留置,经导管给药增强扫描定位或扫描完毕后及时修正体表标记的坐标,治疗时用修正后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即可消除因CT增强定位导致的偏差,从而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
以往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很少考虑器官移动或肿瘤自身生理性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近年随着放疗新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肿瘤放疗已具备精确治疗条件,特别是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CRT)等影像引导技术的开展,21世纪将进入精确放疗的主导时代,在精确放疗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段之一。随着医学影像学、计算机技术及放射物理学的快速发展,放疗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从常规放疗迈进精确放疗时代。现综述放射治疗技术在食管癌放疗中的选择和应用,主要包括常规放射治疗、 X刀、γ刀、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自适应放疗及内照射后装治疗等。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常规放疗的疗效多年来无明显提高,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局部未控制和复发.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通过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了放射并发症,为食管癌放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对靶区的精确界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临床放疗医师一般按ICRU 5 0号[1] 报告定义将靶体积分为GTV、CTV和PTV。鼻咽部肿瘤因受颅底结构的限制 ,PTV外扩范围大小主要决定于摆位误差。笔者介绍自行设计的“牙合 垫内置标记点法(牙合 垫法 )” ,可较精确地测量鼻咽部肿瘤的摆位误差 ,为PTV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 :近期所有行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排除标准 :(1)上齿大部分或完全脱落以至不能制做固定良好的牙合垫者。 (2 )双侧后鼻孔严重或完全堵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CT-Sim系统分析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中射野中心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0例接受直肠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患者,男16例,女14例。放疗时仰卧位15例,俯卧位15例;接受Mile’s手术13例,接受Dixon’s手术17例。所有患者均用热塑成型固定膜固定,行三野三维适形放疗,于第1次放疗前、第20次放疗前在CT模拟定位机行射野中心层及其上下各五层断层扫描,测量治疗计划中的射野中心与利用CT模拟定位机复位时标定的实际射野中心的误差,并测量第1次放疗前与第20次放疗前射野中心的误差,分析性别、放疗体位、患者接受手术术式等因素对射野中心误差的影响。结果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比较:在前后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5.1±2.7)mm和(3.9±2.9)mm(P=0.002),在头脚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4.9±4.7)mm和(4.2±3.1)mm(P=0.03),在左右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4.4±4.3)mm和(3.8±3.7)mm(P=0.40);仰卧位与俯卧位比较:在前后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2±2.2)mm和(4.1±3.5)mm(P=0.39),在头脚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9±2.7)mm和(4.3±3.9)mm(P=0.30),在左右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3±2.7)mm和(3.8±2.7)mm(P=0.17);Dixon’s手术和Mile’s手术比较:在前后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3±3.4)mm和(4.7±3.7)mm(P=0.001),在头脚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9±2.3)mm和(4.9±4.7)mm(P=0.02),在左右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2±3.6)mm和(4.3±2.7)mm(P=0.04)。第1次放疗前与第20次放疗前左右、前后、头脚方向射野中心的误差分别为(3.3±2.5)mm和(4.4±3.5)mm(P=0.06)、(3.1±2.7)mm和(5.4±2.5)mm(P=0.15)、(3.7±3.9)mm和(5.3±4.3)mm(P=0.19)。结论利用CT-Sim系统能够较准确分析直肠癌术后放疗中射野中心的误差;患者性别及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对放疗中射野中心误差有较大影响,放疗体位有一定影响,放疗后程射野中心误差会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肝癌三维适形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随计算机技术、放射生物学的发展,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开始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为不能切除的患者提供了较好治疗效果,甚至获得二次根治切除的机会。然而,肿瘤随呼吸运动是影响精确放疗的主要问题。主动呼吸控制系统(ABC)是在放疗时将呼吸临时暂停在呼吸周期的某一阶段,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靶区运动。笔者旨在初步探索ABC应用于肝癌三维适形放疗临床可行性,分析主动呼吸控制和自由呼吸状态下横膈和肝内靶区的动度。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体部肿瘤患者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3DCRT/IMRT)前CT-SIM模拟定位系统标记肿瘤等中心坐标与计划等中心坐标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 采用热塑头颈肩膜、体膜等固定器分别对80例头颈肩部和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了体膜固定定位,经过CT扫描,传至Elka 系统进行计算,计算出原点到病变等中心X、Y、Z轴移动距离及病变中心到体表的距离,再次通过CT扫描,激光系统移位,将患者体膜原点移至病变中心测量。通过对其分析及重复摆位后,分析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 97.5 %(78例)的患者可以通过3次以下的重复摆位即可将实际治疗中心位置与计划系统治疗中心基本标记一致。头颈肩部用头颈肩膜固定偏差小于2 mm,体部用体膜固定偏差(胸腹部)小于3 mm。2.5 %的肿瘤患者则通过物理师核对计划后,医师、物理师、技师共同修正坐标距离后与计划等中心取得一致。结论 用热塑膜固定患者能准确标记病变的等中心,可以满足精确放疗的要求,从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和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维适形放疗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和腔内放疗,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放疗和后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卵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 9%,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8.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E2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LH和FSH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RI和PI水平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放疗后,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卵巢功能减退率为22. 9%,低于常规治疗组的53. 8%,生活质量症状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疗效更佳且对卵巢不良影响较小,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