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鉴于羟胺三氯化铁法(WS/T66-1996)测定人血清胆碱酯酶(ChEs)时效率较低以及容易产生沉淀等缺陷,本研究旨在对该方法进行优化,以使测定更加高效。方法: 首先验证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AChE及BChE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BChE的适用性。最后,以改良Ellman法为参考,对优化前后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 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人血清中AChE酶活性的灵敏度较差,但是对人血清中BChE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较为理想。羟胺三氯化铁法与改良Ellman法测定BChE酶活性测定结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52,P < 0.01);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与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BChE酶活性测定结果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s=0.653,P < 0.01)。与羟胺三氯化铁法方法相比,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略佳,主要体现在最低检测浓度及变异系数上。结论: 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是一种通量较高、经济性较好的测定人血清BChE酶活性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174C/G和-634C/G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尘肺、白细胞介素-6及多态性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数据库Sinomed、万方医学、中国知网和维普;以pneumoconiosis、interleukin-6及polymorphism为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采用Revman Manager 5.2软件进行效应值的合并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9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IL-6基因-174C/G位点病例660例,对照848例;IL-6基因-634C/G位点病例344例,对照362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IL-6基因-174C/G位点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之间无关联(CC对CG+GG,OR=1.05(95%CI 0.76~1.45),CG对GG+CC,OR=0.79(95%CI 0.40~1.55),C对G,OR=0.95(95%CI 0.80~1.14))。IL-6基因-634 C/G多态性位点与尘肺发病之间有关联(CC对CG+GG,OR=2.12(95%CI 1.56~2.88),CG对GG+CC,OR=0.40(95%CI 0.27~0.58),C对G,OR=1.67(95%CI 1.33~2.11))。结论IL-6基因-174C/G位点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634C/G位点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之间有相关性,-634C/G位点CC基因型是尘肺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升高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川崎病的95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沉水平,比较联合诊断及单独使用血沉诊断川崎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ESR为(52.15±4.67)mm/h,健康对照组为(23.86±2.04)mm/h,观察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263,P=0.001)。8项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诊断K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58%、90.00%、93.55%、87.10%、90.97%,单独使用血沉作为指标诊断为88.42%、86.67%、91.30%、82.54%、87.74%,联合检测稍高于单独检测,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沉升高诊断川崎病具有敏感度、特异性高等优势,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该病具有年轻化趋势。治疗的关键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不当常遗留髋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畸形,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逆转录-PCR的方法从骨髓基质细胞中扩增出人干细胞因子基因,并与载体pKK233-2和pUC18重组。经该基因的限制酶酶解图谱分析及DNA序列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矽肺早期辅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65例男性矽肺患者为病例组,以70例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的在岗作业人员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集外周血并分离血清,采用比色法测定对照人群和矽肺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矽肺I期患者血清中有显著性变化的生物标志物(MDA、IL-6和TNF-α)检测数据为数据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联合检测上述生物标志物对矽肺早期辅助诊断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矽肺患者血清中SOD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 > 0.05);矽肺I期及Ⅱ期患者血清中MDA及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矽肺I期患者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回归模型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排序为:3个指标联合检测(0.89) > IL-6(0.86) > MDA(0.81) > TNF-α(0.65)。结论:IL-6、TNF-α和MDA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矽肺早期辅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方法腮腺炎病毒疫苗株S79株和JerylLynn株在鸡胚细胞上从第5代连续传至第25代,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传代前后的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以及野毒株的基因组中扩增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片段(HN)、融合蛋白基因片段(F)和小分子疏水蛋白基因(SH),并利用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传代之前第5代的两种疫苗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传至第25代的S79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25代的JerylLynn株显示了更高的突变率。比较现行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后发现,1995年分离的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推测S79株可能与JerylLynn株同源,同一地区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腮腺炎病毒野毒株导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现有的毒理学实验教育模式较难满足"大预防"背景下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推荐了一个适合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毒理学课程的实验-氯化锂对小鼠脑组织内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腹腔注射氯化锂,采用比色法,测定急性给锂1 h后小鼠脑组织T-NOS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高剂量给锂(10 mmol/kg体质量)导致小鼠脑组织T-NOS活性显著增加,这种变化可能是锂神经毒性的机制之一。结论该实验体现了"高教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选题方案"的"相关性(与大纲高度相关)""综合性(课程交叉性)"和"其他因素(如3R原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毒理学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eSO4致人肺腺癌A549细胞纤维化中转化生长因子-β Ⅱ型受体(TβR Ⅱ)及其他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变化。方法 建立离体A549细胞培养实验模型,以终浓度分别为1.0、10.0 和100.0μmol/L的BeSO4处理(溶剂为完全培养基,设为低、中、高剂量组),于处理24、48和72h后收集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胶原蛋白Ⅰ(COL-Ⅰ)、胶原蛋白Ⅲ(COL-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TβR 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OL-Ⅰ、COL-Ⅲ、α-SMA和TβR 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24、48和72h不同剂量BeSO4处理A549细胞中COL-Ⅰ、COL-Ⅲ、α-SMA和TβR Ⅱ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呈升高趋势。以72h时间点为例,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COL-Ⅰ、COL-Ⅲ、α-SMA和TβR Ⅱ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长了2.30、1.82、1.98和2.40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高剂量组COL-Ⅰ、COL-Ⅲ、α-SMA和TβR Ⅱ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长了0.90、1.28、0.50和1.23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SO4可上调A549细胞中TβR Ⅱ及其他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设计了两对引物,分别采用PCR扩增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相关基因—KatG基因酶活性中心区,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及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临床分离的9株异烟肼敏感株、11株异烟肼中、低度耐药株进行了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结核杆菌产生异烟肼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katG基因发生碱基点突变所致,本资料亦为快速检测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方法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