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用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在LaAlO3(100)衬底上制备La1-xCaxMn1.03O3外延薄膜的输运性质.Ca含量x在0.2~0.621范围内,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从类半导体行为向金属导电行为转变,在x≥0.5的4个样品中并没有发现电荷有序绝缘体(COI)和反铁磁绝缘体(AFI)现象.Tc最高达275K,MR最大可达104%(x=0.2,H=1.5T).在T>Tp或Tc的温区内,电阻率ρ∝exp(-E/kT),说明载流子的迁移是以热激活方式进行的,热激活能为0.32~18.3meV.当T<Tp或Tc时,ρ=ρ0+AT2.5,拟合系数A随Ca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x>0.4).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2/3Sr1/3MnO3+xWO3(x=0~25%)系列多晶陶瓷样品.结果表明。随着WO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电阻率增大,金属-绝缘体相变温度(Tp)值下降.在1.4T磁场下,当0≤x≤12.5%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值从5%增大到15%,提高了200%.当12.5%〈x≤25%时,室温磁电阻值从15%降低到0.这对磁电阻材料在室温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用溶胶 -凝胶 (sol- gel)方法 ,在 La Al O3 (10 0 )衬底上制备 L a1-x Cax Mn1.0 3 O3 外延薄膜的输运性质 .Ca含量 x在 0 .2~ 0 .6 2 1范围内 ,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是从类半导体行为向金属导电行为转变 ,在 x≥ 0 .5的 4个样品中并没有发现电荷有序绝缘体 (COI)和反铁磁绝缘体 (AFI)现象 .Tc最高达 2 75K,MR最大可达 10 4 % (x =0 .2 ,H =1.5T) .在 T >Tp 或 Tc的温区内 ,电阻率ρ∝exp(- E/ k T) ,说明载流子的迁移是以热激活方式进行的 ,热激活能为 0 .32~ 18.3me V.当 T 0 .4 ) .  相似文献   

4.
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1-x)La2/3Ba1/3MnO3 xTiO2(x=0%~5%)多晶陶瓷样品,实验发现,随着TiO2掺杂量的增加,电阻率明显增大,金属绝缘相转变温度Tp值下降.通过室温(300K)和低温(78K)下不同磁场的磁电阻计算表明,适量的TiO2掺杂会明显提高材料的磁电阻性能;在1T磁场下,TiO2掺杂量为1%的样品室温磁电阻达到12%,这是未掺杂La2/3Ba1/3MnO3相同条件下的3倍,为磁电阻传感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WO3掺杂的La2/3Ba1/3MnO3电输运与磁电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a2/3Ba1/3MnO3(LBMO)微粉中掺入WO3,制备了La2/3Ba1/3MnO3+xWO3(x=0~0.20)多晶陶瓷样品.实验发现,随x增加,样品的电阻率增加,金属-绝缘相变温度(Tp)由340K下降到26lK,在1T的磁场下,当0〈x≤0.05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迅速上升,从4%增加到10.5%,当0.05〈x≤0.10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从10.5%增加到11.5%,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当0.10〈x≤0.20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从11.5%降低到2%,这为磁电阻器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Cr离子注入方法,在不同气体环境下退火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磁化率和居里温度的Cr掺杂p型 (111) Si基稀磁半导体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 FT-IR)光谱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化学键及磁学特性的变化进行表征.实验发现,该样品在H2气中退火后,氢原子钝化了Cr离子注入时引起的样品中的Si悬挂键缺陷(形成Si-H),增加了传导电子的长程相互作用,使样品的居里温度达280 K,远高于同一条件下在Ar气中退火样品的居里温度(100 K). 部分氢原子束缚了样品中的受主载流子,降低了磁化率,导致在低温区(小于50 K)H2气中退火样品的磁化强度小于在Ar气中退火样品的磁化强度.这为室温铁磁半导体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MEVVA源(metal vapor vacuurm arc ion source)71出的Ag,Ni离子以不同的剂量比在室温条件下注入到高纯非晶二氧化硅玻璃,透射电镜明场像以及光学吸收谱证明了该样品中形成了Ag,Ni会属纳米颗粒.样品在空气中邀火,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光学吸收淆变得平缓,当退火温度达到600℃时,Ni被部分氧化,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测最样品的磁学特性,结果显示在外磁场为0~80kA/m时表现为铁磁性,在外磁场为80-240kA/m时表现为抗磁性。  相似文献   

8.
在较低的温度(分别在1 150℃,1 550℃下灼烧和烧结)下热处理碳酸盐共沉淀前驱体,制得了致密的BaCe0.8Zr0.10Nd0.10O3-α陶瓷样品。采用SEM及XRD方法对该陶瓷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交流阻抗谱、氢浓差电池及电导率的氢同位素效应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陶瓷样品在氢气气氛中的质子导电性能,成功地将该陶瓷样品应用于常压合成氨。结果显示:该陶瓷样品具有钙钛矿型结构;在湿润的氢气气氛(含水蒸气体积分数约为3%)中,(300~600)℃下几乎为纯的离子导体,高于600℃为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离子导电为主,电导率最大值为1.66×10-2 S.cm-1;在620℃、外加直流电1.2mA时的氨产率达到1.27×10-9 mol.s-1.cm-2。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合靶共溅射法制备了半磁性半导体 Pb1- x Cox Se 薄膜.研究了薄膜的成分结构以及电阻率温度特性和磁化率温度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 Co 离子介入, Pb1- x Cox Se 发生了由金属特性向半导体特性的转变,在充分低的温度下,并伴有磁相转变.磁相转变温度与磁性离子浓度相关,磁化率的相对变化幅度与磁性离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钌基催化剂,以水煤气变换为探针反应.并采用TPR、XRD、TEM和活性比表面测定等手段研究了过渡金属对Ru/Al2O3催化剂的改性机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特别是Mo)的加入提高了Ru/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热性能,降低了钌基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增大了Ru/Al2O3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分散度及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数。  相似文献   

11.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研究了旁侧序列对人端粒核心序列G3(T2AG3)3在钠离子溶液中所形成的Cr-quadruplex结构的影响.紫外吸收熔解实验表明G3(T2AG3)3一侧或两侧加上6个胸腺嘧啶核苷酸序列(T6)会明显降低G-quadruplex的相变温度(Tm).在3′端加上T6时Tm降低约5℃,在5′端加上T6时Tm降低约10℃,两侧同时加上T6时L降低16℃.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测定G-quadruplex折叠和去折叠动力学的结果表明旁侧序列的加入同时降低了折叠和去折叠的速率常数(kf,ku),使折叠平衡常数(KF)由9.01降至7.44.上述结果表明旁侧序列的存在降低了G-quadruplex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的熔融冷却技术制备了Er3+:CaO-La2O3-B2O3(Er:CLB)玻璃。玻璃的转变温度为647℃,析晶起始温度741℃。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Er:CLB玻璃在790 nm和970 nm附近均存在吸收峰,与AlGaAs和InGaAs激光二极管输出波长吻合。Er:CLB玻璃在1 530 nm附近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替自旋链Ising-Hamiltonian模型,采取量子转移矩阵方法,对基于有机分子准一维亚铁磁体热容量在全温区范围内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结构序参量比的条件下,热容量曲线呈现双峰结构,显示有机亚铁磁系统在铁磁和反铁磁作用相互竞争下的复杂热力学行为;在逐渐增加外场的情况下,低温区的比热峰向高温区移动,而高温区的比热峰则刚好相反,这意味着其中一峰来源于铁磁相互作用,而另一峰来源于反铁磁相互作用.这与量子Monte Carlo方法和精确对角化方法的结果相比,更符合客观实际,为设计分子磁性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Co-Fe_3O_4磁流体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沉淀法制备Co-Fe3O4磁流体过程中,工艺条件变化对Co-Fe3O4磁流体稳定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为研制高质量的磁流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环境造成的持久性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下水中MTBE的污染主要是常见于通过地下储藏罐或管道渗漏造成.本文试验研究探讨了O2/H2O2氧化MTBE的降解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pH值及温度的升高可以明显提高反应速率.MTBE降解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当pH为6.5时,速率常数&为1.20×10^6exp(-40.5/RT).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一系列Cu掺杂量不同的Fe/β(40)催化剂,并采用ICP-AES、XRD、H2-TPR、UV-vis和XPS等表征技术分析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适量的铜掺杂能大大提高Fe/β(40)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拓宽其活性温度窗口,但过量的Cu掺杂会降低催化剂的N2选择性.Cu掺杂质量比为1.27%Cu-2%Fe/β(40)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SCR性能,这与催化剂中存在较多离子交换位的Fe~(3+)和Cu~(2+)物种有关,而存在较多的CuO物种会促进氨高温氧化,使催化剂的N2选择性降低且高温窗口变窄.高温水热条件下Cu的存在可能使Cu、Fe物种更容易发生迁移和团聚,导致Cu-Fe/β(40)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Fe(acac)3-Al(i-Bu)3(acac=乙酰丙酮)催化2-乙烯基吡啶与苯乙烯共聚反应时,其反应条件、第三组分及催化剂铁铝比的影响.并用元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分解温度.结果表明:铁系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