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7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447篇
医药卫生   38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首次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并借助体外细胞实验,初步探讨毛蕊异黄酮苷在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该物质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脑缺血后血管再生修复机制提供重要帮助。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大鼠预先实施假手术并作为空白血清供体,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另一组大鼠预先实施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手术以复制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动物作为含药血清供体,术后按照50mg/kg?bw的剂量灌胃毛蕊异黄酮苷溶液。各组动物每天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采血。配置不同血清含量(5%、10%、15%)的培养基并对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观察不同含药血清对EPCs形态数量的影响,进而选择适宜的含药血清,借助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分别考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形成管腔的能力的变化,并采用聚合酶联免疫反应(ELISA)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5%和10%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内皮祖细胞增值且对细胞形态无影响;15%含药血清使细胞形态改变,生长受到显著抑制。10%含药血清能够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迁移作用和形成管腔的能力(P < 0.01)。ELISA结果显示,含药血清中内皮祖细胞动员因子(VEGF、SDF-1、G-CSF、GM-CSF、EPO)含量与空白血清中的各参数相比均显著升高(P < 0.01)。结论 体外实验初步表明,毛蕊异黄酮苷吸收入血后,能够调动多种内皮祖细胞动员因子进入血循环,这些物质对激活内皮祖细胞参与机体脑缺血后的血管再生修复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X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损伤和其中CD47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阐明CD47在HSCs/HPCs电离辐射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青壮年最常见的死亡和残疾原因。全球每年约有5 000万例TBI,年经济损失约4 000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0.5%[1]。TBI后神经组织的损伤和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多种细胞参与其中,其中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相互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管壁,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前体细胞[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粒/次,3次/d,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量表、MBI评分,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内皮祖细胞(EPCs)数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0.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FMA-UE、FMA-LE、MBI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RHI、EPC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RHI、EPCs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1、v WF水平均显著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显著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外周血EPCs数目、有效调节ET-1/NO平衡,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幼年性血管瘤(infantial hemangiomas)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由于其确切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新的血管瘤分子标志相继被发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基因突变、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等在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已被众多学者所证实。本文对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杨柳  党永康  乌兰  姜学超  仝向阳  彭战利 《重庆医学》2021,50(17):2906-2911
目的 研究微RNA(miR)-146a-5p靶向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调控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及炎症.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该院诊断为DVT的10例患者及10例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EPCs,检测miR-146a-5p、IRAK-1的表达水平;DVT患者的EPCs分为miR-阴性对照(NC)组、miR-146a-5p组、miR-NC+NC质粒组、miR-146a-5p+NC质粒组、miR-146a-5p+IRAK-1质粒组,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及吸光度(A490)值、miR-146a-5p、IRAK-1、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DVT患者EPCs中miR-146-5p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志愿者,IRAK-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miR-146a-5p组A490值、miR-146a-5p相对表达水平高于miR-NC组,IRAK-1、NF-κB、TNF-α、IL-1β表达水平、野生型IRAK-1基因的荧光活力低于miR-NC组(P<0.05);miR-146a-5p+IRAK-1质粒组A490值低于miR-146a-5p+NC质粒组,I-RAK-1、NF-κB、TNF-α、IL-1β水平高于miR-146a-5p+NC质粒组(P<0.05).结论 miR-146a-5p靶向I-RAK-1促进DVT患者的EPCs增殖并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是由各种肺内外因素导致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治性低氧血症,其病理特征包括炎 症反应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破坏,微循环血管内皮损伤是主要标志。内皮祖细胞可以从骨髓动员迁移 到损伤部位,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发挥直接修复作用,并通过间接免疫调节作用改善微环境。此外内皮祖细 胞还可以分泌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减少器官功能障碍。文章旨在综述内皮 祖细胞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从而为治疗急性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藁本内酯对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的增殖作用及机制。方法孕14 d Wistar大鼠脱颈椎处死,分离胎鼠脑皮层部位NS/PCs,采用悬浮法原代培养7 d。采用WST-1法检测藁本内酯对NS/PCs存活率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藁本内酯对NS/PCs增殖相关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proteinkinaseB,p-Akt)、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phosphorylatedglycosesynthasekinase3β,p-GSK3β)、GSK3β和active-β-catenin表达;给予藁本内酯第1~3天,观察NS/PCs神经球生长状态并测量其直径;分化培养基诱导NS/PCs分化5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藁本内酯对NS/PCs分化类型的影响,并采用WST-1法检测藁本内酯对分化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藁本内酯(25μmol/L)显著促进NS/PCs存活率(P0.05),显著上调增殖相关蛋白p-Akt/Akt和active-β-catenin表达(P0.05);给予藁本内酯第1~3天,可增加NS/PCs神经球直径,但无统计学差异;藁本内酯对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无显著影响,但分化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藁本内酯可促进NS/PCs增殖,其作用机制与Akt/β-catenin通路有关。藁本内酯可能对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以外的其他分化类型细胞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