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文化教育   170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向飞碟射击项目中3号靶位是8个靶位中射击命中难度最大的靶位,是制约运动员整体命中率的关键所在。将双向飞碟双靶分为1靶击发、随靶、2靶击发3个阶段,对3名国内优秀运动员击发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①1靶击发阶段的节奏直接影响2靶中靶情况,1靶击发用时越长,2靶质量越差,想要提高2靶的命中率必须要提高1靶的动作质量。②随靶阶段的人枪结合能力会影响2靶命中率。③优秀运动员2靶击发阶段的时间节奏一致性较强,动作自动化程度较高。④整体击发节奏慢更易造成2靶脱靶。提出,运动员要提高打好1靶的能力,在保证1靶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快打技术训练,同时提高随靶阶段人枪结合能力,加强对技术的监控和分析,辅助运动训练,科学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人冶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张炜小说所展示出的畏天与崇尚自然的倾向、和合的文化精神和当代的生态意识就是得自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和领悟。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哲学范畴。主要通过对意境的基本元素———象和境的分析,揭示意境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阐释这一美学范畴所涵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牧区人地矛盾的加剧及缓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滥垦草原、盲目移民的结果是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沙化退化;农耕范围和沙化退化面积的迅速扩大,使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而加剧了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而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的加剧又造成草场的沙化退化和草场面积的进一步缩小;大面积的沙化退化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化而导致了贫困。解决牧区草畜矛盾、人畜矛盾和沙化退化的具体方式方法可能有很多,但从根本上说不外乎以下两条:建设并改善生态环境和严格控制本地区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7.
从怀抱"魏晋人"的思想到自觉追寻"艺术化的人生",构成了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这种崇尚"观照人生"的精神态度,是朱光潜之所以钟情于克罗齐"直觉论"美学的一个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老庄》的细读,分析了具有特殊性格的几类人物在特定时空境遇中的不同表现,并由之见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当下农村生活中的纷纭复杂的表象,亦据此窥见贾平凹的城乡观。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