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 "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和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文章论述了"天人合一"的由来及涵义,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应辩证分析"天人合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侗族大歌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徽州审美文化的"徽派"特征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它是徽州文学、艺术审美风貌产生的内在根据,是徽州人审美精神世界的本质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伦理至上的道德理性和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并重;第二,崇尚锦绣辉煌的宏富之美的审美取向;第三,追求宁静致远、淡雅高古的意境之美的艺术风格;第四,尊崇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天然之美;第五,拥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这是徽州审美文化的精髓,相关研究对当下安徽文化振兴以及中国审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绵亘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先秦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且都把天与人的和谐统一看作二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两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的不同之处大致在以下四个方面:1.“天“与“人“的看法;2.“天“与“人“的结合点;3.“天人合一“的途径;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苏联形成了一股“生态学”题材的创作思潮,在“生态学”题材的描写中,流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代苏联文学中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现代性、全球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文化中的"究天人之际"命题,分别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之际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天人观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5,(3):154-155,175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体现,它贯穿于整个拉祜族传统文化之中,同样也代表着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传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精神探索的结果,也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孔子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成果,追求天人合一,为后世做出了表率。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更是蕴含着这种精神追求。当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我们更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发扬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道"与"术",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情境所生发的重要论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尊"王道"、重感悟的特性形成"重道轻术"倾向,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现代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救亡的重压下,转向了"重术轻道",它寄寓着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文化精神;当代教育关于"道"与"术"的思想进路,既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又表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诉求;而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潮流给当代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赋予了"道"与"术"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艳芳 《海外英语》2020,(8):231-233
道家思想与文化是先贤圣哲以老子思想为根源,在对天地人思考的基础上创立的学说.道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历代学人所推崇.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道家文化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意义日益凸显,尤其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犹如一颗东方明珠,光芒四射,为人们照亮了前方的路.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文化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遏制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这篇论文旨在从道家"天人合一"义理的视角,以特里·威廉斯的《白贝壳》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对其相似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张炜小说所展示出的畏天与崇尚自然的倾向、和合的文化精神和当代的生态意识就是得自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和领悟。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