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菌清在真姬菇及培养料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明清  邢增涛  赵莉  程继红  白冰  谢文明 《农药》2007,46(9):620-621,632
为评价百菌清在真姬菇培养料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和真姬菇中食品安全性,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百菌清最大残留量的2000倍量在培养料中施用后采用工厂化栽培,研究了百菌清在真姬菇培养料中的残留动态。样品中的百菌清采用乙腈提取,固相微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的分析方法,外标法定量。仪器最小检出限为3.1×10-11g,方法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6mg/kg,样本添加回收率在87.6%~107.0%。残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百菌清在培养料中降解较快,残留半衰期为2.6~4.8d,在收获时真姬菇和培养料中均无残留百菌清检出。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探究热风干燥(60、70、80℃)、冷冻干燥、自然干燥对真姬菇菌柄和菌盖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各风味物质对干燥样品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通过电子鼻检测发现这10组样品传感器数值存在明显差异且电子鼻可以对其风味很好地区分。热风干燥(60、70、80℃)、冷冻干燥、自然干燥的菌盖分别鉴定出32、41、40、53、48种风味物质,而菌柄分别鉴定出34、33、33、43、44种风味物质。相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菌盖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高于菌柄,相较于自然干燥和冷冻干燥,热风干燥生成了较高含量的新型风味物质。由ROAV分析得出25种风味物质,其中三甲胺、异戊醛、1-辛烯-3-醇风味贡献较大。进一步对这25种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函数品质评价模型,发现热风干燥80℃时制得菌盖样品(g-80℃)评分最高,说明其风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联用法与HPLC法同步检测白玉菇样品中麦角固醇和VD2含量方法,经方法学评价确定两种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与精确性。通过对经醇碱皂化回流法提取样品中麦角固醇和VD2的分析验证,阐述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为白玉菇有效生物活性成分与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对白玉菇中麦角固醇与VD2之间转化关系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HPLC-MS/MS法中,采用色谱分离柱Agilent SB-C8 Rapid Res柱(2.1 mm×50 mm,3.5 μm)及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麦角固醇与VD2之间色谱峰保留时间分别为4.303 min和4.22 min。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分别选择m/z 379.3/125.3与m/z 397.3/125.3离子对麦角固醇与VD2进行定量,结果表明麦角固醇在0.15~6 mg/L、VD2在0.01~1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51%、90.56%,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HPLC法采用COSMOSIL Column 5C18-MS-II(4.6 mm×250 mm,5 μm)柱分离体系,麦角固醇和VD2色谱峰保留时间分别为12.891 min和9.919 min,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麦角固醇在15~750 mg/L、VD2在0.5~5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两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1%、94.05%,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采集的样品采用HPLC-MS/MS联用法和HPLC法分别检测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与HPLC法相比,HPLC-MS/MS联用法具有快速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更灵敏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烟秆替代部分棉籽壳作培养基栽培真姬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烟秆替代部分棉籽壳作培养基栽培真姬菇时菌丝生长、产量、生物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烟秆能促进真姬菇菌丝生长,提高单产6.1%~12.8%,显著提高栽培原料生物转化率,节约真姬菇生产成本,其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5.
初始气体比例对白玉菇常温气调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不同薄膜包装材料对白玉菇自发气调保鲜过程中气体成分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筛选出3组白玉菇气调包装的初始气体比例,以充入空气为对照组,考察不同气调包装条件下的白玉菇常温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白玉菇对CO2敏感,高浓度CO2会增加白玉菇的褐变程度,当初始气体比例为O20.4%+CO213.0%+N286.6%时,可有效推迟白玉菇呼吸高峰及PPO活性高峰;保持较低的失重率及较高的硬度;包装内形成低O2和高CO2气体组成,可使白玉菇可溶性总糖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鲜时间可达7d以上,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6.
真姬菇发酵海带废渣制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试剂盒法测定了真姬菇液态发酵海带废渣后发酵上清液中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多糖浓度为0.5mg/mL时,真姬菇31菌株发酵上清液中的多糖(简称31菌株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抑制率比海带废渣水溶液上清中的多糖(简称对照多糖)高了17.6%,对照多糖的IC50为1.94mg/mL,31菌株多糖的IC50为0.55mg/mL;多糖浓度为10mg/mL时,31菌株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率比对照多糖高了14.6%;多糖浓度在0.6mg/mL时,31菌株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比对照多糖高出了35.76%。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姬菇发酵海带废渣后获得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比未发酵海带废渣中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为海带废渣的高附加值再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何奎  贠建民  毕阳  王睿  毛永强  武淑娟 《食品科学》2021,42(20):160-166
研究纳米膜包装真姬菇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选用一种新型聚丙烯纳米膜(0.05 mm)为包装材料,在4 ℃进行12 d的真姬菇贮藏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姬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确定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通过对真姬菇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监测可知,贮藏期间共鉴定出66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 种、醇类22 种、酮类10 种、酯类3 种、羧酸类4 种及呋喃类4 种。真姬菇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贮藏前期(0 d)含量为98 927 μg/kg,贮藏中期(6 d)含量为28 079 μg/kg,贮藏后期(12 d)含量为89 021 μg/kg。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正辛醛、1-辛烯-3-酮、1-辛烯-3-醇为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2-戊基呋喃对真姬菇的风味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反-2-辛烯醛是影响新鲜真姬菇风味形成的关键物质;反,反-2,4-壬二烯醛、3-辛酮是真姬菇风味劣化后的关键物质。PCA表明醛类和醇类对风味的影响最大。根据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的真姬菇样品,可为实现真姬菇品质的快速检测、风味鉴定以及货架期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真姬菇多糖HMP-1。HMP-1总糖含量为99%,经高效分子排阻色谱(HPSEC)分析,证明HMP-1为单一组分。单糖分析结果表明,HMP-1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含量分别为67.36 mg/g和33.36 mg/g。采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十八角激光散色仪-示差检测仪-紫外检测器联用(HPSEC-MALLS-RI-UV)技术,测得HMP-1的平均分子质量(Mw)为4781±0.6 ku,分子回旋半径值(Rg)为(17.1±1.6)nm。甲基化分析确定HMP-1主链由(1,4)葡糖糖组成,含有(1,6)半乳糖的分支。体外实验表明,HMP-1虽然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结肠腺癌细胞(DLD-1)、子宫颈癌细胞(HeLa)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可以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值和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巨噬细胞中NO的生成量,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