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40例脑转移瘤患者均接受了颅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数>2个者全脑放疗DT40~46Gy/(20~23)次;≤2个者全脑放疗DT40Gy/20次后,局部三维适形加量至DT54~60Gy/27~30次;孤立脑转移瘤者病灶直接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至DT54~60Gy/(27~30)次。其中34例接受了放化疗综合治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4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2.5%(37/40),总有效率(RR)为62.5%(25/40),临床疾病控制率(CBR)达97.5%(39/40)。颅内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7.2个月,颅内6个月及1年局部控制率为47.5%、10.0%。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为65.0%、25.0%和5.0%。放化疗综合治疗者生存期较单纯放疗者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PS体力评分、颅外原发灶控制情况是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适形放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显著延长生存期。体力状况、颅外原发灶控制情况是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造影剂对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共有40例患者入组,其中食管癌患者34例,肺癌患者6例,中位年龄62岁.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图像融合状态下,分别勾画大体靶区(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以及危及器官,以平扫图像为基础图像进行剂量计算和计划优化,PTV边缘剂量1.8~2.0 Gy/次,总量45~66 Gy,并以此计划进行治疗.利用计划系统图像融合的功能,将在平扫图像(C-)上勾画的靶区及照射野设计复制到增强图像上,在增强图像(C+)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分别比较C+和C-图像中相对应的单次治疗照射野MU的不同(按照2 Gy/次计算),肿瘤中心点的剂量、肿瘤边缘点的CT值及剂量的不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有205个照射野,其平扫及增强图像射野MU分别为284.55±63.64和283.00±63.21,P=0.120;肿瘤中心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5.219 5±9.561 4) Gy、增强(45.211 7±9.614 5)Gy,P=0.772;肿瘤边缘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3.837 2±9.304 9)Gy、增强(42.904 5±9.164 5)Gy,P=0.001;边缘点的CT值分别为平扫(140.83±40.55) HU、增强(39.20±20.82) HU,P=0.00.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条件,对于胸部肿瘤,可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CT定位,使用CT增强扫描对放疗计划的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宫颈癌盆腔照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计划与七野-静态调强放疗(7F-IMRT)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行HT治疗的25例宫颈癌患者,均采用俯卧位,憋尿状态。分别进行HT和7F-IMRT两种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模式之间靶区和危及器官之间的剂量学参数及机器输出跳数。 结果:(1)计划靶区(PTV):HT组CI和HI均优于7F-IMRT组,具有统计学差异(0.898±0.017 vs 0.834±0.013, P<0.001;0.062±0.012 vs 0.109±0.019, P<0.001);HT组PTV的D1、D2均低于7F-IMRT组(P<0.001),Dmean、D98、D95均较7F-IMRT组高(P=0.048, P<0.001, P=0.015)。(2)对于正常组织,HT组小肠、结肠、直肠和膀胱的Dmax、Dmean、V30、V40以及直肠V50均显著低于7F-IMRT组(P<0.001, P<0.001, P<0.001, P=0.001, P=0.006),其余V50略低,无统计学差异(P=0.130);HT组双侧股骨头V25、D5、Dmean、Dmax也显著低于7F-IMRT组(P<0.001);但是,HT组的机器输出量明显高于7F-IMRT组。 结论:HT计划在适形度、均匀性及周围正常组织保护上显著优于7F-IMRT计划,在充分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又不增加患者放疗毒副反应;但其机器输出量高于7F-IMRT计划,对射束的利用率不高。在后续治疗实施过程中,HT系统作为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确保每次治疗过程中的精准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胸部放疗放射性肺炎病因学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各流行病学因素、治疗因素、放射剂量学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2本中心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肺癌及食管癌患者共143例.使用CTCAE 3.0标准定义放射性肺炎及其分级,分别记录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化疗史、放疗史、同步放化疗、长期激素使用史、PTV体积、肺体积、放疗靶区、总剂量、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5、V10、V20、V30及V40诸因素.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放射性肺炎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43例患者中,共发生放射性肺炎26例(18.18%),其中1、2、3、4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13例(9.09%)、8例(5.59%)、3例(2.10%)和2例(1.40%).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既往化疗史、放疗史、同步化疗、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及V40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结论:既往有化疗史者、既往有放疗史者、同步放化疗者、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词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或V40均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评估需接受胸部放疗患者所具有的相关高危因素,预测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技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10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普通外照射及适形、调强放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40 Gy/20 f,比较三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别。结果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相比普通放疗计划,能显著提高靶区的适形度(P<0.01);而适形和调强计划对靶区的适形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放疗计划较普通外照射及调强放疗计划能明显提高靶区剂量的均匀性(P<0.01),调强放疗计划对提高靶区剂量的均匀性较普通外照射并没有优势(P>0.05)。脊髓所受的剂量在调强放疗计划中最低,普通外照射计划其次,适形放疗计划较高(P<0.01)。结论对于部分椎体转移性肿瘤、预计生存时间较长者可以选用调强放疗计划来提高椎体局部剂量以加强镇痛效果和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3种不同放疗技术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分别为每例患者设计3种治疗计划,即常规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对CRT要求参考点达到处方剂量54Gy,对3D-CRT和IMRT要求95%的等剂量线(54Gy)包括整个计划靶体积(PTV)。根据等剂量曲线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3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OARs)受量的差异。结果 3D-CRT及IMRT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均较CRT计划好,同时减少了脑干、腮腺的受照射剂量;3D-CRT及IMRT的处方剂量覆盖靶区体积百分比高于CRT。结论 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3D-CRT及IMRT可以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在保护脑干、腮腺方面较CRT具有明显优势,其中IMRT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气胸并发症发生率,我们采用了“液性撤退法”.本文初步探讨液性撤退法与同轴法共同应用对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气胸并发症的减少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8例采用同轴法联合液性撤退法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病人,主要研究气胸的发生率.结果:38例肺穿病人中,37例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气胸共发生4例(10.5%),均为轻度气胸,1例操作中发生少量出血(2.6%),6例肺穿后少量痰中带血(15.8%),无感染、针道种植转移或空气栓塞的发生.结论:采用同轴法联合我们首创的液性撤退法,可准确、安全地对肺部病灶进行活检,与单纯应用同轴法比较(气胸发生率30%左右),液性撤退法可显著降低气胸的发生率(10%左右),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S)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在2002年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中,被归类于分化不确定的肿瘤,特点是生长缓慢及中度恶性,有较高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多发生于中年成人的近端肢体和肢带的深部软组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