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国家名老中医抗肿瘤方剂的用药规律、核心处方及药物靶标,探讨核心处方防治肿瘤的机制。方法:收集国家名老中医抗肿瘤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 2.5)分析用药规律及挖掘核心复方,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核心复方靶点,并使用GO分析和KEGG分析探索核心复方抗肿瘤的机制。结果:本研究收集方剂296条,中药383味。统计高频药物、药物组合及计算出10种核心药物。在核心药物的基础上按照君臣佐使配伍规律确定核心复方“白花蛇舌草-黄芪-莪术-甘草”。对核心复方运用网络药理学共筛得118种化合物、95个药物活性成分及52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分析主要与炎性反应、凋亡及免疫等生物学过程相关,与前期抗肿瘤活性研究数据相符。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多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治则,核心复方的挖掘为中医药抗肿瘤治疗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思路。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核心复方的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调控免疫平衡,抑制缺氧和炎性微环境,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中MIC-1, VEGF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中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P53基因蛋白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3例直肠癌中MIC-1, VEGF和P53的表达, 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IC-1, VEGF, P53表达均与直肠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χ2MIC-1 = 37.534, χ2VEGF = 54.451, χ2P53 = 16.834;P<0.01);三者联合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呈显著线性相关(r = 0.918, P = 0.000). MIC-1表达与VEGF, P53表达呈正相关(r = 0.808, r = 0.369, P<0.01).结论:MIC-1, VEGF, P53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呈协同和相互调节作用, 联合检测他们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直肠癌侵润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王丽萍  董进中  王志宇 《浙江医学》2020,42(12):1259-1263
目的对肝星状细胞(HS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及功能分析,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选取GSE11954,利用GEO2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CC算法获取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关键基因。结果对HSC活化组与抑制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共获得1176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616个、下调基因56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及黏着斑等信号通路,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出10个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关键基因,包括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BUB1B)、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l)、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有丝分裂阻滞缺陷2样蛋白1(MAD2L1)、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UB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8(CDCA8)、Aurora激酶B(AURKB)、Ndc80复合体(NUF2)、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C(KIF2C)。结论HSC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主要通过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细胞周期通路、p53信号通路来调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评价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45
例保乳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切线野照射计划与SIB-IMRT 计划2 种放射治疗计划。
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上比较靶区覆盖率、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性,计划靶体积(PTV)和危及器官(OARs)在2 种计划中的
剂量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IB-IMRT技术的瘤床区和全乳靶区覆盖率,与切线野照射技术相似,分别为99.5%和
99.2%,99.1%和98.6%。与切线野技术相比较,SIB-IMRT计划中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从769.12 cGy 减少到
425.12 Gy;患侧肺的Dmean、至少接受20 Gy 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1 586.67 cGy 减少到1 125.77 cGy、从27.3%到
21.4%;对侧乳腺的Dmean 从73.5 cGy减少到21.2 cGy。结论与切线野照射技术相比,SIB-IMRT 技术的剂量学优势在于:在
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降低了OARs的受照射剂量与容积,减少了总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胰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6只.以腹腔注射DDC(750 mg/kg体重)每周2次,共6周建立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治疗组于DDC注射后2周起每日腹腔注射苦参碱(100 mg/kg体重),6周后处死动物.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胰腺常规病理检查、评分,Masson染色判断胶原纤维量.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胰腺组织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3、Smad7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病理积分及胶原纤维的表达量分别为(105.85 ± 25.69)ng/ml、3.16 ± 1.15及(19.16 ± 4.27)%,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分别为(23.16 ± 7.68)%和(18.65 ± 9.82)%,TGF-β1 mRNA和Smad3 mRNA表达分别为0.33 ± 0.10和0.23 ± 0.03,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01).而Smad7的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DDC可建立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苦参碱具有显著的抗胰腺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产生、抑制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extran-magnetic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fluorouracil,DMF)运载方式下5-氟尿嘧啶(5-Fu)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及结合参数的变化。方法用高效液相内标法测定5-Fu的平衡浓度,通过袋内平衡透析法测定DMF组与原药组的药物蛋白结合率。结果 5-Fu在原药形式和DMF转运方式下的蛋白结合率分别在21.8%~7.03%和15.3%~3.60%范围,蛋白结合常数KP分别为58.97 L.mmol-1和47.33 L.mmol-1,结合数n分别为0.057和0.043,蛋白的表观结合参数βp分别为0.91μmol.g-1和0.80μmol.g-1,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Kdp分别为18.32μmol.L-1和32.31μmol.L-1。结论在"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运载方式下,5-氟尿嘧啶的蛋白结合率降低、结合平衡常数减小而蛋白结合物的解离常数增大。  相似文献   
9.
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胆管细胞上雌激素受体(ER)与细胞增殖及死亡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不同组织学分期的PBC患者肝脏活检标本的ER-α、ER-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 A)水平、Fas抗原及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标记(TUN EL)。以正常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作为对照组。PBC患者的胆管细胞中ER-α和ER-β为阳性,而正常肝脏中则为阴性。PBC患者所有组织学分期的ER-β阳性率均较高(50%~65%),而ER-α的阳性率从分期Ⅰ的1%增至分期Ⅲ的12%(与PCNA正相关,且共同局限于相同细胞)。PB…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分析诊断为左侧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及记录其在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24例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超声、血管造影或手术诊断)和(或)孤立性基底静脉曲张(内镜或超声内镜诊断)患者参与了此项研究。随访过程中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有11例和13例左侧门脉高压患者和胰腺疾病相关或无关。慢性腹部疼痛和胃肠道出血是两类最常见主诉。除1例患者外所有的患者均有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2例)或基底静脉曲张(21例)。13例患者超声诊断为脾脏肿大。通过多普勒超声对24例患者中的21例进行了脾静脉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