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王丽萍  董进中  王志宇 《浙江医学》2020,42(12):1259-1263
目的对肝星状细胞(HSC)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及功能分析,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选取GSE11954,利用GEO2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CC算法获取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关键基因。结果对HSC活化组与抑制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共获得1176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上调基因616个、下调基因56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及黏着斑等信号通路,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出10个具有高度连接性的关键基因,包括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BUB1B)、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l)、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有丝分裂阻滞缺陷2样蛋白1(MAD2L1)、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UB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8(CDCA8)、Aurora激酶B(AURKB)、Ndc80复合体(NUF2)、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C(KIF2C)。结论HSC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主要通过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细胞周期通路、p53信号通路来调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毒素耐受 CD11clow CD45RBhigh DC 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锌指蛋白 A2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内毒素耐受小鼠模型,经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小鼠脾脏来源 CD11clow CD45RBhigh DC 和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来源 CD11clow CD45RBhigh DC。选取健康雄性 BALB/c 小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6只)、急性肝功能衰竭组(B 组40只)、正常小鼠脾脏 CD11clow CD45RBhigh DC 治疗组(C 组40只)和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CD11clow CD45RBhigh DC 治疗组(D 组40只);B、C、D 三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 D-GalN 600 mg/kg和脂多糖10μg/只,A 组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30 min 后 C 组腹腔注射正常小鼠脾脏来源 CD11clow CD45RBhigh DC(1×106/只,0.2 mL/只),D 组腹腔注射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来源 CD11clow CD45RBhigh DC(1×106/只,0.2 mL/只)进行干预,A、B 组则给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检测各组小鼠各时间点血 ALT、AST 水平;采用 HE 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各时间点肝组织病理变化;反转录(RT)-PCR 和Western 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各时间点 TNF-α、核因子-κB、锌指蛋白 A20表达情况。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方差齐者采用 LSD 检验。结果 B 组在造模2 h 后 ALT、AST 开始逐渐升高,于24 h 达高峰,明显高于 A 组(t 值分别为31.00和11.52,均 P <0.05)。C、D 两组于造模2 h 后 ALT、AST 也逐渐升高,于24 h 达高峰,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4.60和26.43,均 P <0.05)。B 组小鼠 TNF-αmRNA(t =427.58)、核因子-κB mRNA (t=122.42)及蛋白表达量(t 值分别为179.35和165.98)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至12 h 达高峰,与A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B 组小鼠锌指蛋白 A20 mRNA 及蛋白则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12 h 达到最低,与 A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90.80和160.43,均 P <0.05);A20 mRNA 及蛋白表达量则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12 h 达到最高值,且 D 组增加较 C 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1.21和24.80,均 P <0.05)。结论内毒素耐受小鼠脾脏来源CD11clow CD45RBhigh DC 治疗可减轻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毒素耐受(ETT)及正常大鼠接受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注射后肝组织其刺激分子OX40表达的变化,探讨ETT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组和ETT组各24只.ETT组及ALF组先分别以0.1 mg/kg LPS和0.9%NaCl溶液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5次,于第6天同时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和LPS 8 t上g/只,分别在注射后6、12、24和48h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液及肝脏标本.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Dunnett T3检验.结果 ETT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上升,于造模后12 h升高最明显,之后逐渐下降.ETT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与AL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4、48 h时间点比较,F值分别为5.027、5.539、5.011,均P<0.05;12 h F值为36.688,P<0.01).ALF组OX40蛋白的表达12 h达峰值,24 h开始下降.ETT组OX40蛋白的表达较ALF组明显下降(6hF值为8.658,P<0.05; 12、24、48hF值分别为34.611、28.176、16.747,均P<0.01).结论 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表达水平升高,ETT组大鼠出现OX40的抑制,TNF-α、IL-6释放减少,提示OX40在ETT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OX40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OX40在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组。急性肝衰竭组:腹腔同时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800mg/kg和脂多糖(LPS)8微克/只,在D-GalN和LPS注射后6、12、24、48h 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下观察肝组织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结果肝衰竭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在12h升高最明显,24h开始下降。肝衰竭组肝组织OX40mRNA水平至12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970,162.975,62.476,25.124,P<0.05)。肝衰竭组OX40蛋白的表达于12h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40,169.298,88.289,74.984,P<0.05)。结论 OX40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于12h达高峰,提示OX40可能在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60只,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LPS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LPS组), 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吡格列酮干预组为连续吡格列酮60 mg/kg灌胃3 d后腹腔注射LPS, 再连续吡格列酮灌胃2 d。分别于6 h、12 h、24 h、48 h取各组小鼠眼眶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的水平。取血后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 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脾脏病理损伤;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2-3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