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骶骨螺钉及骶髂关节螺钉广泛应用于L5S1椎体滑脱、骶髂关节分离和骶骨骨折的治疗.由于骶骨的解剖结构既复杂又特殊,螺钉的置入常难以达到理想的位置,并且螺钉的穿出会导致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因此掌握骶骨的解剖对于骨科医生至关重要[1~3].本文对近年来骶骨的临床解剖学进展综述如下. 1 骶骨的底 第1骶椎的头侧表面代表了骶骨的底.S1椎体上终板前缘向前凸出,称为岬,是腰骶联合部位前路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S1椎体后面是三角形的骶管,2个上关节突位于骶管外侧,关节面朝向后内方向,同L5的下关节突相关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HSS评分优良率为77.8%(7/9).无一例患者发生医源性动脉、静脉、胫神经、腓神经损伤.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3D打印技术对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实际手术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基因沉默对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GCTSC)增殖、血管生成以及破骨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GCTSC细胞系,采用ANGPTL4 shRNA、Scrambled shRNA转染作为ANGPTL4 shRNA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置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NGPTL4 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将GCTSC细胞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共培养,观察HUVECs成管能力和BMM破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ANGPTL4 shRNA组ANGPTL4 mRNA(0.174±0.045)和蛋白表达量(0.098±0.020)均明显降低;而ANGPTL4 shRNA组GCTSC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与HUVECs共培养后,ANGPTL4 shRNA组闭合管数量[(57.35±17.24)%]减少(P<0.05);与BMM共培养后,ANGPTL4 shRNA组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数量[(48.36±21.79)%]减少(P<0.05)。结论沉默骨巨细胞瘤GCTSC细胞ANGPTL4基因表达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率增加,并且对肿瘤血管生成和多核巨细胞破骨分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中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改良评估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7行手术治疗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传统组(23例)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踝关节正位、踝穴位,根据下胫腓联合间隙、踝关节内侧间隙及下胫腓联合重叠判断复位情况;改良组(25例)术中在传统组观察指标上联合透视踝关节侧位观察穹窿间隙以判断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组与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3(6~28)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踝关节内侧间隙及踝关节侧位穹窿间隙可以提高下胫腓联合复位的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3.0±12.9)岁,均于术前模拟骨折的复位及固定过程.25例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男21例,女4例;平均年龄(45.5±12.8)岁.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同时记录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并使用Matta评分对两组手术复位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手术与术前计划一致,3D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77.0 ±51.2) rnin、(234.0 ± 72.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分别为(1150.0±250.6) mL、(1528.0±399.5) mL,围手术期输血量平均为(880.0±214.9) mL、(1328.8±642.6) 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8.8±2.1)次、(11.4±3.1)次,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区引流量平均为(329.0±111.7) mL、(394.4±267.3)mL,采用Matta评分结果:优良率分别为70%(7/10)、72%(18/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有助于术者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80例80指中节指骨骨折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A 组,40例40指)和微型钢板内固定组(B组,40例40指)。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初愈时间及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AFS)评分。结果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初愈时间均显著低于 B 组( P <0.05),2组在 TAFS 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 A2.3型骨折较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跟骨结节骨折比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跟骨结节骨折发病率也逐渐增多。跟骨结节骨折通常是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同轴收缩引起的撕脱骨折,移位的骨折块会损害足跟后的皮肤;因此,必须早期确诊并治疗。笔者现对跟骨结节骨折的解剖特点、损伤机制、分型、诊断、治疗、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