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湿热疫毒"角度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认为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感受湿热疫毒,其不断加重的关键因素是湿热疫毒未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叶天士"其初在气在经,其久"入络入血"以及"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等观点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湿热"和"瘀热"等因素在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对"湿热""湿热化瘀""瘀热入络"等病因病机以及"久病入络"和"肝络"的内涵做相应阐述,探讨其由"气分"到"血分"最终形成"络病"的演变规律。提出肝纤维化的发展中"湿热"为始动因素,久则"化瘀入络"的观点,在肝纤维的防治中应重视"湿热"及"瘀热入络"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及时逆转、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类论》中提到“五脏以肝为贵”,肝“体阴而用阳”“肝为阴中之少阳”等特性体现人体阴阳之互根互用。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对控制肝硬化、肝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阴阳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的病机及治法,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证治心传》是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1],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无记载,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几乎无人提及。其为明代袁体庵遗著,史可法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作序,故推测其成书时间在1643年以前[2](吴有性《温疫论》成书时间为公元1642年,2书成书时间相近)。继清代赵观澜加评后,民国年间刊行于《三三医书》。叶天士是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与《证治心传》在温病学理论思想及用药规律上有不  相似文献   
6.
鲁玉辉  陈文元 《光明中医》2010,25(3):417-419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药物血清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叶下珠复方药物血清处理HePG2人肝癌细胞株,MTT法检测该药对肝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该复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T-PCR检测该药对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叶下珠复方药物血清对HePG2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该抑制作用与药物呈时间浓度关系。不同浓度的叶下珠复方处理HePG2细胞后bcl-2、stat3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叶下珠复方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不同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广温疫论》为清代戴天章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增订删改而成,是瘟疫学派重要著作之一。其版本流传甚多,如影响较大的《温疫明辨》实为《广温疫论》异名同书之作,其后在《广瘟疫论》基础上衍生出《广温热论》、《重订广温热论》的系列著作,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医瘟疫理论,提高了中医防治瘟疫的临床实践水平。1戴天章生平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人称北山先生,清·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公元1644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叶天士"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理论为基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湿热""瘀热"等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探讨NAFLD从"气分"到"血分",从"经病"至"络病"的演变规律。结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为NAFLD的发病之源,久病入络、瘀热互结为其病情发展加重的关键因素,符合气血病及经、络病,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发展演变过程。结论这一理论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清热祛湿活血法是治疗NAFLD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类的医药活动,这是人类求生的本能。医疗保健作为人类健康的保障,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和重视。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上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呼声,中医中药更是为人们所亲睐。那么,我们中医工作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伦理要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