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东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4):717-718,724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子痫前期患者68例,分为轻度组33例和重度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产检正常的晚期妊娠妇女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患者组间年龄及孕周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测定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IL-33表达水平。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显著下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组低于轻度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33与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呈显著负相关。受试者诊断曲线(ROC)显示IL-33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 0.6839~0.9095,P0.05),性能较好。结论血清IL-33在子痫前期患者中表达显著下调,并随着疾病进展不断降低,提示IL-33可能参与子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真空袋及乳腺托架2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并探讨真空袋用于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体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的患者42例(乳腺托架组),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的患者36例(真空袋组)。根据患者配准误差结果,每周进行1~2次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配准,采集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摆位误差的数据,并应用公式计算靶区外扩边界。结果乳腺托架组在左、进、升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4±0.24)、(-0.36±0.33)、(-0.44±0.29)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26±0.27)、(-0.28±0.18)、(-0.29±0.20) cm。真空袋组摆位误差小于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托架组应用公式计算的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的外扩边界分别为0.40、0.49、0.81、1.21、0.62、0.70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39、0.57、0.32、0.55、0.41、0.64 cm。结论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患者采用真空袋或乳腺托架均可满足临床需求,但采用真空袋进行体位固定误差更小,治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神经电生理及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rTMS假刺激4周,治疗组采用rTMS刺激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后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EEG)分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分级、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EG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EEG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SEP均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SSEP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LU、AS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GLU、AS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昏迷状态,降低脑脊液EAA水平。  相似文献   
4.
5.
张兰英  王东东 《实用医技》2008,15(2):188-189
目的:探讨血脂、转氨酶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血脂(TG、TC)采用酶法,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深圳迈瑞医疗公司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用美国产的飞利浦M2410B型多普勒彩超专人检查肝脏,超声诊断脂肪肝标准参照《超声医学》脂肪肝诊断标准。结果:高脂血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的患病率(χ2=-93.88,P〈0.01);单纯高TG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中TG增高率(χ2=48.43,P〈0.01);单纯高TC者的脂肪肝患病率与非脂肪肝中TC增高率二者没有差别(χ2=0.65,P〉0.05);单纯高TG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纯高TC者的脂肪肝患病率(χ2=18.46,P〈0.01);脂肪肝ALT升高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ALT升高率(产251.45,P〈0.01);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9.23,P〈0.01);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患病率不同,40岁~49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结论:高脂血症是脂肪肝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三酰甘油的升高;中青年特别是男同志应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治疗阻止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Meta分析法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CNKI、万方、维普等,收集有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MCI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5年1月31日。从文献中提取轻度认知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NC)所使用的定量指标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值对不同脑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后扣带束、海马、海马旁回、内囊后肢、上、下纵束、穹窿、胼胝体膝部及压部、钩束)的测量数据,用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对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获得汇总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47篇文献(30篇英文、17篇中文),MCI组的FA值低于NC组,汇总WMD及95%CI为–0.05[–0.05,0.04],上述脑区除枕叶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I患者存在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损害,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能够提供MCI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雪松松针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其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甲氧基杨梅素-3-O-(6″-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苷[3′,5′-dimethoxymyricetin-3-O-(6′′-O-acetyl)-α-D-glucopyranoside,1]、杨梅素(myricetin,2)、2R,3R-二氢杨梅素(2R,3R-dihydromyricetin,3)、槲皮素(quercetin,4)、2R,3R-二氢槲皮素(2R,3R-dihydroquercetin,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雪松酮A(cedrusone A),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牛至中迷迭香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牛至中迷迭香酸的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 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5%乙酸水(38:6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30nm,柱温25℃。结果 迷迭香酸峰面积与进样量在0.3321~1.6605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6%,RSD为1.09%(n=6)。10个产地的牛至中迷迭香酸含量为8.13-15.74mg/g。结论 HPLC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牛至中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新疆香鳞毛蕨药材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疆产香鳞毛蕨的质量控制方法,并评价其质量,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水分、灰分、浸出物、薄层鉴别和总间苯三酚含量测定等研究方法。结果新疆香鳞毛蕨的根茎横切面有分体中柱3-7个,周韧型。粉末黄棕色,孢子囊环带,薄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含淀粉粒;管胞孔纹、梯纹。3批香鳞毛蕨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分别为9.46%-10.22%、8.46%-9.52%、2.89%-3.56%、24.53%-32.33%,总间苯三酚含量为5.16%-8.10%,RSD=7.14%。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香鳞毛蕨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准确的致痫灶定位一直是困扰癫痫外科医生的难题。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尤其是功能显像技术的发展,为致痫灶的定位提供了更有效、更准确的定位方法。该文将常用的功能显像技术在难治性癫痫研究中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