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60,120 mg·kg-1)组和双环醇(156 mg·kg-1)阳性药组。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Con A(15 mg·kg-1)建立肝损伤模型。造模8 h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表达。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的方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IL-27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CD4+IL-17A的表达,CD4+CD25+Fox P3+调节性T细胞(Treg)亚群的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n A模型组ALT,AST,TBIL表达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和OMT低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ALT活性(P0.05,P0.01)。OMT高剂量可明显抑制AST表达(P0.05),OMT低高剂量均可抑制TBIL表达(P0.05),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缓解肝脏病理改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OMT高剂量组血清IL-10,IL-27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OMT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CD4+IL-17A表达(P0.05),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P0.05)。结论:OMT对Con 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CD4+IL-17A的表达,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EEHDH)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及抑制肠炎组织异常增生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EHDH低、中、高剂量(2.5、10.0、20.0 g/kg)组,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便血、便形等症状改变,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血清及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分析肠上皮细胞中核抗原Ki67阳性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EHDH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相对缓慢,停止DSS刺激后恢复也较快;同时小鼠腹泻、便血症状改善明显,病理损伤和肠组织异常增生显著降低(P0.05、0.01);小鼠血清及肠组织中IL-6、TNF-α的表达及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EEHDH能够有效改善DSS诱导的UC症状,并通过抑制IL-6等炎症因子表达降低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炎症浸润及异常增生,EEHDH对UC的治疗及肠炎相关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该文旨在研究六味五灵片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150 mg·kg-1),六味五灵片极低、低、较高、高剂量组(0.1,0.5,4,8 g·kg-1)。采用改良的造模方法(给药4 d后给予56%乙醇,6 g·kg-1灌胃2次,12 h/次)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TG,TNF-α,IL-1β的含量和GSH,SOD的活性;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六味五灵片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的含量(P0.05),提高GSH,SOD活性,减少肝组织MDA,TG的生成,降低肝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P0.05),且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同时,HE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六味五灵片可显著改善乙醇引起的肝细胞肿胀度,水样变性和脂滴形成等肝组织损伤。结果表明,六味五灵片对急性乙醇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过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草酸铵联合苦参素对四氯化碳(CCl_4)导致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阳性药组(2 mg·kg~(-1)),甘草酸铵组(15 mg·kg~(-1)),苦参素组(30 mg·kg~(-1)),甘草酸铵联合苦参素(15 mg·kg~(-1)+30 m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分别给予等同于临床剂量的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进行对照。通过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和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乙酰胆碱酯酶(Ach E),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内毒素(LPS)变化趋势。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IL-6,Ach E,LPS,HMGB1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肝组织病变较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胶原面积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IL-6,Ach E,LPS,HMGB1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P0.05),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胶原面积明显降低;同时苦参素组与模型组比Ach E显著降低(P0.05),联合用药与苦参素组比Ach E显著升高(P0.05)。结论:甘草酸铵联合苦参素可抗由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抗肝纤维化主要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体内LPS的含量和降低IL-6,HMGB1的表达来实现的,并且联合用药可改善临床上单独使用苦参素降低乙酰胆碱酯酶下降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苷泰胶囊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将连续8周ip CCl4成功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秋水仙碱(2 mg·kg-1),苷泰胶囊低、高剂量组(230,460 mg·kg-1),每组12只,另设同批次正常大鼠12只为正常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各组均按给定剂量ig给药,每日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血取肝。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的含量;采用碱水解法处理肝组织后测定其羟脯氨酸(Hy P)的含量;同时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法对肝组织染色,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比较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CⅣ和PCⅢ的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中Hy 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较为明显,肝脏中胶原沉积较多;与CCl4模型组比较,苷泰胶囊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HA,LN,CⅣ和PCⅢ的水平(P0.05,P0.01),同时可使肝组织中Hy P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苷泰胶囊能明显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减少肝脏中胶原沉积。结论:苷泰胶囊能够有效地减轻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感冒清热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感冒清热颗粒中各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靶点;上述二者取交集,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进行处理,得到关键成分及关键靶标;再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及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以感冒清热颗粒“有效成分-靶点”网络中筛选出的12个关键化合物为配体,以血管紧张转化酶2(ACE2)和SARS-CoV-2 3CL pro水解酶为目的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复方中化学成分共152个,相关靶点293个,其中与COVID-19共同作用的靶标有59个,与之对应有效成分共86个。核心靶点包括PTGS2、PTGS1、DPP4、F10、NOS2、TP53、TNF,关键成分包括β-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山柰酚、柚皮素、金合欢素、芦荟大黄素、葛根素、异鼠李素、芒柄花黄素、二氢血根碱和β-谷甾醇。应用GO富集分析得到42个GO条目,应用KEGG富集分析得到48条相关通路,其中包含细胞凋亡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研究显示感冒清热颗粒中关键化学成分与3CL pro和ACE2的结合作用良好,甚至优于部分临床使用的药物。结论:感冒清热颗粒能通过槲皮素、芦丁、山柰酚、金合欢素和柚皮素等成分,调控细胞凋亡通路、癌症通路等,调节PTGS2、PTGS1、DPP4等蛋白的表达,来调控机体细胞生长凋亡、免疫炎症反应治疗COVID-19;同时感冒清热颗粒中的关键成分可能会通过作用于3CL pro及ACE2,来阻断新冠病毒入侵和增殖。  相似文献   
7.
药物研发在近几十年来虽然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但是其研发过程依然缓慢、昂贵且风险高。日前,我国已把新药研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专项,建立一套高效低耗的药物研发模式迫在眉睫。“配伍-拼合”系指将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化药设计中的结构拼合原理相结合,从经典药对中选择有效成分进行拼合,有机组合不同的药物单元,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进而发现可开发为临床新药的先导化合物,基于“配伍-拼合”的研究思路,国内外学者完成了诸多实践。本观察组以“配伍-拼合”理论为指导,长期致力于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开发研究,以临床经典方药中有效成分为先导,结合现代药学评价手段,筛选出多个高效、低毒、靶向中药先导化合物。基于此,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雷海民教授原创性地提出基于“配伍-拼合”理论的中药新药发现模式,以期为现代新药研发创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为研究载体,构建一种快速、直观、可量化的血管生成双向干预化合物的筛选及评价模型。方法方法学考察部分通过比较明胶海绵、分子筛、米粒、大孔树脂、硅胶粒、甲基纤维素的结果直观性、稳定性,确定常规给药载体;通过观察开窗实验后qCAM上血管的发育情况,确定给药后孵育时间;通过比较不同批次qCAM上微血管(三级+四级)的发育情况,考察模型的持续稳定性。模型的可靠性实验选择课题组前期活性可靠的化合物薯蓣皂苷元-氨基酸拼合物(DG-15)、白桦脂酸-川芎嗪-氨基酸拼合物(BA-12)作为模式药,分析不同剂量试药对qCAM血管宏观形态、血管计数的影响,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明胶海绵既可以对给药准确定量、准确找出给药点,又可以排除载体自身对受试药物及qCAM的影响,作为本模型的给药载体;开窗实验后第2天,qCAM开始逐渐向胚胎下沉给胚胎供给营养,影响取材完整性,因此选择开窗实验后36 h作为本模型的给药时间;不同月份鹌鹑胚绒毛尿囊膜上微血管(三级+四级)计数比较结果显示,qCAM上血管发育情况基本保持稳定。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模型能初步评价DG-15(20μg)的促进血管生成活性(P0.05),以及BA-12(20μg)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够相对可靠地评价药物对血管生成的双向干预作用,为血管生成活性化合物的研发创制提供筛选方法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丹参的有效成分;输入Pharm Mapper数据库获得相应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慢性肝炎的靶点基因;利用R语言3.6.3截取交集网络获得潜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将“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化处理;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候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结果:获得丹参中65个活性化合物、109个不重复的靶标信息、89个慢性肝炎治疗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GO条目4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 796个,细胞组分(CC)条目73个,分子功能(MF)条目130个;KEGG通路富集得到88条信号通路(P<0.05)。结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shi-none)、1,2,5,6-tetrahydrotanshinone、丹参醌新酮Ⅰ(MiltiononeⅠ)、二氢丹参内酯(Dihydrotanshinlactone)、4-methylenemiltirone、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木犀草素等可能作用于ADRB2、OPRM1、PTGS1、CA2、PTGS2等关键靶点通过调控Hepatitis B、IL-17 signaling pathway、Hepatitis C、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干预了活性氧代谢过程、循环系统血管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凋亡,从而发挥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内毒素模型的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毒素特异质肝损伤模型,考察何首乌对大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将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50%乙醇提取物单独灌胃或联合无毒剂量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尾静脉注射2.8 mg·kg-1)给予SD大鼠,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对比考察何首乌单用或联合LPS的量-毒关系,探讨LPS对何首乌肝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次灌胃18.9、37.8、75.6 g·kg-1的何首乌对大鼠ALT、AST无显著影响(均P>0.05),肝脏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单独尾静脉注射无毒剂量的LPS,对ALT、AST无显著影响(均P>0.05),肝脏切片可见汇管区炎症细胞增多,未见肝细胞有明显病理学改变;而相同剂量的何首乌联合LPS给药后,ALT、AST显著升高(均P<0.01),肝脏切片可见中央静脉扩张、内膜脱落,中央静脉周肝细胞肿胀、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中间区部分肝细胞肿胀、坏死。进一步降低何首乌给药剂量,1.08及2.16 g·kg-1(分别相当于生何首乌6 g/日,临床剂量的2倍、4倍等效剂量)联合LPS仍然显著升高大鼠ALT、AST(均P<0.05),而0.54 g·kg-1何首乌对ALT、AST无显著影响(均P>0.05)。研究表明,对于普通正常大鼠,单次灌胃给药超大剂量(75.6 g·kg-1)何首乌无明显肝损伤作用;而在LPS特异质肝损伤模型上,临床2倍等效剂量(1.08 g·kg-1)的何首乌即可造成实验大鼠肝功能损伤,该模型可用于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