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13例,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缺损20例。视伤口污染情况决定是否一期或二期行指动脉皮瓣修复术。病例资料:掌侧软组织缺损共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15~52岁。电锯伤8例,挤压伤及砸伤18例,切割伤7例。示指缺损18例,中指11例,环指4例。患指均残留部分或全部甲基质和甲床。指端皮肤缺损13例为患指远节1/3,20例为整个远侧指腹加患指中节的远1/3皮肤缺损。结果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无感染。术后随访1年后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组指端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瘢痕挛缩,无明显触痛且皮瓣耐寒、耐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组外形早期臃肿,皮瓣供区植皮处有明显瘢痕及色素沉着。皮瓣两点辨别觉达4~6mm。患者均可继续以前的工作,对手指修复后的外形及感觉均较满意。结论对于指端软组织缺损可采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于直径小于2cm的创面,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且皮瓣不臃肿,术后不易发生静脉危象;对于直径大于2cm的创面,需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胃癌患者应用卡培他滨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40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卡培他滨对患者进行治疗,口服,2次/d,剂量2500 mg/m2/d,连续服用d1~14,21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4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0例,占0.0%,部分缓解(PR)患者12例,占30.0%;稳定患者(SD)14例,占35.0%;进展患者(PD)14例,占35.0%;26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毒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11例、血白细胞减少12例,腹泻11例,恶心呕吐24例,口腔黏膜炎13例,患者程度均较轻,多为Ⅰ ~ Ⅱ度,进行对应处理后基本恢复;结论: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毒副反应小,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患者,48岁,因咳嗽低热10余天,伴胸闷3天于2004年7月7日入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伴低热,最高达37.8℃。3天前出现胸闷,在外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患者自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诊治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RDD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2例曾误诊为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结果4例RDD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8.75岁。镜下见病变组织细胞混合淋巴细胞、浆细胞成分呈结节状浸润,伴有纤维化或胶原化背景。组织细胞中可见典型的“伸入运动”,即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红细胞。免疫表型:组织细胞S-100、CD68、vimentin阳性,CD1a、BRAF V600E阴性,IgG4/IgG比值均<4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RD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及影像常误诊为脑膜瘤。因此要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5.
晚期卵巢癌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作为卵巢癌最重要的辅助治疗,卵巢癌标准一线化疗经历了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PAC)和顺铂+环磷酰胺(PC)、顺铂+紫杉醇(PT)和当前标准化疗方案卡铂+紫杉醇(CT)几个阶段,标准给药方式均为静脉化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生存率逐步改善.然而,卵巢癌多局限于盆、腹腔内种植生长,因此,腹腔内局部给药即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国产光敏剂竹红菌乙素(HB)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的荧光显微成像特点,并分析其细胞内荧光强度。方法:40μg/ml HB与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配备致冷CCD的倒置荧光显微镜采集细胞中的荧光显微数字图像,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光敏剂在细胞内的定位,捷达801形态学软件分析其荧光强度;不同浓度(10~80μg/ml)HB与细胞孵育后,行荧光强度分析,确定光敏剂最佳给药浓度。结果:HB呈红色荧光弥漫性分布于细胞浆内,细胞核区域很少荧光分布;细胞内荧光强度于用药4h后达到高峰,当光敏剂浓度增高到≥40μg/ml时,加大药物浓度细胞内荧光强度不随之增强。结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结合捷达801形态学分析软件可有效应用于低荧光效率的光敏剂HB细胞内定位与定量研究;HB主要分布细胞浆内,细胞对其吸收存在最大阈浓度。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应用光动力学治疗卵巢癌提供有用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kp2和p27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与基底样型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1452例乳腺癌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MaxVision快捷法检测ER、PR、HER2、CK5/6和EGFR,按照Nielsen标准进行分子分型.同时检测Skp2和p27.结果 在乳腺癌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裸表达型、腺腔A型、腺腔B型中,Skp2表达率为63.3%、51.9%、53.1%、21.3%和13.7%;p27表达率为35.2%、46.3%、41.4%、55.9%和63.0%.Skp2在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裸表达型的表达中显著高于腺腔A和B型(P<0.01);而p27在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裸表达型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腺腔A和B型(P<0.05).Skp2和p27的表达水平与ER表达相关(P<0.01).Skp2和p27的表达在基底样型乳腺癌中呈负相关(P<0.01).结论 Skp2的高表达及p27的失表达可能与ER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并且Skp2在基底样型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基底样型乳腺癌中二者基因相关性的研究为其发病机制的阐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完全腹膜外腹腔镜及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4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组(腹腔镜组,46例)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组(开放组,58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2组手术均得到较好疗效,2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完全腹膜外腹腔镜及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来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胰腺损伤的临床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该院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的30例外伤性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17例中,1例死亡,16例治愈,其中有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合并肠瘘1例,胰瘘2例,形成假性囊肿1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非手术组13例中,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而自动出院;1例形成假性囊肿,后自行吸收;其余1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临床上胰腺损伤表现隐匿,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及时处理尤为重要;手术方式要根据胰腺损伤程度及合并症决定,充分引流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手术的关键;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非主胰管损伤的轻度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1例颅内多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两次手术标本进行观察,通过复习文献分析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男性患者,48岁。因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卒中而行右侧额颞叶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表现不一:首次右侧额叶病灶表现为异型性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呈乳头状排列;再次手术标本为右侧颞叶,病灶表现为梭形细胞呈片巢状或束状排列,胞质丰富、淡染或透亮,胞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呈明显嗜酸性。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提示肿瘤转移,且肿瘤组织局部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蛋白、人黑色素细胞瘤抗原45、Melan-A和波形蛋白,部分表达上皮膜抗原,而细胞角蛋白、高分子角蛋白、低分子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蛋白等表达阴性。结论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需注意与转移癌、脑膜肿瘤、淋巴瘤及其他含黑色素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