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立止血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需手术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90例分为随机两组,立止血组45例于术前、术中、术后应用立止血,对照组45例使用常规止血药止血芳酸、止血敏和安络血。结果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血肿发生率立止血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立止血应用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效果良好,副作用少,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的催醒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67例。结果本组67例重型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采用积极催醒法之后,39例患者意识恢复,其中,昏迷时间在3个月内通过该法恢复意识的有33例。结论对于特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实行早期气管切开,辅助呼吸,输液扩容,稳定血压,避免早期低血压,低血氧与高碳酸血症,造成脑损害。综合催醒措施对长期昏迷患者有良好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病人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其在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抢救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危重病人(包括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大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昏迷等病人)气管切开的患者共80例,其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PDT)38例,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42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15 min)较OT组短(27 min)、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10%)亦低于OT组(21%)。结论:PDT是一种安全、简易、效价比优于OT的微创气管切开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脑脊液引流速度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应激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工组、Ⅱ组、Ⅲ组,各30例.Ⅰ组术中采用5 mL/h的脑脊液引流速度,Ⅱ组术中采用10 mL/h的脑脊液引流速度,Ⅲ组术中采用15 mL/h的脑脊液引流速度.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3d血清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热休克蛋白(HSPs)等指标.结果:治疗后1、3 d 10 mL/h组血清ET-1、sICAM-1、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期5 mL/h组和15 m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 d 10 mL/h组血清MMP-2、MMP-3、MMP-9水平明显低于同期5 mL/h组和15m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 d 10 mL/h组血清HSP-60、HSP-70、HSP-90水平明显低于同期5 mL/h组和15m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采用10 mL/h的脑脊液引流速度,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应激反应及血管功能,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外伤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8例,利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和纳洛酮注射液,并记录两组患者意识、呼吸、颅内压、心电图等治疗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加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和纳洛酮注射液的观察组中,意识障碍、呼吸异常、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颅内压明显下降31例,对照组仅19例,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良好35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6例,死亡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及纳洛酮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症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研究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 ,生化酶液化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 ,即CT定位 ,经皮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射流冲碎血肿 ,血肿腔内注放生化酶 (液化剂 )技术清除血肿。结果 :治疗 34例 ,存活出院 2 6例 ,恶化 5例 ,死亡 3例。结论 :该技术操作简便 ,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IGF-1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0例正常对照、60例HIE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IGF-1含量,其中HIE轻、中、重度各20例。结果:新生儿HIE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清IGF-1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但恢复期IGF-1含量相对于急性期有明显升高(P〈O.01)。急性期lHIE轻、中、重度各组间的IGF-1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O.01),病情越重,IGF-1含量越低。结论:HIE患儿血清IGF-1含量的降低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监控指标。并为临床引用IGF-1治疗HIE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