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8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保证婴幼儿能够安全注射疫苗。方法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及与家长的相互配合。结果安全注射保证了宝宝的安全,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结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药物阿苯达唑联合中药黄芪对肝吸虫感染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阿苯达唑治疗组和阿苯达唑联合黄芪治疗组,每组8只大鼠。对肝吸虫病大鼠感染及治疗前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血清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大鼠感染肝吸虫后RBC-C3bRR和RFER水平下降,RBC-ICR和RFIR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阿苯达唑及黄芪治疗后,肝吸虫病大鼠RBC-C3bRR和RFER水平升高,RBC-ICR和RFIR水平下降,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阿苯达唑单独治疗组比较,阿苯达唑联合黄芪治疗肝吸虫病的效果更显著。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在肝吸虫病大鼠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药物阿苯达唑和黄芪对肝吸虫病大鼠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药黄芪对红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双语教材,因“材”施教;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监督并考核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CIK的体外增殖及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 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的表面表型及细胞内IL-12的表达,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扩增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结果: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得到高纯度(>90%)的CD34~ 造血干细胞,经重组hGM-CSF,h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扩增得到大量DCs,加人hIL-3可以进一步增加DCs产量;FACS检测表明,扩增的DCs表达HLA-DR,CD40,CD54,CD80,CD86分子,细胞内有hIL-12的P35,P40亚基的表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生成的DCs相比,由CD34~ 干细胞扩增的DCs具有更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人CD34~ 干细胞体外经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s,从而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IL-2和IL-4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肝吸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华支睾吸虫病人和健康人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IL-2和IL-4的水平。结果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IL-2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显著降低,IL-4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肝吸虫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因子紊乱参与肝吸虫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诱导建立大鼠EAU模型,探讨Th17是否参与EAU发病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大鼠诱导EAU模型.观察EAU发作时间、EAU临床评分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AU组和对照组动物眼后部葡萄膜视网膜IL-17的表达.结果 EAU组动物的眼睛在免疫后不同时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发病率为100%),临床评分为(3.14±0.61),具有阳性体征者均有葡萄膜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建立成功.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EAU组IL-17表达阳性率为86%.结论 Th17在EAU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对IL-12、IL-7、IL-2协同诱导的PBMC培养上清中的TNF和IL-2进行了检测,同时观察了抗TNF-α、抗TNF-β和抗IL-2抗体对刺激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IL-12、IL-7、IL-2三种因子协同刺激PBMC可产生较高水平的TNF,而抗TNF-α单抗能显著抑制刺激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内源性TNF-α在介导该类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癌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和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是现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因为肺癌死亡的患者居世界多数国家癌症死亡之首,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尚不能有效控制其病情的进展且上述治疗常伴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总体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15%.由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CIK疗法对S180荷瘤小鼠的体内抗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本文选择了S180荷瘤鼠作为实验肿瘤动物模型来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首先建立了S180荷瘤鼠肿瘤模型,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昆明鼠各接种2×10~5个S180细胞,两天后通过尾静脉、局部注射两种途径给予10~7/次CIK细胞抗肿瘤治疗,设LAK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过2次/周共4次治疗,第5天后杀鼠取脾,计算抑率.结果可见,CIK静脉组及局部组的抑瘤率分别达57%和78%,与LAK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于治疗结束后解剖鼠肿瘤部位大体观察所见,CIK治疗组肿瘤块较光滑、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