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医药卫生   20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累及髋臼骨盆肿瘤切除后利用钽金属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方法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8年1~6月,共纳入7例接受骨盆肿瘤切除钽金属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手术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4.1±8.1)岁。病例类型包括软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肉瘤1例。结果 7例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5 (3~5) h;平均失血量为1200 (800~2200) ml。肿瘤部位及累及范围:根据Enneking骨盆外科分区,I+II区1例,单纯II区1例,II+III区3例,I+II+III区2例;肿瘤均获得完整切除并通过钽金属补块获得功能重建。术后均获得早期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8.4个月。功能评价采用MSTS-9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功能评分为19~26分,平均24分,其中优3例,良4例。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0 (60~92)分。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髋关节脱位,采用全麻下闭合复位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后6周愈合;1例伤口表浅感染,经清创二期愈合;随访过程中,无髋臼假体发生移位及松动。结论钽金属补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提供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多孔钽金属补块利于骨长入,理论上可提高假体的长期生存率。早期随访提示钽金属补块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髋臼骨缺损有效,是金属半骨盆及各类生物重建方式的有效补充,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骨盆置换术在骨盆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和功能性保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本科自2003 ~2007年16例半骨盆切除和重建手术治疗案例,评估骨盆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和假体置换术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6例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和计算机辅助定制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病理类型包括4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和2例纤维肉瘤,外科分期为ⅡB.术前评估包括:MRI、ECT全身骨扫描、肺部CT、肿瘤穿刺活检及动脉血管造影并根据病理结果部分行动脉灌注化疗,广泛切除骨盆肿瘤,安装定制人工半骨盆假体.术中平均出血2 600ml(1 200~8 500ml).5例有伤口并发症,脱位3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3 ~62个月),3例局部复发行局部切除放疗,4例死于原发肿瘤远处转移,MSTS功能评分平均72%.[结论]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合理的广泛切除是治愈肿瘤的关键,应用计算机辅助半骨盆假体置换能快速、有效重建骨骼缺损,原发肿瘤对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及肿瘤的性质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原因,伤口并发症及脱位是其主要并发症,患者心理满意度较高,患肢功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传统THA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6月,对38例(40髋)患者行后外侧小切口(6~10cm)THA,47例(48髋)患者行传统切口(11~15cm)THA。所有病例均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手术。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1.2个月(18~2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THA组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传统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小切口THA组和传统TH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60~100)min和69(70~17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250~520)ml和393(270~60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分别为9.2(6.8~10)cm和16.4(14~24)cm,术后12h引流量分别为211(120~300)ml和249(140~400)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6d和7.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0分、3.1分、2.3分和4.6分、3.7分、2.4分,术后1、3个月Har...  相似文献   
4.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理念的进步及新技术的发展,外科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也有大幅度降低.早在70年前,Cuthbertson教授就提出了外科患者创伤应激反应与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1],后续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很大程度与围手术期应激有关,有效地控制手术相关的应激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将光动力疗法(PDT)列入肿瘤治疗的五类基本方法(手术、放疗、化疗、PDT和生化免疫疗法),成为单列的一类肿瘤治疗方法.骨与软组织肿瘤多起源于间叶组织,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及易早期发生血运转移,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过渡到医生的重要阶段,在医学教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临床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从教员、学员、教学条件、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总结了可以影响骨科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利福平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 BMSC)成脂分化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BMSC并随机分为4组: 5μg/ml利福平+10-6mol/L地塞米松(A),PBS+10-6mol/L地塞米松(B),5μg/ml利福平(C)和PBS(D)。分别应用罗丹明123结合流式细胞仪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μg/ml利福平对BMSC的P糖蛋白活性和胞内地塞米松蓄积浓度影响。各组孵育14d后,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定量检测三酰甘油含量、碱性磷酸酶活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表达。结果 利福平减少BMSC胞内罗丹明123强度和胞内地塞米松蓄积量(P<0.01)。B组诱导BMSC成脂分化、PPARγ mRNA表达增加和三酰甘油含量升高。A组、C组和D组BMSC未发生成脂分化,PPARγ mRNA表达增加和三酰甘油含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BMSC碱性磷酸酶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最强(P<0.01),B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下降(P<0.01)。结论 利福平上调BMSC的P糖蛋白活性,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脂分化。  相似文献   
8.
Paiban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及热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是准确判定病灶内的加热温度及范围。目的:观察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和热场分布情况。设计、时间、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黄牛胫骨新鲜标本15例,MSIS-1500型射频仪为美国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方法:使用射频仪及单电极射频针对15例新鲜牛胫骨标本进行射频消融,设置中心温度95℃,持续15min,消融中测量电极旁20mm范围内骨皮质和骨髓内16个测温点的温度。主要观察指标:消融过程中各测温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及骨组织内部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在骨髓和骨皮质分别形成以电极为中心半径为10mm和5mm的50℃以上高温区;电极周围骨皮质成苍白色,界限不清;骨髓凝固区域沿电极呈纵椭圆形,垂直电极方向最大横经约17.2mm,沿电极方向的最大长径平均约23.6mm。结论:单电极骨组织射频消融范围较小,用于较大骨肿瘤的治疗需多点次消融;骨皮质有明显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模仿站立及坐位两种状态对骨盆髋臼加载后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力学分析,观察相关力学参数变化。方法:①湿髋臼标本模型来源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髋臼:对一具成年湿骨盆尸体标本行CT扫描成像得到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构建髋臼三维模型,并划分为121239个结点、112491个单元。同时将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部位锁定,模仿站立位对髋臼加载,力的方向按股骨颈力线方向,大小为400N(约80kg体质量一半)。分析加载后髋臼的三维力场分布。②骨盆模型:2004-08从自愿者中随机选取正常成年男性,然后行CT扫描。CT扫描范围从第3腰椎至坐骨结节,将扫描后图像用ANSYS5.6软件构建正常骨盆模型,并划分为356710个单元格。固定好正常骨盆模型的两侧坐骨结节,模仿坐位对骨盆加载,于腰椎上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500N,方向与Z轴相反,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获取应力分布图像。结果:①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模仿站立位加载后在耻骨支、坐骨支、方区部、骶髂关节部、髋臼后壁部有较高应力出现,单元结构所受到的平均等效应力为(11.578~23.437)MPa。②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仿坐位加载后在骶髂关节及坐骨结节部有较高应力出现,单元结构所受到的平均等效应力为(15.734~20.286)MPa。结论:实验结论提示,骨盆髋臼骨折的内固定应强调以满足术后早期卧床功能训练为目的的有效内固定,避免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共治疗42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骨样骨瘤的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13-46岁,平均23.6岁;病程15d-2年,平均5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15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13例,骨盆7例,肱骨干2例,尺骨鹰嘴1例,跟骨1例,L4椎体1例。在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术中CT扫描层厚为2-4mm,治疗温度90℃持续6min,用直径3.5-4mm穿刺针穿透骨皮质,将有效治疗直径1.5-2.0cm的射频电极准确插入瘤巢中心。随访18-24个月,平均19.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术后24h所有患者自主下地活动,术后3d-1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随访疼痛基本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例病理结果证实为骨样骨瘤,其余5例因取材失败,病理结果为阴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93%,末次随访无复发。术后复查MRT2加权像有不同程度信号降低。结论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射频消融电极针精确到达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