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引发了医疗领域的数字革命,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具有极大潜力。本研究围绕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三个基本场景,聚焦人工智能与传统中医药的交叉与融合,并着重介绍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决策支持、医学研究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虽然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但仍存在透明度不高、缺乏安全性评估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等问题需要谨慎解决,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水平与脑出血后90 d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12月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ICH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相关临床资料,在患者出血后90 d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其功能结局。构建单变量及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HbA1c测量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以每组患者HbA1c的M为替代值纳入模型,计算趋势检验P值。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ICH患者345例,其中预后良好214例,预后不良131例(严重残疾99例,死亡3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入院时HbA1c升高,ICH后90 d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趋势检验P<0.001(与HbA1c低水平组相比,中、高及极高水平组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分别为OR=2.33,95%CI:1.07~5.07;OR=2.52,95%CI:1.12~5.64;OR=6.80,95%CI:3.01~15.34)。限制性样条结果显示,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患者出血后90 d预后不良之间具有相关性(χ2=14.81,P<0.001),且为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118)。入院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随着HbA1c含量的降低,预后不良的风险呈线性降低趋势;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的风险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时HbA1c水平升高与出血后90 d时预后不良风险有联系,HbA1c升高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HT5"SS〗了解江西省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部分医疗机构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就医院感染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59家医院口腔门诊医护人员849名,均对医院感染控制较为重视;598名医生对“喷溅性操作时为患者防护”和“喷溅性操作时使用隔离衣”两项内容的知晓率分别为18.6%和14.3%;251名护士对上述两项知晓率分别为33.8%和34.7%。医护人员对牙科手机、洁牙机和调拌刀消毒行为的依从率低,其中调拌刀消毒的行为依从率最低,医、护人员分别为29.6%和29.5%。结论 纳入调查的江西省部分医院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均较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较强的感染控制意识,但对医院感染的部分控制措施执行率较低,尚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拟实施手术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29例,A组采用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B组采用胫骨远端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复位效果、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各项手术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是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患者的解剖复位率79. 31%、B组患者的解剖复位率51. 72%,A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6. 90%与B组患者的17. 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Pilon骨折较胫骨远端内侧入路具有更好的手术复位效果,有利于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两种入路的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发临床实践指南的实施性评价工具并进行验证评价,以促进对指南的全面评价进而提高指南的推广与实施。方法课题组成立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制订小组,通过前期调研、访谈及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两次专家共识会议,初步建立了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再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判断该工具不同领域和条目的合理性;最终对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验证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的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包括可及性、沟通性、可执行性、易识别性和应用性5个领域,共计7个条目。两次德尔菲咨询的S-CVI值分别为0.91和0.93。按照均数<3.5,变异系数>15%且I-CVI<0.78的评价标准,两次咨询后不进行条目的删减,仅对工具内容进行适当修改。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由临床相关专业医生和指南制订方法学专家共同担任评价者的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为评价指南实施性提供标准和方法。本指南实施性评价工具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均较好。我们将对这一工具的适用性进行下一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在男性中更常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既是膀胱肿瘤的重要诊断方法,也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单极电切,等离子双极电切具有手术效果好、并发症较少的优势,临床应用渐趋广泛.为规范常见病的诊疗,国家卫健委持续发布相关的临床路径,但临床路径的内容有限,对其进行释义可以更...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中医诊疗特点和中医临床指南特点,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为例构建中医/中西医临床指南知识图谱,进一步检验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中医/中西医指南领域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构建流程主要包括:根据概念层及数据层设计,从指南中抽取实体与关系、整理成实体库与三元组关系库进行知识导入、利用Neo4j进行知识存储,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TN)、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切开复位有限接触钢板(LC-DCP)内固定三种方式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96例(男性67例,女性29例;年龄19~72岁,平均39.8岁)。32例采用ETN,28例采用MIPPO,36例采用LC-DCP。致伤机制:道路交通伤4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26例,砸伤14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Johner-Wruhs评分。结果 MIPPO组虽然手术时间最长(114.14min),但失血量(65.00mL)较ETN组(121.56mL)和LC-DCP组(196.11mL)少;透视检查方面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DCP组7.27s,ETN组14.16s,MIPPO组22.96s)。在术后评估方面,ETN组及MIPPO组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Johner-Wruhs评分均优于LC-DCP组。LC-DC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TN和MIPPO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与LC-DCP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危险因素,并探索一种预测其风险的模型。 方法纳入随访时间≥6个月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且资料齐全的患者,并排除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或合并骨盆骨折或其他多关节损伤,或存在其他疾病可导致髋关节周围疼痛的患者,最后一共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3家医院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标准的病例47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选取可能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持续疼痛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研究。选取其中342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之后将模型应用于临床实际,对剩下的133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进行统计分析,对该风险预测模型的鉴别效度和预测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置换类型、术中出血量、下肢静脉血栓、术后C反应蛋白(CRP)≥10 mg/L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些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风险预测模型:y=eLogit(P)/[1+eLogit(P)],其中y为发生持续疼痛的概率,e为指数函数。用模型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显示模型总正确率为72.18%,并通过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鉴别效度,结果显示:AUC=0.863,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62.86%。 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75岁、BMI、糖尿病史、置换类型、术中出血量、下肢静脉血栓、术后CRP≥10 mg/L;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持续疼痛风险预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