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神经-内分泌研究仍较少,且结果多不一致。目的探讨国内抑郁障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释放功能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比较14例2个月内有过自杀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研究组)和15例不伴自杀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抑郁对照组)的HPA轴功能。以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DST)、一天中血浆皮质醇浓度的昼夜变化(在帕罗西汀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估)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24小时尿17-羟皮质醇和24小时尿游离皮质酮,评估HPA轴释放功能。同时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另外测定15名无抑郁障碍的健康体检者的白天皮质醇浓度。结果抑郁研究组与抑郁对照组之间24h尿皮质醇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皮质醇浓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血浆皮质醇的午夜分泌低谷均不明显,而治疗后的分泌低谷变得明显。抑郁研究组DS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7%对20%,χ2=4.24,p=0.039)。无论治疗前后,抑郁研究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HAMD量表总分及绝望感和自杀观念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抑郁对照组中这些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研究组早晨8点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抑郁对照组的这一浓度并不比健康对照组高。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先前关于抑郁症与HPA轴功能关系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尽管如此,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之间还是存在某些差异。这些差异提示可能存在特定的自杀相关的HPA轴功能紊乱。有必要在大样本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这些差异,以期能够在只报告有过自杀观念的人群中鉴别出实际有过自杀行为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与阿米替林对照,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自杀相关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伴自杀相关症状的抑郁症随机分组,研究组35例予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d治疗,对照组33例以阿米替林75~250mg/d治疗,均辅以心理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和调查自杀相关症状,4周末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想死(97.1%)、尝试自杀(91.4%)、自杀观念(88.6%)、自杀计划(80.0%)、绝望(71.4%)、自杀行为(54.3%)等症状检出率与对照组相近(分别为97.0%、97.0%、90.9%、87.9%、72.7%、54.5%,x2=0.00~0.94,P>0.05);两组检出率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1周末研究组绝望(37.1%)、自杀计划(45.7%)和自杀观念的检出率(48.6%)已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为63.6%、72.7% 、75.8%,x2=4.77、5.12、5.32,均P<0.05).4周末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4%)显著低于对照组(62.9%,x2=21.95,P<0.01).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自杀相关症状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郭赛玲  陈耿谊 《河北医学》2008,14(5):513-5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长期住院的关系。方法:将连续住院10年以上的长期住院患者定为研究组,短于10年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对照组低,TSH水平与病程和缺乏活动有关。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躁狂症不同疗法的疗效。方法 比较分析不同疗法在控制急性症状时间、住院时间 院疗效等疗效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躁狂症多采用碳酸锂合并抗精神病药、单纯抗精神病药、卡马西平合并抗精神病药,以及配合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除卡马西平合并抗精神病药组在控制急性症状时间上显著长于单纯抗精神病组外,其余各项指标在不同疗法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述不同疗法对躁狂症有良效,可依病人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叶酸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伴有HHcy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利培酮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安慰剂,研究组则采用叶酸干预,连续治疗及观察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HHcy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MoC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对照组MoC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及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Hcy及叶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叶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Hcy及叶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阳性、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阳性、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伴HHcy患者常规治疗同时辅助叶酸治疗,有助于降低Hcy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精神症状,提升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释放功能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抑郁障碍患者以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和昼夜分泌节律,同步测定24 h尿17-羟皮质醇、24 h尿游离皮质酮、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评估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释放功能,同时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应激相关障碍患者遭受精神创伤事件类型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对29例急性应激障碍(急性组)、2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组)和24例适应障碍(适应组)患者采用创伤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 h尿17-羟皮质醇、24 h尿游离皮质酮、8:00 AM血浆皮质醇、0:00 AM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3组生活事件量表总值及负性事件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遭受创伤事件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急性组以死亡威胁事件为主(48.3%),适应组以困境挫折事件为主(62.5%),创伤组以自然灾害类事件为主(50.0%).治疗前3组24 h尿游离皮质酮、8:00 AM血浆皮质醇、0:00 AM血浆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遭受不同类型创伤事件患者治疗前24 h尿游离皮质酮、8:00 AM血浆皮质醇、0:00 AM血浆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以遭受死亡威胁事件患者较高;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但24 h尿游离皮质酮和8:00 AM血浆皮质醇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结论:不同亚型应激相关障碍患者遭受精神刨伤事件各有特点,不同类型创伤事件对HPA轴功能有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1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PK-MB)等3项心肌酶检测和心电图检查,每周1次,连续4周,统计AST、LDH、CPK异常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并应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心肌酶和心电图的危险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前4周心肌酶谱总异常率为50.6%,其中,AST异常率为34.8%,LDH异常率为37.2%,CPK-MB异常率为38.4%。前4周心电图总异常率为37.8%。较大剂量氯氮平、长时间联合用药、严重阳性症状、高血压和锥体外系反应是心肌酶谱异常和心电图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并定期监测心肌酶和心电图,控制危险因素,对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14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B组口服氯氮平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治疗初期A组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束支阻滞发生率,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率及指标异常患者检测值均显著低于B组( P<0.05或0.01);治疗第8周末两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的影响显著小于氯氮平,定期检查心电图及心肌酶状况对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方法:对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PTSD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于入院时和治疗4周末评定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然后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前后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PTSD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为: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创伤体验、情境回避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多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抗抑郁药和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佳,显好率分别达90.9%和83.3%。治疗前的SSRS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4周末(P〈0.05或P〈0.01)。结论:PTSD患者具有接触创伤性事件、重现创伤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四个特点,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