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维善  江让 《浙江医学》1995,17(5):261-263
应用胫骨结节前移,外侧支持带松解和髌骨髓内减压联合术式治疗髌骨软化症20例,并对临床症状和体征、Q角值,髌股关节适合性和髌骨髓内压进行前瞻性观察,平均随访5年,手术满意率达82.3%,同时对联合术式的生物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椎动脉损伤在闭合性颈椎创伤中的发病率及其与颈椎损伤机制、类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观察椎动脉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于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间 ,利用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连续观察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结合颈椎X线、MRI、CT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 结果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中 ,12例 (2 6 % )伴椎动脉损伤。其中 7例为双侧损伤 (4例一侧未显影、一侧狭窄 ,3例双侧狭窄 ) ,5例为单侧损伤 (均为一侧狭窄 ) ;10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2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偏盲等症状。椎动脉损伤与屈曲型损伤及颈椎严重不稳定相关 (P <0 .0 5 ) ,与小关节绞锁、横突孔骨折及脊髓完全性损伤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闭合性颈椎创伤的较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颈椎创伤中的颈椎严重不稳定、屈曲型损伤、伴有脊髓完全性损伤、小关节绞锁和 (或 )横突孔骨折应高度怀疑椎动脉损伤。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损伤有较高的警惕性 ,常规进行颈部动脉MRA检查是最有效的早期正确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助MRI影像,研究胸腰椎骨折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先后顺序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2年9月132例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片、CT和MRI抑脂序列检查资料.按骨折形态行AO骨折分型,棘间韧带(ISL)、棘上韧带(SSL)、黄韧带(FL)和小关节囊(FC)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整、血肿和撕裂,ISL又分为血肿比例>50%和≤50%.最后分析AO形态学损伤的进行性等级与MRI信号之间的关系. 结果 AO A1/A2表现为单纯FC牵张损伤,A3出现ISL撕裂,范围较小,FL和SSL基本完整;AO B1表现为除FC损伤外,还有ISL血肿撕裂,SSL/FL损伤发生率较低,β2表现为SSL/FL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AO C表现为小关节脱位伴骨折,ISL、SSL、FL均会撕裂.AO骨折程度与MRI显示PLC损伤高度相关(P<0.01). 结论 MRI能很好显示PLC各单元的损伤情况及其损伤顺序.AO形态学分型与MRI紧密关联,随着创伤力量的增加,PLC各成分出现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0名脊柱形态正常的志愿者与110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根据SRS测量标准,将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45例、Ⅱ型48例、Ⅲ型17例.比较志愿者与各型退变侧凸组间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及骨盆参数,分析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骨盆投射角,Ⅲ型退行性侧凸组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高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与Ⅲ型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小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志愿者组、Ⅰ型退行性侧凸组中未发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Ⅱ型与Ⅲ型退行性侧凸组脊柱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9.4%.志愿者组与Ⅰ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骨盆参数间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相关性;Ⅱ、Ⅲ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小,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也减小甚至消失,而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存在;各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均与矢状位垂直轴相关,其中后两者的相关性更大.结论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阶梯样改变,Ⅱ、Ⅲ型退行性侧凸患者的骨盆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单一后路手术、融合范围5个椎体或以上、随访时间至少2年。其中男49例,女83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5岁。手术节段5~14个椎体,平均7.9±1.8个椎体。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2年。60例上位固定椎选择于T10或以上,72例选择于T10以下;69例下位固定椎选择于L5,63例选择于骶骨或髂骨;采用三柱截骨37例。统计翻修率,并分析不同翻修原因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中共15例17个并发症行翻修手术,翻修率11.4%。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59±17岁。翻修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占29.4%(5/17),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占23.5%(4/17),冠状位及矢状位失平衡各占11.8%(2/17),远端交界区并发症占11.8%(2/17),椎弓根螺钉误置、急性期深部创口感染各5.9%(1/17)。性别、年龄与翻修率无显著相关(χ~2=0.104,P=0.747,χ~2=0.151,P=0.698);上位固定椎选择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无显著相关(χ~2=0.063,P=0.802);下位固定椎选择于骶骨或髂骨组的近端交界区并发症翻修率较L5组显著增加(χ~2=2.033,P=0.041);三柱截骨组棒断裂、冠状位失平衡较未行三柱截骨组显著增加(χ~2=5.214,P=0.022)。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以及脊柱失平衡;三柱截骨会增加棒断裂及冠状位失平衡;融合至骶骨或髂骨会增加近端交界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无骨折脱位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陈维善  吴琼华 《浙江医学》2007,29(7):694-696
急性中央性颈髓损伤综合征是较常见的脊髓不全损伤类型之一,随着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出现,其处理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但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1-2]。我院于2006年1~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无骨折脱位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1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5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58.1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3.4个月.通过CT及MR检查观察骨化累及节段、分布特点、骨化巢形态、椎管狭窄程度以及脊髓压迫程度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整块或分解切除加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5±2.47)分(0~1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7.53±3.20)分(0~11分).术后恢复率为-116.7%~100%;56例中优25例,良20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80.4%.CT扫描显示根据骨化巢形态胸椎黄韧带骨化分为外侧型6例,弥漫型17例,厚结节型33例.6例外侧型患者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手术优良率为83.3%(5/6);弥漫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11例、椎板分解切除法6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1.8%(9/11)、83.3%(5/6);厚结节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4例、椎板分解切除法29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50%(2/4)、82.8%(24/29),并各有2例术后疗效差.结论 全椎板整块切除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治疗外侧型、弥漫型胸椎黄韧带骨化,而全椎板分解切除法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厚结节型胸椎黄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