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UCA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64例神经胶质瘤组织(WHO Ⅰ~Ⅱ级22例,Ⅲ~Ⅳ级42例)及10例对照正常脑组织中UCA1 mRNA 的表达,分析其与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胶质瘤组织中UCA1 mRNA 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正常脑组织(P<0.001);UCA1 的表达与患者的WHO分级明显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KPS评分等无关(P>0.05)。结论:lncRNA UCA1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胶质瘤预后判断的一个独立因子及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电极高密度标测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在右室流出道(RVOT)来源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来本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RVOT来源PVC/VT患者。按照标测方式分为多电极高密度标测(HDM)组,和逐点标测(PBP)组。每例患者均使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对临床PVC或VT进行标测。HDM组使用20极多电极标测导管Livewire DuoDeca进行高密度激动顺序标测,PBP组使用4极消融导管进行逐点激动顺序标测。两组均在寻找到起源点后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手术即刻成功率和术中参数。结果共入选266例,HDM组161例,PBP组105例。两组手术成功率无差异[97.7%(260/266)vs 98.8%(159/161),P=0.168]。总体手术时间、标测时间HDM组显著低于PBP组[(29.2±4.4)min vs(61.6±17.8)min,(6.3±2.2)min vs(20.3±5.4)min,P0.000 1]。采集激动标测点数目HDM组显著多于PBP组[(465±113)个vs(46±18)个,P0.000 1]。X线曝光时间HDM组显著低于PBP组[(6.6±1.9)min vs(11.7±4.2)min,P=0.000 3]。X线曝光剂量HDM组显著低于PBP组[(6.4±2.4)mGy vs(8.7±1.6)mGy,P=0.004]。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起始时程两组无差异。结论使用多电极高密度激动顺序标测指导RVOT起源的PVC/VT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且手术即刻成功率不劣于常规逐点标测。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其转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及检测方法的掌握对于合理开展缩小手术至关重要。运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淋巴结站的转移特点、规律,而且可以发现微转移,从而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而选择合理术式,避免标准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和扩大的手术方式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内外减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1例中残,24例良好,良好率80%;对照组30例,4例死亡,3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 3例中残,18例良好,良好率60%。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优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少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其转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及检测方法的掌握对于合理开展缩小手术至关重要.运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淋巴结站的转移特点、规律,而且可以发现微转移,从而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而选择合理术式,避免标准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和扩大的手术方式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开颅手术重型颅脑损伤96例患者(3≤GCS≤8)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2例,常温治疗组44例,比较两组的颅内压、GCS、病死率。结果:(1)颅内压:亚低温组术后24、48、72小时均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GCS评分:亚低温组第7、14、2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病死率: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死亡4例(7.69%),常温组6例(1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尽早予以亚低温治疗,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成形术是否增加术后感染率,评估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及钛网颅骨成形术的患者84例,根据2项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90 d)42例和晚期组(>90 d)4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颅骨成形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骨成形术前多次手术、肺部感染是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部感染、颅成形术前多次手术是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佳磊  赵伟  徐伟  陈杨 《吉林医学》2014,(34):7557-7560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对FBP1和p27两种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建立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利用RT-PCR、Western-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术后12 h、1 d、3 d、5 d、7 d、14、28 d FBP1和p27表达水平改变情况。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FBP1和p27在损伤区域大脑皮质中的表达量下降,3 d后达到最低水平,以后逐渐上调,28 d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脑组织中,FBP1和p27的表达受到明显的抑制,两者表达量的改变呈现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具有手术指征且未脑疝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组(微创组)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开颅组)各36例;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长37.5±4.8分钟、住院时长15.2±3.5天、Barthel 指数评分70.8±4.8分、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0;开颅组手术时长161.6±9.7分钟、住院时长40.6±6.7天、Barthel 指数评分58.1±4.6分、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8.3%。软通道引流组比开颅血肿清除组的血肿残余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通道引流组颅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开颅术组;术后3月随访,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组的巴氏(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软通道穿刺血肿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患者,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副损伤、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因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 术后植入物(钛网和聚醚醚酮)外露的治疗策略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0例)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颅脑创伤中心(15例)收治的25例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植入物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外露创面是否存在感染、外露时长、大小、形态, 个体化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及是否去除修补材料。若存在皮下感染, 则清除感染病灶并去除修补材料。以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作为疗效指标。患者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门诊复诊, 随访伤口愈合、外观修复、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 23例为钛网外露, 2例为聚醚醚酮外露;13例(52.0%)患者植入物外露同时伴有伤口感染。2例局部感染的钛网修补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最终痊愈, 另外2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患者中, 10例患者通过旋转皮瓣保留了修补材料, 13例去除了材料。25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 去除材料的患者中有11例再次进行了修补;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 生活质量无影响。结论颅脑外伤患者颅骨修补术后植入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