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8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经颅眶尖减压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眶尖综合征即Rollel’S综合征是指由于某种病变侵犯了眶尖,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眶尖组织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的总和。颅脑外伤后颅底骨折可导致眶尖综合征的发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外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61例,手术行经颅眶尖减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病理机制及诊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15例经手术治疗的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鼻漏的病理机制及其与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组共1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颅底骨折13例,自发性1例和垂体瘤术后1例。重点分析术前CTMRI扫描,术中所见,以及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术中见14例患者神经组织疝入鼻窦,垂体瘤术后鼻漏为鞍上池下疝,其中后7例的CT扫描显示骨缺损,MRI显示神经组织下疝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15例术后14例治愈,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或鞍上池经颅底缺损疝入鼻窦为外伤后或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病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由于上述组织的疝入,导致粘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冠状CT扫描和MRI可确定瘘口部位,如果冠状CT有骨缺损,MRI检查相应部位有脑组织下疝,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平均12397.2mg/10d)病毒唑治疗6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的结果表明:有4例从发热(或发热低血压期)越过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副作用轻微,无死亡病例。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进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中,从217例早期EHF患者的血、尿液标本中分离到169株EHF病毒(EHFV),这些病毒与来源于动物体内的EHFV有抗原性差异,且对乳鼠的致病性亦不同。本文对这些病毒中的两株进行了理化特性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一类的疾病已被证实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别是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流行甚广,病情严重。对于其发病机理,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异常的免疫反应为其致病机制之一。但是,在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病情的直接关系问题上,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一种新的ELISA-IgM检测方法对60例新  相似文献   
6.
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多因素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介绍如何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同水平和混合水平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方法,即独立设计;总结和讨论了独立设计的特点。方法以同水平或混合水平多因素析因设计矩阵为母体,不增加任何限定条件,仅考察各实验点对其余实验点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规则归纳”等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先将全部实验点快速分类,然后,再进行聚类,可将此矩阵分解成一系列彼此互不重叠的独立设计矩阵。结果不仅发现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多因素实验设计是可行的,而且,发现了除正交设计、均匀设计以外的一些可用于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特殊设计。结论独立设计是一类涵盖面很宽的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它不仅集“析因设计、分式析因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于一身,还包含有突出“中间水平”或“极端水平”的特殊设计。与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相比较,独立设计的适用面更宽、灵活性更大,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4例病理确诊II~III 期的直肠腺癌患者,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外放1cm 予放疗,剂量55Gy,每次2.2Gy,盆腔放疗剂量为45Gy,每次1.8Gy。卡培他滨化疗按每日500、750、1 000、1 250、1 650、1 800 及2 000 mg/m2 共7 个剂量梯度(每个梯度3 例)爬坡进行,于放疗d1-14 及d22-35口服。观察患者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放化疗后6~8 周内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结果 在卡培他滨第1 至第4 剂量梯度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出现。在第5 剂量梯度组中1 例出现3 级腹泻,新入组3例患者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生。在第6剂量梯度,2 例患者分别出现3级腹泻和3级放射性皮炎,故第5梯度卡培他滨剂量[1 650mg/(m2·d)]被推荐为进一步研究使用剂量。24 例患者手术均达R0切除,5 例(20.8%)到达病理完全缓解。术后出现会阴部感染及肠梗阻各1 例,术后30d无死亡病例。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推荐新辅助治疗中卡培他滨剂量为1 650mg/(m2·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22 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50例肛周脓肿患者(肛周 脓肿组)和50例无感染的混合痔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中留取病变组织标本。术后观察患者转归,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2 表达、RT-PCR 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 的表达,观察IL-22 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IL-22在肛周脓肿组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肛周脓肿组根据不同转归分为治愈组、脓肿复发组、肛痿组,3 组患者IL-22 表达阳性率比较,治愈组显著降低,而肛瘘组最高(P<0.01)。肛周脓肿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肛周脓肿组中随着疾病的进展,肛瘘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愈组(P<0.01)。肛周脓肿组中IL-22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均P >0.05),而与脓肿直径(P<0.01)、创面愈合时间(P<0.05) 及进展为肛瘘有关(P<0.05)。结论 IL-22在肛周脓肿局部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增强,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眼眶转移癌临床表现、原发癌肿部位、治疗转归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肿瘤达眶尖或累及邻近颅内结构,需行开颅术式进行治疗的18例眼眶转移癌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效果.结果 18例眼眶转移癌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原发癌来自肝癌者4例,肺癌者3例,乳腺癌者2例,肾癌者2例,胃癌者2例,结肠癌、鼻咽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疼痛、眼动障碍等.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眼球突出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结论 眼眶转移癌发病率低,难以早期诊断;临床中需注意仔细查找原发病灶,并在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与其他眼眶肿瘤进行鉴别,便于准确诊断及选择积极合理治疗方式;该病总体预后差,手术目的为明确诊断、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左室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是一种较为肯定的无创性心功能检查方法,但需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描记心电图、心音图和颈动脉搏动图,基层单位难以开展。我们改用驻极体式颈动脉探头,用普通心电图机即可测定,有一定实用价值,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