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露  陶芳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110-1112
<正>早产是婴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孕期应激可以导致早产,探讨孕期应激与早产的相关机制,可从源头上预防早产,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该文对孕期应激与早产的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贫血与子代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8月-2014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市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的1 376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妊娠期贫血调查表》,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孕妇孕早期贫血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文化程度的孕妇发生孕早期贫血状况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贫血组孕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是非贫血组的5.514倍(95%CI:2.134~14.26)。结论孕妇孕早期贫血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管理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急诊科出院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结果: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45.1%降至干预后的13.4%(P<0.05);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31.5降至干预后的4.8(P<0.05);中位人均碳青霉烯类药物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10 d降至干预后的7d(P<0.05)。越处方权限使用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6.0%降至干预后的11.4%(P<0.05),无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指征的比例由干预前的52.7%降至干预后的5.7%(P<0.05)。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26.7%提高至干预后的88.6%(P<0.05)。干预前后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用药干预,促进了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安徽省8地市小于胎龄儿(SGA)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安徽省8地市妇幼保健部门首次保健服务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填写《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收集母亲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孕前6个月及孕早期环境暴露因素,同时于孕晚期收集孕期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单胎活产儿出生信息,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环境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SGA发生率为3.4%(357/10 407),将SGA按重量指数分型,匀称型SGA占55.2%(197/357),非匀称型SGA占43.4%(155/357);将SGA按身长/头围分型,为匀称型SGA占73.7%(263/357),非匀称型SGA占4.2%(15/3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妇为城市户口、孕早期发生妊娠呕吐但未做医疗处理、孕期头3个月服用微量元素坚持1个月以上是SGA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1(95%CI:0.57~0.89)、0.79(95%CI:0.63~0.99)、0.30(95%CI:0.11~0.81);胎儿性别为女、孕前BMI<18.5、发生妊娠呕吐并去医院就诊为SGA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3(95%CI:1.47~2.29)、1.46(95%CI:1.16~1.85)、1.72(95%CI:1.12~2.65)。结论:孕妇孕前BMI较低及妊娠呕吐等会影响SGA的发生,加强孕前和孕期保健,应重视妊娠呕吐的发生,发生时应及时就诊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尿白蛋白正常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尿PCX(UPCX)、Nephrin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关系。方法 2013年3至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2型糖尿病病例134例。分为正常25OHD(25OHD≥20μg/L)组及低25OHD(25OHD<20μg/L)组,测定年龄、性别、BMI、血压、PTH、TSH、25OHD、生化指标、UPCX、尿MCP-1(UMCP-1)、尿Nephrin(UNephrin)、尿UAlb和尿肌酐。结果 UPCX/UCR、UMCP-1/UCR和UNephrin水平在低25OHD组[(63.12±36.13)μg/g,(93.51±60.61)ng/g,(80.30±28.12)μg/g]较正常25OHD组[(42.41±20.63)μg/g,(51.23±32.78)ng/g,(39.66±30.3)μg/g]显著升高(P<0.05);UPCX/UCR、UMCP-1/UCR和UNephrin/UCR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635、-0.683、-0.662,P<0.05)。25OHD是UPCX/UCR、UMCP-1/UCR和UNephrin的阴性预测因子(β=-0.832,95%CI-0.932-0.628,P=0.000;β=-0.808,95%CI-0.901-0.628,P=0.000;β=-0.808,95%CI-0.901-0.613,P=0.000;β=-0.812,95%CI-0.928-0.613,P=0.000;β=-0.812,95%CI-0.928-0.701,P=0.000)。结论血清25OHD与讨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尿白蛋白正常患者UPCX、Nephrin及MCP-1显著相关,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阴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平滑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方法选用48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4)和平滑肌细胞移植组(n=24),经左冠状动脉远端结扎后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立即对梗死区边缘行室壁注射含有1×106个平滑肌细胞或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0.5ml。在移植后1周,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杂交观察大鼠心肌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变化。结果植入的平滑肌细胞能够存活;平滑肌细胞移植组大鼠缺血区TIMP-3mRNA(1.06±0.22vs.0.81±0.19,t=-2.358,P=0.033)及其蛋白含量(3.33±0.53vs.1.63±0.47,t=-6.802,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平滑肌细胞移植组大鼠缺血区MMP-2、MMP-9mRNA(0.49±0.12vs.1.16±0.18,t=8.453,P0.001;0.45±0.12vs.0.80±0.11,t=5.884,P0.001)及其蛋白含量(3.98±1.08vs.6.05±0.91,t=4.139,P=0.001;0.39±0.14vs.0.57±0.17,t=2.409,P=0.03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移植的平滑肌细胞可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存活,并且增加梗死后心肌中TIMP-3mRNA和蛋白的含量,降低MMP-2、MMP-9mRNA和蛋白含量,抑制心肌不良重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0例SPT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显示: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皮下结节,其中8例出现持续高热、消瘦、肝功能严重受损、累及骨髓,病程进展迅速;在病理方面皮下脂肪组织内有原发的小、中或大的多形性T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外观;周围区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活跃,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并见多核巨细胞和肉芽肿样反应;瘤细胞浸润在脂肪小叶内,脂肪小叶间隔无累及;肿瘤表达细胞毒T细胞的免疫表型;10例均用CHO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60%,3年生存率为1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本病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侵袭性淋巴瘤,且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伴嗜血细胞综合症者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对体内血管内皮损伤判定指标的研究中,发现循环中存在一定的内皮细胞;而它的数量能作为一种敏感、特异的判定标准。这些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CD146膜糖蛋白,在正常人血中数量极少,而在炎症、免疫应答、感染、肿瘤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数量可明显增加。循环内皮细胞能通过Hladovec法、密度梯度法和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而目前主要是通过免疫荧光筛选的方法进行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可以表明血管损伤的程度或和其相关;而且基本只受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因此,循环内皮细胞能作为一些疾病的标示物。循环内皮细胞来自骨髓来源的循环内皮前体细胞,其黏附和凋亡机制目前所知甚少。综上所述,循环内皮细胞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