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17篇
  免费   708篇
  国内免费   420篇
医药卫生   1464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76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662篇
  2011年   766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720篇
  2007年   687篇
  2006年   739篇
  2005年   726篇
  2004年   564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508篇
  2001年   541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8篇
  195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作者通过临床总结发现,调神健脾针灸法治疗该病疗效独特。该疗法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重视"神"的主导地位,主张形神同治,重在调神,同时兼顾养护脾胃。该文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中西医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中医形神一体观、治病求本、健脾扶正以养生防病等方面分析了调神健脾针灸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理。临床表明,此疗法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腰痛康复,改善体质,协助提高腰椎的核心稳定性,减少腰痛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探讨其诊治措施。 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行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2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热原因及相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TBI开颅术后23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其中吸收热3例,中枢性发热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无菌性脑膜炎7例,皮下积液2例,假性囊肿1例,脑脊液漏3例,药物源性发热2例,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肝癌组织进行体外的三维(three-dimension,3D)组织块培养,通过添加PD98059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优化培养条件,建立一种高活性的肝癌组织体外培养模型。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的肝癌组织标本,经清洗、冻存、复苏等处理后分为对照组、PD组、CT组、PD+CT组,同时进行体外的二维(two-dimension,2D)和三维培养。各组组织采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检测BCL-2、BID、Caspase 3、Cyclin D1、CDK2、ELK-1、C-FOS、C-MYC、C-JUN等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筛选并确定最优的体外培养方法。结果:3D培养组的组织细胞凋亡均少于2D培养组;PD98059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激活MEK/ERK下游基因,从而减少体外培养的组织细胞凋亡,增强其抗凋亡能力;霍乱毒素通过上调Cyclin D1、CDK2的基因表达,促进其增殖。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肝癌组织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它可以作为进一步的药物试验和人源性异种移植(PDX)模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生发酊对小鼠雄激素性脱发的影响。方法利用丙酸睾酮注射KM小鼠建立雄激素性脱毛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米诺地尔擦剂组及补气活血生发酊低、中、高剂量组,每日涂抹相应药物1次,连续30 d。肉眼及毛发镜观察小鼠毛发脱落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病理组织及毛囊相关指标,测定小鼠血清睾酮、雌二醇以及HGF水平,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GF蛋白表达。结果补气活血生发酊可使雄激素性脱毛模型小鼠毛发脱落减少,降低血清睾酮水平(P<0.01),升高E2、HGF水平(P<0.05)。结论补气活血生发酊具有一定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其育发机制可能与调节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9.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密切关联,且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方法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一定途径。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3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从中寻找出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进一步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用Kaplan-Meier法分析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380例患者中,241例(63.42%)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Lauren’s分型、肿瘤直径以及肿瘤标志物CA125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OR=4.175,P=0.041)和肿瘤浸润深度(OR=16.444,P<0.000 1)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与BMI值呈明显正相关(r=1.95,P=0.007)。BMI(以24 kg/m^2为临界值)与肿瘤浸润深度分级(以T4期为标准)预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均为63.16%,特异度分别为76.84%、53.68%;两者联合应用特异度增高至88.36%,ROC曲线下面积达75.7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BMI值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BMI值患者(51.09% vs.53.13%,P<0.05)。结论:BMI与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BMI值越高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情况分析,对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