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内脏型肥胖评分对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手术质量及手术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19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内脏脂肪面积(VFA)≥100 cm2、内脏脂肪体表比≥85 cm2/m2以及系膜脂肪比(MFR)≥0.44作为临界指标将患者进行分类,评价不同评分对直肠癌手术质量的影响.结果 以通用的Quirke直肠系膜完整度评价标准评价时,系膜完整率达97.8%.以BMI进行分类,两组间在术中术后以及系膜完整度等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VFA进行分类,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淋巴结检出率、系膜完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内脏脂肪体表比(VFA/BSA)进行分类,两组间在切口长度及系膜完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FR比≥0.44为临界值进行分类时,两组间在系膜完整度、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仅VFA水平是反映直肠系膜完整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即使对于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能达到满意的系膜完整切除,BMI并不能反映肥胖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质量及手术难度的影响.采用更严格系膜完整度评价标准时,VFA作为评价内脏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较VFA/BSA、MFR及BMI能更敏感地反映肥胖对直肠癌术后系膜完整度以及手术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阑尾管状类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管状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2例阑尾管状类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阑尾管状类癌均为女性,分别为16岁和23岁,临床表现均为右下腹痛,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肿瘤均位于阑尾尖部,直径分别为2 mm和3 mm,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连续的管状和短索状结构.免疫表型:CD56、NSE及CgA均呈局灶性阳性,Syn及CK20均为阴性,1例CK7为局灶性阳性,CEA均为弥漫性阳性.随访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阑尾管状类癌极为罕见,体积很小,上皮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均有表达,局部切除即可治愈,须与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15例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表现特征,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肾脏NHL,的临床病理资料,多种标记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ER原位杂交检测和电镜检查.结果 15例NHL,中,原发性肾脏NHL占6.7%(1/15),继发性肾脏NHL占93.3%(14/15).原发性肾脏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4例继发性肾脏NHL,中,64.3%(9/14)为DLBCL,14.3%(2/14)为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4.3%(2/14)为B细胞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7.1%(1/14)为Burkitt淋巴瘤.66.7%(10/15)有随访.随访时间0.5~26月.3例死亡.结论 肾脏NHL的确诊依赖于病理活检;组织学类型以DLBCL多见;淋巴瘤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压迫梗阻性改变.肾脏淋巴瘤的患者要注意追踪原发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中MUC1,MUC2,MUC5AC及TFF1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PMN手术切除标本9例中MUC1,MUC2,MUC5AC及TFF1的表达,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性质IPMN之间黏液蛋白及TFF1表达的差异.结果:MUC1表达率为44.4%,MUC2为66.7%,MUC5AC和TFF1为100%.胃型IPMN黏液蛋白表达模式主要为MUC1-,MUC2-,MUC5AC .肠型IPMN为MUC1-,MUC2 ,MUC5AC .嗜酸性细胞型IPMN为MUC1 ,MUC2 ,MUC5AC .IPMN相关管状癌MUC1阳性,胶质癌MUC2阳性.MUC5AC和TFF1共同表达,在浸润癌中表达下降.胃型IPMN常与其他类型IPMN同时出现并且不同上皮之间出现移行过渡,提示胃型可能是其他类型IPMN的前期病变.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IPMN具有不同的黏液蛋白表达模式.MUC1表达提示侵袭性生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肝脏EHE的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1 9例肝脏EHE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25~69岁,平均39.11岁。2 5例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4例无任何症状。3巨检见肿瘤表现为直径0.5~9.0 cm的多发结节。4镜下见肿瘤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或印戒样细胞构成,常形成胞质内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肿瘤间质由黏液玻璃样变的纤维硬化区构成,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并在脉管内形成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见肿瘤细胞FⅧ、CD34、CD31等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肝脏EHE较少见,影像学和临床易误诊,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CD105、CD34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判断HCC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获得随访资料的112例HCC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其中伴有癌旁组织为100例)HCC肝移植患者肿瘤组织中微血管CD105、CD34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CD34主要表达于HCC的肿瘤区域,显示瘤内成熟肿瘤血管,而CD105主要表达于紧邻肿瘤的癌旁区域,能够显示癌旁活性新生血管;pTNM分期、肿瘤直径及甲胎蛋白(AFP)值仅在单因素分析中对预测肝移植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MVD-CD105和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对预测肝移植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癌旁MVD-CD105与门静脉癌栓(rs=0.257,P=0.010)、pTNM分期(rs=0.350,P=0.000)、AFP(rs=0.208,P=0.038)具有相关性.结论 抗CD105抗体可作为标记肝癌内活性新生血管的理想标记物,MVD-CD105在H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HCC肝移植术后预测复发的一项独立指标,有前景成为辅助HCC肝移植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性内镜黏膜下切除(ESD)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1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进行病变的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型、病变大小测量、浸润深度判定,评判浅表型浸润癌的浸润性生长方式、有无出芽、有无脉管侵犯,评判切缘状态等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60.4岁,中位年龄62岁。肉眼分型以混合型(78例,60.0%)居多,其次为浅表平坦型(Type 0-Ⅱ)(49例, 37.7%)。病变最长径平均16.5 mm,中位病变最长径为13.8 mm。组织学改变:不确定异型增生3例(2.3%)、低级别上皮内肿瘤25例(19.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56例(43.1%)、浸润性癌46例(35.4%)。肉眼分型与组织学亚型不相关。浸润性癌均为鳞状细胞癌,黏膜内浸润癌和黏膜下浸润癌分别为40例(87.0%)和6例(13.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为sm1和sm2者分别为2例(4.3%)和4例(8.7%)。46例浸润性癌的浸润生长方式(INF)分别为INFa(膨胀型)23例(50.0%)、INFb(中间型)17例(37.0%)和INFc(浸润型)6例(13.0%)。3例(6.5%)可见肿瘤出芽;2例(4.3%)见脉管侵犯。切缘阳性30例(23.1%),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1/25)、8.9%(5/56)和52.1%(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种浸润癌生长方式的切缘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208)。15例(11.5%)复发,10例呈低级别上皮内肿瘤,5例呈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复发率分别为8.0%(2/25)、8.9%(5/56)和17.4%(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比较,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0%(3/30) vs. 12.0%(12/100), P=0.590〕。结论 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中以混合型肉眼亚型居多,病理组织学改变以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为主。ESD完整切除率较高,浸润性癌较上皮内肿瘤易复发且更易出现切缘阳性,但切缘阳性者无易于复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MRI和MRS表现,探讨MRI对该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活检确诊的MELAS综合征患者,24例均行常规MRI(包括T1WI平扫与增强扫描,T2WI,T2FLAIR),14例行MRA,3例行DwI,3例行MRS。综合分析所有病例的多模态MRI特征。结果:24例(79个病灶)均出现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片状长T1长T2信号,以枕叶(29个)、颞叶(25个)和项叶(16个)受累为主,可双侧出现;14例MRA示病变区与动脉供血区域不吻合,4例可见血管增生;10例随访患者中7例发现病灶具有游走性;3例行DWI患者均可见扩散受限所致异常信号;TzFLAIR可同时显示新、旧病灶(呈不同程度高信号),且所显示慢性期病灶的数目与DwI相同(2例)或更多(1例)。3例MRs均可见乳酸(Lac)峰增高,且不局限于MRI所显示的病灶内,1例较陈旧病灶可见氮一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结论:MELAS综合征具有较特异的MRI表现;MRS提示病灶内和病灶外Lac峰增高,结合高乳酸血症,对该病早期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3例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复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10~40岁,平均年龄26.7岁。肿块大小分别为2.5 cm×2.5 cm×2.8 cm、4.5 cm×3.5 cm×3.2 cm和8 cm×6.7 cm×9 cm。光镜下肿瘤组织呈巢状、乳头状或假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有大量透明至嗜酸性胞质,细胞界限清楚;1例细胞核核仁清晰,3例肿瘤组织中均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3例肿瘤TFE3均强(+),RCC和CD10弱(+)至强(+);1例vimentin强(+),2例CK7强(+),3例EMA(-)。本组1例失访;1例发现时已全身多处骨转移;1例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无复发。结论 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TFE3(+)。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多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阵发性剧痛,侧卧位加重,无放射,无发热,畏寒及恶心,呕吐,既往史:20年前患血吸虫病已治愈。体检:T36.2℃,P78次/分,R18次/分,BP162/101mmHg。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区叩痛,肝脾未扪及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