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阻断MAPK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进展中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阻断此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PD98059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 3和DU145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和磷酸化ERK1/2水平的差异,以及EGF、PD98059对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EGF促进LNCaP、PC 3和 DU145的增殖,PD98059抑制细胞增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株前列腺癌细胞的总ERK1/2无明显差异。在血清饥饿的状态下,LNCaP细胞无ERK1/2的活化,而PC 3和 DU145细胞ERK1/2处于持续活化的状态。PD98059能够阻断EGF对3株前列腺癌细胞ERK1/2的激活。结论:MAPK通路的持续活化在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阻断此通路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在CD40-CD154相互作用诱导VEC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和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刺激人主动脉VEC,通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CD40和粘附因子表达水平;通过表达CD154的细胞株D1.1和VEC共同培养后,观察VEC粘附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抗CD154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154间的反应;应用NF-κB阻断剂BAY11-7082观察阻断NF-κB通路后对CD40-CD154诱导VEC活化的影响.结果 未活化的VEC膜表达低水平的CD40、CD54和CD106,但不表达CD62E,经白细胞介素刺激后可上调这些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D1.1细胞株和VEC共同培养后可诱导VEC活化并上调CD62E、CD54和CD106的表达水平;抗CD154抗体可阻断CD40-CD154间的反应所诱导的VEC活化;NF-κB阻断剂可阻断rhTNF-α诱导的VEC活化以及CD40-CD154间的反应所诱导的VEC活化.结论 VEC中CD40和T淋巴细胞中CD154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诱导VE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0-CD154相互作用并通过NF-κB通路诱导VEC活化;NF-κB通路阻断剂可抑制VEC活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细胞(VEC)反应产生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型趋化因子(I-TAC)生成的机制。方法单独培养的VEC培养液中加入外源性TNF,用Multiplex技术检测上清液中IP-10、I-TAC浓度的变化;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同种异体VEC单独培养或共培养,检测上清液中趋化因子以及TNF浓度的变化;单核细胞和VEC共培养液中加入抗TNF抗体或核因子(NF)-kB通路阻断剂BAYll.7082干预免疫反应,观察对趋化因子生成的影响。应用实时PCR技术检测单核细胞与VEC共培养前后细胞内TNF、IP-10、I-TA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外源性TNF可刺激VEC产生IP-10、I-TAC;单核细胞、VEC单独培养只产生微量的IP-10、I-TAC,共培养24、48、72h后上清液中TNF以及IP-10、I-TAC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内TNF、IP-10、I-TAC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加入抗TNF抗体或BAY11-7082能消除单核细胞和VEC共培养导致的趋化因子生成。结论在同种异体单核细胞与VEC免疫反应中,单核细胞活化后产生TNF,再通过NF—KB信号通路刺激VEC产生IP-10、I-TAC等趋化因子,应用TNF抗体以及NF—KB信号通路阻断剂能减少IP-10、I-TAC等趋化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兔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内瘘模型;探讨血管外膜涂层缓释西罗莫司对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127组和F-127+西罗莫司组,每组6只,将兔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端吻合,建立内瘘模型后,按组别在吻合口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F-127组,涂抹20% pluronic F-127多聚凝胶0.5 mL;F-127+西罗莫司组,涂抹携带西罗莫司0.5 mg的20% pluronic F-127多聚凝胶0.5 mL。术后3周,获取近吻合口处静脉血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静脉内膜增生情况,测量静脉血管内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 结果 术后3周,对照组和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P<0.05);对照组和F-127组较F-127+西罗莫司组TGF-β1和CTGF表达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F-127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西罗莫司血管外膜涂层缓释可有效抑制内瘘血管内膜的增生;西罗莫司可通过抑制TGF-β1和CTGF的表达来抑制血管内膜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孕酮和米非司酮对前列腺癌PC-3细胞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酮和米非司酮促进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作用的机理。方法细胞培养观察孕酮和米非司酮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检测PC-3细胞孕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孕酮对PC-3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活性的影响,并观察米非司酮对孕酮的阻断效果。结果细胞培养7d,孕酮(100nmol/L)组细胞数量为(3.2±0.3)×105,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组[(1.9±0.2)×105](P<0.05);米非司酮(10μmol/L)组为(1.3±0.2)×105,明显低于正常培养组(P<0.05)。PC-3细胞有孕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孕酮可以激活ERK1/2,而米非司酮阻断孕酮对ERK1/2的激活,孕酮组与孕酮+米非司酮组p-ERK1/2条带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光度A值分别为70752±16377和12493±3478,P<0.05)。结论孕酮对PC-3细胞的促进增殖作用与激活细胞ERK1/2有关;米非司酮阻断孕酮对PC-3细胞ERK1/2的活化,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大鼠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一次性注射STZ60mg/kg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成模后3d两组各处死5只大鼠,提取胰腺组织做MH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成模14d天处死剩余5只大鼠,同上处理。光镜下观察成模后3d及14d胰腺组织MHC-1表达,计数每张切片胰岛细胞表达MHC-1阳性细胞数。结果两组成模后3d及14d胰岛细胞MHC-1表达均为阳性,无异常表达;MHC-1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剂量STZ诱导1犁糖尿病模型过程中对MHC—I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处内膜增生的演变特征,分析内膜增生的可能发病机制,探求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 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处内膜增生情况,测定增生组织大小,总结其形态学特点;将穿刺处出现内膜增生的扣眼依照是否继续穿刺,分为继续使用组、停止使用组,动态观察穿刺处内膜增生的变化,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内膜增生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39例患者、82个扣眼。超声检查显示扣眼穿刺处血管前后壁均可出现内膜增生,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初次检查时钝针扣眼组内膜增生发生率为54.9%,高于传统锐针组(χ2=103.19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扣眼穿刺处内膜增生与穿刺时间呈正相关(r=0.211,P=0.001)。1年内的前后对比结果显示:继续使用组(n=28)内膜增生进行性加重,增生组织长、宽、厚值较前增加(t=-4.030、-3.093、-2.454,P值分别为<0.001、0.005、0.021);停止使用组(n=21)增生组织逐渐消退,增生组织长、宽值较前减小(t=3.140、3.084,P=...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对异体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活化作用以及产生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型趋化因子(I-TAC)的效果。方法  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酶消化法分离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建立单核细胞与VEC共培养系统。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VEC表面粘附分子CD54、CD62E表达的情况,用RT-PCR检测VEC内I-TAC和IP 1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 检测结果表明,VEC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细胞内IP-10和I-TAC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在48、72h的表达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FACS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培养的VEC少量表达CD54分子,不表达CD62E分子。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VEC表面CD62E和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  在同种异体单核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免疫反应中,单核细胞能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表达IP-10、I-TAC等趋化因子和CD54、CD62E等粘附分子,参与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和开放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的临床价值。方法:开放手术68例,分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腹腔镜手术54例,一期行双肾去顶减压术。观察两组患者在囊肿处理的数量以及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开放手术组单侧肾脏囊肿处理数量为(268±93)个,术后平均住院7.9d;腹腔镜手术组单侧肾脏囊肿处理数量(197±76)个,术后平均住院5.1d。开放手术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镜手术组1例发生尿外渗。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缓解,肾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3年患者疼痛与高血压有复发。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手术创伤小并取得了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MIF)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1、10、50、100μmol/LMIF作用于PC-3细胞24~120h的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10、50μmol/LMIF作用PC-3细胞48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50μmol/LMIF处理48h后PC-3细胞cyclinD1、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1μmol/LMIF作用24~120h的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0、100μmol/L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MIF作用48h后使PC-3细胞停滞于G1/G0期,并使此期细胞比例从对照组的27.4%增加到10μmol/L组的50.4%和50μmol/L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PC-3细胞中bcl-2蛋白和cyclin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 MIF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蛋白表达,阻止PC-3细胞G1期向S期的转换,使其停留于G1/G0期;同时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及激活bax蛋白的表达等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