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线悬吊法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双线悬吊法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年龄(5.3±2.7)岁。左侧20例,右侧1例,双侧1例,共23侧。右侧经结肠肝曲系膜缘打开侧腹膜入路,左侧经结肠系膜入路,在术中将输尿管和肾盂切口的两端用双线悬吊于腹壁,以便于缝合,用5-0可吸收线行Anderson-Hynes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并从吻合口留置双J管,术后结合超声检查随访。 结果2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者。手术时间90~260 min,单侧平均(137±55)min。术中失血5~20 ml。平均住院时间7 d。术后1例因返流反复发热,在拔出双J管后症状消失,1例发生尿外渗,保留腹腔引流3 d后自愈。术后随访6~25个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提示肾积水消失或减少,肾皮质逐渐增厚。 结论双线悬吊法经腹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容易学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直肠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发病率在小儿消化道先天性畸形中位居第二[1]。其病理基本变化是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如,临床出现结肠狭窄及近端肠管显著扩张、肥厚。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以往多靠临床症状和钡剂灌肠等来确定,但误诊率较高。本院自1999年3月起采用内镜下直肠黏膜活检术辅助诊断13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先天性小肠闭锁的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系,对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肠闭锁患儿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1-1999年共收治小肠闭锁患儿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12h-11d,平均为3.84d,生后2d内就诊者7例,4d以上5例,2例早产儿,体重2.2-3.8kg,均以呕吐为首发症状,3例生后48h内有少量胎便排出,以肠梗阻、腹胀待查入院者4例,明确诊断9例。1.2 病理类型与闭锁部位,本组按Mantin分类法分为四型:I型膜状闭锁;Ⅱ型盲袋型。Ⅱa当闭锁两端肠管有纤维索带连接,Ⅱb为盲袋完全分离,肠系膜呈“V”型破损;Ⅲ型为…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结肠穿孔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新生儿结肠穿孔的诊断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近10年来我院诊治的17例新生儿结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结肠穿孔的原因复杂。诊断虽较容易,但病死率极高。本组治愈1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 早期诊断、围手术期处理、规范操作、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疝囊结扎术治疗女童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单孔腹腔镜下采用硬膜外穿刺针与Prolene线行腹膜外疝囊结扎术,利用Prolene线的硬度实现了留置线环、送入第二根线、拉出腔内缝线的操作。首先用脊柱穿刺针带一根Prolene线完成部分疝囊分离后预留一个线环在腹腔内,不完全回撤脊柱穿刺针,将脊柱穿刺针的针尖回撤至腹膜外,腹壁下方肌肉与腹膜的间隙,拐向另一侧带着线完成另外半圈的疝囊分离,穿过预留的线环。自针芯内送入第二根Prolene线作为结扎线,撤出脊柱穿刺针后,用第一根线将结扎线带出体外打结,打结后线结将回撤到肌肉与腹膜间隙。结果:3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单孔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手术,未发生皮下血肿。单侧疝手术时间8~10 min,平均(9.46±1.99)min,双侧疝13~18 min,平均(15.50±2.14)min。术后随访半年,无线结反应、切口感染及复发病例。结论:单孔腹腔镜下采用硬膜外穿刺针与Prolene线行腹膜外疝囊结扎术治疗女童腹股沟斜疝方便、实用,无需改造疝针及其他辅助设备,安全、有效,创伤小,线结排异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直肠黏膜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方法 本组101例,在齿状线水平将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环形切开,切开略大于直肠1/2周径的前壁肌层至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向上分离;后壁沿直肠纵肌向上分离,前后壁共同分离直达腹膜反折水平进入腹腔,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行巨结肠根治术. 结果 101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 ml,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肛门回缩及肛门狭窄.术后肠炎发生率2.3%(2/86),污粪的发生率由术后2个月的27%(22/82)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3/82).78例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经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治疗巨结肠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小儿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7例小儿肾损伤的诊治资料.结果保守治疗12例,手术5例,死亡2例,治愈率88.2%.随访6月~3年,尿常规、肾功能正常.结论多数患儿可经非手术治疗痊愈,严重肾损伤患儿应尽早手术探查,B超和CT是较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鞘膜积液对睾丸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鞘膜积液对睾丸血流可能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测、计算睾丸动脉各血流参数。结果:小儿鞘膜积液侧睾丸动脉各血流参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鞘膜积液的存在不能对睾丸血流产生巨大影响,鞘膜积液无需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肾盂输尿管联合悬吊法与传统肾盂悬吊法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采用2种悬吊方法行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积水,住院号尾号单号采用肾盂输尿管联合悬吊法:在肾盂输尿管裁剪吻合前对输尿管肾盂进行联合悬吊,沿悬吊线裁剪,借助悬吊线进行肾盂输尿管肾盂吻合(n=100,观察组),住院号尾号双号(包括0)采用传统肾盂悬吊法(n=100,对照组),比较2组围术期情况及随访过程中肾盂积水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完成肾盂输尿管联合悬吊,无改变手术方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96.2±25.1)min vs.(112.0±36.8)min,t=-3.555,P=0.000],裁剪缝合肾盂输尿管时间[(27.0±8.9)min vs.(43.6±22.5)min,t=-6.886,P=0.000]和留置双J管操作时间[(5.8±2.4)min vs.(7.8±4.2)min,t=-4.146,P=0.000]明显缩短。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3.0%(3/100)vs.5.0(5/100),χ^(2)=0.130,P=0.718]。200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6月:观察组95例肾盂积水改善,5例完全消失;对照组96例肾盂积水改善,3例完全消失,1例吻合口狭窄导致积水加重,二次手术处理。结论肾盂输尿管联合悬吊法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小儿UPJO手术暴露效果好,便于缝合,安全可靠,是治疗小儿UPJO的理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扩约肌和直肠后壁肌鞘切除对预防巨结肠根治术后巨结肠性肠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6-06我院46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手术以及诊疗经过.结果:46例巨结肠中35例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小肠结肠炎3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直肠肌鞘感染1例,便秘2例,肛周红斑及糜烂4例,均经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4年,2例全结肠型每日排便3~5次,1例轻度污粪,其余患儿肛门无狭窄,每日排便1~3次,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改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较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更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便秘和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