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一站式个性化单束重建术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根据术前精确测量其股骨骨性解剖参数及半月板损伤类型制定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方案,其中试验组采用股骨AM束附着点(即足印区直接止点区域)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足印区中心定位。比较2组治疗前、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并对比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拉赫曼(Lachman)、前抽屉试验(ADT)及轴移试验(PST)结果,另比较KT-2000测量仪下胫骨前移度。结果2组末次随访时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Lachman试验、ADT试验、PST试验结果等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Lachman试验、ADT试验、PST试验结果等级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KT-2000测量屈膝30°及90°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治疗前,试验组末次随访时KT-2000测量屈膝30°及90°的胫骨前移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精确测量其股骨骨性解剖参数及评估半月板损伤情况,并以此为指导,采用改良的股骨AM束附着点定位的单束解剖重建方案,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且在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重建结合Mimics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与AC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01—2018-02采用AMP单束解剖重建治疗ACL断裂患者31例,术中利用股骨隧道尺进行测量,术后第2天均利用患侧膝关节3D-CT和Mimics 19.0软件重建同侧股骨远端三维图像,测量髁间窝顶前后径、股骨外髁内壁高度和NWI参数,同时纳入年龄、身高、体重及性别自变量,分析影响股骨隧道长度的因素。结果身高、体重和髁间窝顶前后径是股骨隧道长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偏回归系数B分别为0.12、0.08、0.42,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β)三者分别为0.34、0.29、0.36,三者之间的绝对值无明显差异,回归方程中确定系数与调整的R Square分别为0.84、0.83。结论股骨隧道的长度与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股骨髁间窝前后出口最高点连线长度)、不同个体资料数据(身高、体重、性别)均具有相关性,术前依据不同个体的骨性解剖学、人口统计学参数进行股骨隧道长度的预测,可有效地降低术中制备股骨隧道过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AMP解剖重建术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健康兔30只,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模型成功后,进行组织形态学、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 光镜下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小梁变细、稀疏,细胞核变形,骨细胞少见,空骨陷窝明显增多.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bcl-2阳性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p53阳性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坏死和骨细胞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剂量激素抑制了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了p53蛋白的表达,bcl-2与p53共同调控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过程出现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1989年以来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64例78处,所有病例均随访至骨折愈合,或临床及X线证实骨不连或畸形愈合。结果 术后发生骨不连及畸形愈合共5例7处,其中内固定失效3例5处,适应证选择不当2例2处。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好,但仍需注意规范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弹性内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弹性内固定)及对照组34例(非弹性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手术治疗中采用弹性内固定,可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对大型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90例大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实验组(44例)。两组术后均给予积极护理+物理(机械)抗凝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片进行抗凝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引流量、局部血肿率及刀口处渗血率;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下肢周径。结果 两组患者引流量、局部血肿率及刀口处渗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术后5~21 d,治疗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0.87%(5/46),实验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25.00%(11/44);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治疗组PT为(15.3±2.5)s与实验组的(14.5±2.0)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PTT为(38.5±4.3)s,长于实验组的(36.2±4.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7 d大腿周径分别为(47.1±4.2)、(46.7±4.2)cm,小腿周径分别为(36.8±3.3)、(36.2±2.8)cm;实验组术后2、7 d大腿周径分别为(49.5±4.5)、(48.8±4.0)cm,小腿周径分别为(38.5±3.5)、(37.5±2.6)cm;两组术后2、7 d大腿和小腿周径均小于实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型骨科下肢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可以延长患者凝血时间、缓解肢体肿胀,并显著降低术后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10例跖跗关节脱位后足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其有效的临床诊疗手段.方法 10例患者均通过2个背侧切口行足筋膜室切开减张,5~14d后行跖跗关节脱位整复.结果 平均随访8个月,2例患者遗留有患足慢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部分丧失,其余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早期诊断及切开减压是治疗跖跗关节脱位后足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过程出现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89年以来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64例78处,所有病例均随访至骨折愈合,或临床及X线证实骨不连或畸形愈合.结果术后发生骨不连及畸形愈合共5例7处,其中内固定失效3例5处,适应证选择不当2例2处.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好,但仍需注意规范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钙离子(Ca2+)通道的影响,阐明17β-E2对MSCs促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出MSCs,连续传代3次,进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将MSCs分为对照组[单纯成骨细胞培养基(OBM)培养]和不同剂量17β-E2组(在OBM中分别添加0.1、1.0、10.0和100.0 pmol·L-1 17β-E2)。成骨诱导14 d,各组细胞经Fluo-3/AM染色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平均荧光强度(MFI),以MFI代表Ca2+水平。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全细胞Ca2+电流。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成功分离MSCs。MSCs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核呈椭圆形,细胞核内可见核仁。传代培养的MSCs生长旺盛,保持原代细胞的形态特征。随着17β-E2浓度的增加,各组细胞的Ca2+水平也逐渐增强,以100.0 pmol·L-1 17β-E2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10.0和100.0 pmol·L-1 17β-E2组的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0.1和1.0 pmol·L-1 17β-E2组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所得细胞为大鼠MSCs。17β-E2通过增强MSCs Ca2+通道的开放,增强Ca2+内向电流发挥促进成骨形成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