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65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肿瘤抗原(carcinomic antigen,CA)125、CA199、CA242及CA724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赤峰市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5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肿瘤组(23例)和非肿瘤组(42例),检测CEA、AFP、CA125、CA199、CA242及CA724分子阳性表达情况并检验其临床诊断效能。结果肿瘤组中,CEA、AFP、CA125、CA199、CA242和CA724阳性率分别为73.91%、60.87%、78.26%、47.83%、43.48%和13.04%;非肿瘤组中,CEA、AFP、CA125、CA199、CA242和CA724阳性率分别为11.9%、7.14%、14.29%、11.90%、11.90%和19.05%,除CA724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CEA、AFP、CA125、CA199、CA242和CA724的AUC分别为0.716、0.492、0.430、0.732、0.554和0.514;其中AFP和CA125的诊断效能较差,曲线下面积值低于0.5,CEA、CA199、CA242和CA724效能高,曲线下面积值大于0.5。CEA (OR=20.967)、AFP(OR=20.222)、CA125(OR=21.600)、CA199 (OR=6.783)、CA242 (OR=5.692)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CA724可能是肿瘤发生的保护因素(OR=0.638)。结论 CEA、CA199、CA242和CA724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效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明确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杨柳  党永康  乌兰  姜学超  仝向阳  彭战利 《重庆医学》2021,50(17):2906-2911
目的 研究微RNA(miR)-146a-5p靶向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调控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及炎症.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该院诊断为DVT的10例患者及10例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EPCs,检测miR-146a-5p、IRAK-1的表达水平;DVT患者的EPCs分为miR-阴性对照(NC)组、miR-146a-5p组、miR-NC+NC质粒组、miR-146a-5p+NC质粒组、miR-146a-5p+IRAK-1质粒组,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及吸光度(A490)值、miR-146a-5p、IRAK-1、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DVT患者EPCs中miR-146-5p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志愿者,IRAK-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miR-146a-5p组A490值、miR-146a-5p相对表达水平高于miR-NC组,IRAK-1、NF-κB、TNF-α、IL-1β表达水平、野生型IRAK-1基因的荧光活力低于miR-NC组(P<0.05);miR-146a-5p+IRAK-1质粒组A490值低于miR-146a-5p+NC质粒组,I-RAK-1、NF-κB、TNF-α、IL-1β水平高于miR-146a-5p+NC质粒组(P<0.05).结论 miR-146a-5p靶向I-RAK-1促进DVT患者的EPCs增殖并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比较不同类型支架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3例单侧髂静脉狭窄、闭塞接受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中期(3~12个月)随访.比较编织型支架(编织支架组,34例)与激光雕刻支架(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raub Rotarex System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减容联合DCB扩张治疗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同时合并动脉栓塞或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16例老年患者(1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明确诊断后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先使用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行经皮血栓清除减容,减容后造影评估,残余狭窄使用DCB扩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12个月门诊复查彩超评价通畅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1例静息痛患者疼痛症状较术前显著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下降[(2.0±0.3)和(8.6±1.1),P0.01]。5例间歇性跛行患者中3例患者术后跛行症状消失,2例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患肢ABI较术前显著提高[(0.87±0.06)和(0.29±0.10),t=19.89,P0.01]。术中发生1例(占6.25%)并发症,为远端动脉栓塞,再次机械减容后解除栓塞。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通畅率100%。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栓塞的患者,Rotarex血栓清除装置联合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完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赤峰市医院88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技术,实验组采用完全穿刺技术,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97.73%、11.36%,对照组分别为90.91%、13.6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7.0±30.3)min、(62.8±9.5)ml和(7.4±1.9)d,均低于对照组的(154.6±43.5)min、(98.6±12.3)ml和(12.1±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股动脉切开技术,完全穿刺技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国内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 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更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采用人工和自体复合血管旁路术(即膝上使用人工血管,膝下接自体静脉)治疗的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清晨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为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检查出清晨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四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情况测定baPWV和ABI,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中度动脉硬化组和重度动脉硬化组。收集受试患者的病史、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baPWV与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患有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P<0.05);组间比较显示,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动脉硬化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清晨高血压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可作为评估清晨高血压患者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收缩压之间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