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3例以肾小球内“假血栓”形成为表现的不同类型肾小球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其病理形态特点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用纤维蛋白染色(Weigert法)鉴别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的狼疮性肾炎和“假血栓”形成为表现的脂蛋白性肾病(LPN)、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CrGN)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WMG),并对其临床特征及肾活检组织的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结果进行详细比较。结果LPN、CrGN和WMG3种肾病均可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但其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LPN伴发高脂蛋白血症;CrGN伴发于尿本周蛋白呈阳性的淋巴细胞增生症;WMG病例则有血清IgM单株峰升高的特点。这3种肾小球病尽管在病理形态上均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假血栓”形成为表现,但其纤维蛋白染色结果均为阴性,显然与狼疮性肾炎病变肾小球内形成的“微血栓”不同,又结合其“假血栓”的光镜特点、免疫荧光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可将其加以区别。结论对以肾小球内“假血栓”形成为表现的肾小球病的确诊,必须做到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2.
3.
Notch受体属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样家族的跨膜蛋白,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且呈高度保守,其与相邻细胞的配体相结合后参与多种细胞生命活动及器官发育。其中,Notch3受体在多种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以及肾小球硬化或肾纤维化过程中呈显著活化,通过经典或非经典信号通路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
  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
  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儿童股骨颈骨折少见,1971年至1994年我院收治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右侧3例,左侧3例;年龄5~14岁,平均9岁;致伤原因,墙倒塌压伤2例,汽车撞伤2例,摔倒致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按colonna分类,划分为四型,即经骨骺、经颈,基底及粗隆型,本组经骺型2例,经颈型3例,基底型1例,无粗隆型骨折;完全性骨折4例,不完全性骨折2例;无移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mad4 /Smad7信号蛋白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下对大鼠系膜细胞 (MsC)Ⅰ、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分别将Smad4 /Smad7基因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MsC ,并用免疫荧光、RT 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转染成功与否 ;再用Westernblot法分别观察转基因MsC及其在TGFβ1作用下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转染空载体的MsC相比较 ,转染Smad4基因的MsC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分别增强 1.2和 1.8倍 ,经TGFβ1作用后升高 1.8和 3.3倍 (P <0 .0 1) ;而转染Smad7基因的MsC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分别下降 1.4和 1.9倍 ,经TGFβ1作用后则降低 1.7和 2 .4倍 (P <0 .0 1)。 结论 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从正反两方面调节MsCⅠ、Ⅳ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而影响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纤维样肾小球病(fibr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FGN)是少见的肾小球病,电镜显示肾小球内存在杂乱排列的、直径约20 nm的纤维丝样结构为其特点.现报告1例纤维样肾小球病并发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槐杞黄颗粒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nephrin与podocin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槐杞黄颗粒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激素组、槐杞黄组和槐杞黄+激素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各组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造模。分别在建模后第7、14、21及28天收集24h尿液,检测大鼠24h尿中的蛋白含量;第29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肾脏组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与podoc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从建模第14天开始模型组大鼠24h尿液中蛋白量增多(P=0.005),并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15,P=0.012);从第14天开始,槐杞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尿蛋白减少不明显(P〈0.05);第21天时,激素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尿蛋白明显增加(P=0.045)。光学显微镜下发现:模型组肾间质有灶性炎症细胞浸润,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药物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模型组肾小球足突大部分融合、消失,或出现部分微绒毛;槐杞黄组基底膜基本光滑均匀,足突融合明显减轻;激素组及槐杞黄+激素组足突清晰,甚至接近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nephrin、podoc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24h尿蛋白量与nephrin mRNA以及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槐杞黄颗粒可通过上调裂孔隔膜上的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维持足细胞裂孔隔膜的完整性,减轻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以此降低尿蛋白漏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椎管狭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53例。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24例,共切除椎板101个节段。高速磨钻组(B组)29例,共切除椎板124个节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全椎板切除时间、手术过程中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等),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和减压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单个节段全椎板截骨时间为1.7±1.1min(1.4~3.3min),低于B组的2.9±1.8min(1.9~5.6min)(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为52.4±36.5ml(35.1~285.6ml)和60.3±34.2ml(41.1~281.4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JOA评分分别由术前9.3±3.1分提高到术后12.7±2.0分和术前9.1±3.4分提高到术后12.9±2.8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JOA改善率(分别为45.6%和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无截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颈椎OPLL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在减轻术者工作强度、不增加出血及并发症的同时,超声骨刀能有效缩短全椎板切除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细胞表面热休克蛋白90(HsPgo)在高侵袭性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膜蛋白生物素标记法,检测HSPgO在PC3细胞表面的表达;采用Boyden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局部黏着斑激酶(FAK)、c-Src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其两者相互作用的变化;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FAK蛋白表达,应用抑制剂PP2抑制Src激酶活性,观察细胞FAK/Src信号通路及其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PC3细胞表面表达HSP00.HSPg0特异性抗体可显著降低PC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且伴有FAK tyr 397、576、577、925及c-Src tyr 416磷酸化水平的显著下降,以及FAK与c-Src蛋白相互结合的明显减弱.经小分子干扰RNA(siRNA)有效干扰FAK表达,或采用PP2抑制Src激酶活性,均可显著抑制PC3细胞的侵袭性,但同时联合应用抗HSPg0抗体,未有协同作用.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C3细胞经抗HSPg0抗体作用后,穿膜细胞数为(39.57 4±7.54)个,而对照组和lgG对照组分别为(105.70±12.16)个和(110.60 4±11.6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细胞表面HSP90可经FAK/c-Src信号通路促进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提示其可能是潜在的对肿瘤转移实施防治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