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单钉-棒固定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单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4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供的部分和无明显破坏的椎间盘,以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异体髂骨 自体碎骨、或钛网 自体碎骨的方法修复,安置单钉-棒时注意对移植骨块适当加压。患者术后卧床10d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本组共有41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明显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其中37例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达23°,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结论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4岁。因双膝关节疼痛并严重畸形,行走困难8年收住。查体:两膝关节内翻30°,膝关节伸屈活动时可闻及关节磨擦感并伴有疼痛,双膝关节屈伸0°-70°。站立位X线示关节增生骨赘形成并关节内翻,关节间隙消失。入院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3d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1周扶步行器下地行走,3周出院时双膝关节屈伸0°~100°,X线片假体位置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峡部植骨后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系统治疗青年性单纯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3月,对23例共46处男性单纯青年性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19~28岁)行腰椎弓峡部裂取自体髂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行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内固定.术后随访,根据术后X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随访6~56个月,平均31个月.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临床下腰痛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17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1.3%;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结论 峡部植骨修复后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系统固定治疗青年性腰椎椎弓峡部裂符合生物力学原则,能充分保留腰椎运动节段,避免椎间融合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PLIG技术在治疗中老年多节段腰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PLIG技术治疗中老年腰椎多节段退行性变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248例中老年患者采用后路椎体间植骨技术(PLIG),即一期彻底切除椎间盘,选择性椎管减压、后路单侧斜入式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恢复节段间的正常序列,使腰椎即刻稳定。结果:随访6个月~5年,优158例,良8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96.37%。术后3、6、8、12个月摄X线片显示复位稳定,椎间植骨良好,8个月后均获得骨性融合,6例由于骨质疏松出现椎间隙高度部分丢失,5例出现骨吸收现象,10例异体骨融合期延长,2例出现相邻间隙退行性变。结论:该技术治疗中老年多节段腰椎不稳,可彻底清除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卡压,矫正畸形,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保存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下腰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之一,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也是近年来逐渐被临床所认识的.作者在1989年以来应用何氏正骨手法治疗26例,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37~65岁,平均42岁.就诊时间20分钟~4天.均有不同程度腰部外伤史,疼痛部位在腰3~4棘突旁6例、腰4~5棘突旁12例、腰5~骶1棘突旁8例.26例中除4例有臀部牵涉痛外余均无典型下肢放射痛.一次手法整复康复者22例,2次者4例.二、夹脊振抖手法:1.硬板床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右手食、中两指层曲90°,用中节背部分夹住脊椎棘突两侧,由胸腰部开始夹脊轻抖,自上而下至骶部,舒理脊筋并确定痛点位置.2.用双手拇指腹沿胸腰部两侧至臀部点按揉腰臀部肌肉,同时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提弹腹外斜肌,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78年以来在诊治骨关节损伤中有失误者51例(含门诊病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统计 属诊断失误者24例,其中儿童青枝骨折误诊为单纯软组织损伤5例,儿童孟氏骨折误诊为单纯尺骨上段和鹰咀骨折7例,儿童骨骺损伤误诊为正常2例,双段骨折误诊为一段骨折3例,多发骨折漏诊2例,骨折合并伤被误诊者5例。属治疗失误者27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片段的基因的pCIneo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hTERTmRNA序列设计引物,人胚肾转化细胞系293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后克隆到载体pCIneo上,并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酶切结果表明hTERT基因已经插入pCIneo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8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成功构建hTERT基因的pCIneo真核表达载体,为其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玉成  傅源 《新疆医学》1999,29(1):20-21
在膝部损伤中,髌骨软骨面骨折并非罕见,但临床极易误诊,常误诊为“股骨外髁软骨撕脱骨折”、“胫骨髁间棘骨折”、“关节内骨折”,病情稍长者则误“膝关节游离体”、“髌骨软化症”,甚至“创伤性骨关节炎”。我科于1984~1995年误诊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37岁,平均24岁。右膝6例,左膝6例。入院时病程最短者数小时,最长者6年。12例均有明确的扭伤史。门诊诊断:“股骨外髁软骨撕脱骨折”1例,“关节内骨折”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1例,“髌骨下撕脱骨折”2例,“髌骨半脱位并游离体”2例,“单纯游离体”3例,“髌骨软化症并  相似文献   
9.
hTERT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养的人松质骨来源基质干细胞是否具有骨髓来源基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特性。方法取股骨、髂骨3mm×3mm×3mm松质骨,剪碎冲洗,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培养,然后对传代细胞用化学药物或生长因子进行成骨、成软骨以及心肌细胞分化诱导培养,并检测成骨、成软骨及心肌细胞表型。结果克隆培养细胞培养2周开始表达CD29、CD59、CDll6;成骨诱导条件下2周细胞开始表达I型胶原、骨钙素,至第28天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可达95%;成软骨诱导条件下细胞表达Ⅱ胶原,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心肌细胞诱导条件下细胞表达肌钙蛋白,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有MLC-2V的mRNA表达,4周左右可见细胞连接形成合胞体样结构生长,并有自发性搏动。结论人松质骨来源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基质干细胞,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可以替代骨髓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