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定量冠状位CT检查在Graves眼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测量50例正常者和50例Graves眼病者的眼外肌的最大截面积、短径和长径,并计算每条眼外肌的R值.结果 50例Graves眼病患者,共228条眼外肌增粗,以下直肌(30.3%)和内直肌(23.2%)最常见,其次为上直肌(19.7%),外直肌(13.6%)和上斜肌(13.4%),其平均最大截面积(70.21 mm2、56.93 mm2、64.06 mm2、58.51 mm2、20.65 mm2)和R值(0.61、0.55、0.61、0.50、0.52)明显大于正常组的平均最大截面积(27.72 mm2、 27.07 mm2、26.93 mm2、36.74 mm2、9.42 mm2)和R值(0.41、0.35、0.60、0.34、0.44),Graves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定量冠状位CT检查特别是R值的测量可以准确判断眼外肌的增厚,有助于Graves眼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伤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前,螺旋CT已被广泛应用于外伤性骨折的检查,其价值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重视[1~3 ] 。螺旋CT不仅可以进行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而且容积数据还可进行任意间隔横轴位图像的重建,并进行较高质量的多平面图像重建(multipla narreconstructions ,MPR)和三维图像重建(thre  相似文献   
3.
CT仿真结肠镜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毅凯 《医学综述》2004,10(5):313-314
仿真内镜检查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1994年,Vining等首先报道了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检查的临床应用。该技术是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现代医学影像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手段。CT获得原始容积数据经重叠重建后传输到工作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二维、三维图像及空腔器官  相似文献   
4.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确定肿瘤内的供血特点.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21例,除进行常规影像检查外,均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男性11例,女性10例,右眼8例,左眼13例;年龄15~56岁,平均43.19岁.CT扫描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仪.使用德国MEDTRON injecktron82型高压注射器进行定量注射欧乃派克(Omnipaque),在注射后15~20s、60s、120s、180s和5min,10min进行扫描,观察肿瘤内部造影剂分布与扫描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规律性的变化.结果 21例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发现:在注射造影剂后15~20s肿瘤边缘处或内部出现点状高密度影,60s显示点状增强区域扩大,即灶状强化;2min时约有20%~30%区域被强化,到3min时达到30%~40%被强化,在5min时肿瘤内部达50%以上强化,在10min时肿瘤内部达70%~80%以上强化,有14例患者在20min时肿瘤内部呈均匀一致强化,CT值可达70~100Hu,甚至更高,以上增强特点即所谓"渐进性强化".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在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上属于低流量动脉型的错构瘤.利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可以反映出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和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其表现不同.揭示肿瘤内部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几种食管新生物X线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5例食管肿瘤的错诊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32岁。两年前发现颈部右侧有一核桃大肿物,不痛。体检:颈前右侧核桃大肿物。X线所见:①平片显示颈前软组织内,相当于C5至C7前方有7cm×4cm×4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其内见线状、环状钙化,压迫气管向前移位,以至气管狭窄。②食道钡餐造影显示钡剂通过颈段食管缓慢,食道入口正中可见7cm×4cm×4cm大小的肿物,钡剂通过分流,似套在颈部的一个项链,我们称作食道上端的“项链征”(图1)。造影诊断:食管上段巨大肿物,考虑平滑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对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3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16例神经鞘瘤,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23例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神经鞘瘤行多期增强CT检查.观察肿瘤的增强方式.结果 所有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强化",增强早期,56.5%(13/23)海绵状血管瘤增强起自一点,43.5%(10/23)起自多点,73.9%(17/23)增强点位于边缘,26.1%(6/23)位于中央,随时间延迟强化逐步向全肿瘤扩展;增强早期4例神经鞘瘤为均匀强化,5例为伴有小片状低密度区的不均匀强化,1例为囊性变不强化,囊壁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程度无明显无变化.两种肿瘤的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可有助于鉴别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7.
杨振海  赵毅凯  尹智  薛鸿祥   《放射学实践》2010,25(5):497-500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眼眶CT检查,其中5例行CT增强,6例行MRI或增强检查。结果:12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中,Ⅰ型8例,Ⅱ型4例。眼眶内受累10例,视神经受累2例,眼球内受累3例,眼环增厚伴点状钙化1例,泪腺2例,视神经孔2例,海绵窦2例,眼睑部6例。CT表现为眶内不规则形等密度影,眼球内半月形等密度影,视神经孔开大,邻近骨质缺损或增生硬化。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增强。MRI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更能清晰显示病变。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CT和MRI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和其他部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探讨陈旧性眼眶骨折的CT征象鉴别。方法对239例(241眼)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单纯眼眶内侧壁骨折130例(132眼,55.77%),单纯眶下壁骨折31例(31眼,12.86%),双眶壁骨折63例(63眼,26.14%),混合型骨折15例(15眼,6.22%)。眼外肌增粗182条,眼眶内容物疝入副鼻窦28例,眶内出血43例,眶内积气39例,副鼻窦积液142例,眼睑及眶周软组织肿胀176例。发生复视86例,发生眼肌活动障碍125例,发生眼球内陷27例。本组病例中,受伤超过3个月者复查22例(22眼),发生眶壁骨质凹陷共30眶壁,眶腔扩大伴眼球内陷13例,眼外肌增粗共21条。结论CT扫描是评估眼眶爆裂骨折及其预后的首选检查方法。眼眶内侧壁骨折最为常见;眼眶陈旧性骨折眶壁呈凹陷性改变;骨折程度严重可致眶腔增大、眼球内陷;眼外肌增粗可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10.
患儿 男,6岁.为第二胎(父母非近亲婚配,其父母第一胎为粘多糖病,7岁夭折).出生后基本正常,自2岁后出现智力差,反应迟钝,身高不及同龄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手指无法伸直.3岁时在外院行X线检查符合粘多糖病Ⅰ型.腹部B超:肝肿大,脾正常.超声心电图: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