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和冠脉造影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依据AHA17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显示阴性病例占7.1%(2例),单只病变占21.4%(6例),多支病变占71.4%(20例)。按节段分析,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的冠脉造影检查对检出正常冠脉节段以及狭窄节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估64层螺旋CT(MSCT)与DSA2种成像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能力和可靠性。方法应用心脏动态体模,设定心率为0、50、70、90次/min,对内径3mm的模拟冠状动脉(内设25%、50%、75%3段狭窄)及内径4mm的模拟带支架冠状动脉(支架段内设50%、75%2段狭窄)分别进行MSCT与DSA成像,将MSCT与DSA对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MSCT对25%、50%、75%3段狭窄的平均测量值为(30.0±1.4)%、(49.5±1.3)%、(72.9±3.9)%(P值分别为0.005、0.531、0.369);DSA分别为(24.8±2.0)%、(48.2±2.1)%、(75.3±2.4)%(P值分别为0.883、0.180、0.796)。(2)MSCT图像伪影随心率增快而增加,心率≥70次/min影响变明显;DSA不受心率影响,所有心率下都可清晰地显示狭窄程度,无伪影。(3)MSCT与DSA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5,P=0.000)。(4)MSCT可同时显示支架及支架内狭窄,但显示支架内狭窄能力有限,对50%狭窄分别显示为(46.4±4.5)%(心率为0)和(43.6±5.7)%(心率为50次/min),与标准值(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可清晰显示支架内狭窄,但不能很好显示支架形态。结论(1)MSCT与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结果可靠,MSCT受心率的影响大,时间分辨率有待提高,作为排除性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判断尚有一定局限性,但在管径较粗和低心率条件下评价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氨甲蝶呤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在宫颈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宫颈妊娠患者,孕龄36~68天,经阴道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氨甲蝶呤灌注及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术后患者的阴道出血明显减少或中止,血β-HCG水平迅速下降.患者的宫颈形态及月经周期于治疗后4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子宫动脉氨甲蝶呤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是保守治疗宫颈妊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1.5T和3.0T两种不同的磁场强度对膝关节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同一厂家、同一系列、不同磁场强度的两种成像设备,对16位健康自愿者在1.5T和3.0T两种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分别进行膝关节成像,序列使用相同的参数,不校正磁场强度的变化对TR的影响.分别测量半月板、肌肉、脂肪和骨骼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相对对比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0T条件下膝关节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优于1.5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T条件下膝关节图像的相对对比度与1.5T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膝关节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随着场强的增加而提高,膝关节图像的相对对比度随场强的变化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和MHCC97-L)侵袭能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Transwell法检测hMSC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下室加入培养基和hMSC,上室加入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悬液,共培养36 h,酶标仪吸光度(optical density,OD)值检测及细胞计数法观察侵袭能力的变化。CCK-8法检测hMSC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PCR检测共培养前后转移相关因子骨桥蛋白(OPN)、唾液酸蛋白(BSP)、α-V基因、增殖相关基因TGFβ1和PDCD4的表达差异。结果 (1)侵袭能力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镜下观察实验组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减少,OD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CC97-H与hMSC共培养后OPN、BSP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α-V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MHCC97-L与hMSC共培养后OPN、BSP、α-V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2)增殖能力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OD值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TGFβ1基因表达上调(P0.05),而PDCD4基因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HCC97-L实验组PDCD4基因表达上调(P0.05)。结论 hMSC使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下调,增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后纵隔胰腺假性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9个月前饮酒后突发剧烈上腹痛,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尿淀粉酶高,诊为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气短,略感吞咽困难,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予胸穿查胸水性质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胸水淀粉酶2U/L。后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后复查血淀粉酶359U/L,尿淀粉酶3787U/L,胸水淀粉酶3422U/L。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随后该患者先后接受了CT、MR、ERCP检查。CT表现:胰腺轮廓不清,胰周、肝胃间隙、小网膜囊、腹膜腔及腹膜后腔处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囊性阴影,囊性病灶一直向上延续到…  相似文献   
8.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综述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首先于 1982年由Hassoun等人提出 ,用于描述好发于青年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一种良性原发性肿瘤[1] ,这种肿瘤具有神经元分化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特征。1 病例报告患者男 ,2 7岁 ,4个月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外院CT检查发现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医学影像医师专科培训的各项考核数据,结合培训人员的反馈意见,详细阐述了以导师为核心的医学影像医师培训体系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势。分析了该体系对于提高医学影像专科医师临床能力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以导师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MR T2w与T1W灌注对良恶性肌骨病变鉴别诊断的效果,评价MR T2W灌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4例良恶性肌骨病变先后行MR T1、T2W灌注,记录灌注曲线的形态、造影剂首过(FP)期信号最大增/降幅、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最大斜率和造影剂首过时间.将2种灌注的曲线各分4型,并分别对良恶性病灶SI-T曲线的形态、FP期信号增/降幅、SI-T曲线最大斜率和首过时间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ROC曲线法确定恶性诊断的阈值,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观察2种灌注方法显示的最高灌注区一致性程度.结果 (1)12W.I型和Ⅳ型SI-T曲线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有一定参考价值.良恶性病变FP期信号最大降幅与SI-T曲线最大斜率及首过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T1W.I型SI-T曲线多见于恶性病灶.Ⅲ型、Ⅳ型SI-T曲线多见于良性病灶;良性病变的FP期信号增幅均值为29.20%,恶性病变均值为73.92%(P<0.001);良性病变的SI-T曲线最大斜率均值为3.49.恶性病变均值为9.57(P<0.001).(3)以首过增幅44.50%作为诊断恶性的界值.其敏感性为98.50%,特异性为86.70%.准确率为88.30%;以SI-T曲线最大斜率5.09作为恶性的界值,敏感性为96.20%.特异性为85.60%.准确率为86.17%.2种研究方法显示最高灌注区位于同一区域14例(14.90%),不同区域80例(85.10%).结论 T2W灌注扫描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的价值不如T1W灌注.MRT1W和T2W灌注扫描FP期信号变化可能是Gd-DTPA在血管内和血管外间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