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笔者报道了一例以头痛7 d伴右颅顶部质硬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宫颈小细胞癌病例。颅脑CT平扫示右顶叶高密度结节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邻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颅内肿瘤性病变。颅脑MRI示右顶叶稍长T1、T2信号结节伴水肿带,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示宫颈软组织团块伴高代谢、双侧盆腔淋巴结高代谢、全身多处骨骼包括右颅顶部病灶骨质破坏伴高代谢。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小细胞癌。文献复习加深了对宫颈小细胞癌的认识,其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不易被发现,该病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18F-FDG PET/CT对宫颈小细胞癌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及其他较隐匿部位转移病灶的探测灵敏度较高,在该病的临床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笔者报道了一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18F-FDG PET/CT显像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骨髓穿刺等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骨髓纤维化及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认识。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多种多样,肥大细胞增生症就是其病因之一。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多组织器官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肥大细胞分泌的组胺会导致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一方面是因为肥大细胞的浸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髓外造血所致。另外,此类患者出现的诸多临床症状也与肥大细胞分泌的化学介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18氟-代脱氧葡萄糖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99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肝叶切除术。结果 在99例HCC患者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患者42例,无MVI患者57例;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阴影,病灶呈不规则状,大多数情况呈类圆形,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PET/CT检查显像阳性73例(73.7%),其中MVI阳性组为85.7%,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64.9%(P<0.05); MVI阳性组肿瘤直径为(7.6±2.8) cm,显著大于MVI阴性组的(5.4±2.4) cm,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4±5.2),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5.3±5.2),P<0.05】;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VI阳性患者肿瘤分化为III/IV型比例显著高于MVI阴性患者(88.1%对75.4%,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99例HCC患者1 a总体生存率为81.8%,无瘤生存率为60.6%,其中MVI阳性组1 a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7.6%,显著低于MVI阴性组的91.2%和70.2%(P<0.05)。结论 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有一些特点值得总结和观察,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餐后状态是指餐后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持续的一段时间。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代谢状态异常:如餐后血糖血脂升高,是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餐后血压作为另一餐后状态因子,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餐后血压变化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普伐他汀联合杏丁注射液早期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改善情况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入院后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4组:①A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 mg(12例);②B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20 mg及杏丁(11例);③C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 mg(13例);④D组常规治疗加普伐他汀40 mg 及杏丁(12例).分别在确诊后、治疗3周后检查血脂及CRP的水平并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分别接受上述治疗后,TC、LDL-C及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A组相比,其余3组的血脂、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D组的降低水平最为明显(P<0.01);与B组相比,C、D组的血脂、CRP水平也有一定的降低,D组的治疗作用最为明显.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血脂及CRP水平来达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加用杏丁注射液后,其作用更为明显且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8)氟-代脱氧葡萄糖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99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肝叶切除术。结果在99例HCC患者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患者42例,无MVI患者57例;~(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阴影,病灶呈不规则状,大多数情况呈类圆形,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PET/CT检查显像阳性73例(73.7%),其中MVI阳性组为85.7%,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64.9%(P0.05);MVI阳性组肿瘤直径为(7.6±2.8) cm,显著大于MVI阴性组的(5.4±2.4) cm,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4±5.2),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5.3±5.2),P0.05】;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VI阳性患者肿瘤分化为II-I/IV型比例显著高于MVI阴性患者(88.1%对75.4%,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99例HCC患者1 a总体生存率为81.8%,无瘤生存率为60.6%,其中MVI阳性组1 a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7.6%,显著低于MVI阴性组的91.2%和70.2%(P0.05)。结论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有一些特点值得总结和观察,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